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2)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22)

1. 針炙學

隋唐間針灸書籍,既多亡佚。今之所宗,惟宋王惟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暨不著撰人名氏之《銅人針灸經》七卷、西方子《明堂灸經》八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仁宗時惟德奉敕所撰,與其所鑄銅人相輔而行。(見《讀書志》及《玉海》。)周宓《齊東野語》,記宋時所鑄銅人,極為奇巧。

(原文云:嘗聞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府藏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臘,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寸案穴試驗,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

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余於民國二十三年五月,至北平遊故宮,入延德殿,見所謂宋代銅人者,長約四尺,圍約兩尺,胸背兩面相連,不能開合,所刻俞穴名,稱經絡部位,均與通行之銅人圖相符。穴有孔,體內全空,並無藏府機件,體外則古色盎然,摩挲良久,恨不能拓樣本攜回也。

)則此書當亦專門授受之道,然傳本極少,後慈溪馮一梅乃得三書互校,則惟德經所載腧穴,半為《銅人針灸經》所無,而《銅人針灸經》第二、三、四、六卷所載諸穴,亦有為惟德經所無,併為王冰《素問注》、《甲乙》、《千金》、《外臺》、《聖濟》諸書所未載者,馮氏謂其別有師承,信然。蓋此類專家授受之書,固不過存十一於千百耳。

(觀現代書目可見。)《明堂灸經》則依據惟德書刪其針法而成。蓋針之誤人較易,全憑手術與實驗;後世能工其術者少,遂有此專言灸法之一派,《外臺》其先河也。然此書分別部居,實取用《千金方·明堂三人圖》,主治各病,亦兼採《外臺》諸家,故與惟德書仍互有同異。

按:《千金·明堂三人圖》序云: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為定,則《千金》所本明堂,實為甄權所撰,與《甲乙經》所本黃帝明堂不同,(蓋一為舊傳之本,一為新定之本。)今甄權所撰明堂已佚,《千金》所撰明堂三人圖亦不存,猶賴此書見之。

又《銅人針灸經》於惟德書所載腧穴不全錄,而此書視惟德書有增無刪,尤可寶也。(以上略本馮氏校識之語。案:馮氏所校,即《當歸草堂叢書》本,其所改字,仍匯記於後,檢閱即仍可見原本之舊,至為矜慎。又案:「明堂」二字,為古人稱人體生理之名,其義未聞。

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昔黃帝問岐伯以人之經絡,盡書其言藏於靈蘭之室,洎雷公請問,乃坐明堂授之,後世言明堂者本此。其說當有所本,然恐非古義。《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又《明堂孔穴圖》三卷。

白話文:

隋唐年間的針灸書籍,大多已經遺失。現在我們所依循的,只有宋朝王惟德所著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以及作者不詳的《銅人針灸經》七卷、西方子所著的《明堂灸經》八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是宋仁宗時期,王惟德奉皇帝命令編寫的,並與他所鑄造的銅人模型一起使用。(這在《讀書志》和《玉海》等書中有記載。)周密在《齊東野語》中記錄了宋朝鑄造的銅人,其精巧程度令人驚嘆。

(原文說:我曾聽舅舅章叔恭說,他以前在襄州當官時,曾得到一個用來測試針灸的銅人。整個銅像用精銅製作,府庫裡所有器官都齊全,銅人外部的穴位則用錯金技術在旁邊刻上穴位名稱。銅人分為前後兩部分,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人體。據說過去京城用這個銅人來測試醫生的技術。測試方法是在銅人外部塗上黃蠟,內部注滿水,讓醫生根據穴位和尺寸來進行針灸測試。如果針能準確刺入穴位,水就會流出;如果稍有偏差,針就無法刺入。這真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器具。

後來趙南仲把這個銅人送進了皇宮。章叔恭曾經把銅人的圖像畫了兩張,並刻版印刷流傳出去。我民國二十三年五月到北平遊覽故宮,在延德殿看到了所謂的宋代銅人。這個銅人高約四尺,周長約兩尺,胸部和背部連在一起,無法打開。上面刻的俞穴名稱和經絡部位,都與現在通用的銅人圖相符。穴位上有孔,銅人內部是空的,沒有任何內臟器官。銅人外部則呈現出古老的色彩。我仔細地撫摸了很久,恨不得能拓印一份帶回去。)

可見這類書籍應該是專門的師徒傳授方式,但流傳下來的非常少。後來慈溪的馮一梅得到這三本書,互相校對後發現,王惟德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記載的穴位,有一半是《銅人針灸經》沒有的;而《銅人針灸經》第二、三、四、六卷所記載的穴位,也有一些是王惟德的書中沒有的,而且這些穴位也沒有被王冰的《素問注》、《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書收錄。馮一梅認為《銅人針灸經》應該有其獨特的師承來源,這應該是可信的。這類專門的師徒傳授書籍,能流傳下來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二而已。

(從現代的書籍目錄可以看得出來。)《明堂灸經》是根據王惟德的書刪除針法而成的。因為針灸比較容易誤傷人,完全依靠醫生的手術技巧和經驗。後世能夠精通針灸的人很少,所以就出現了專門論述灸法的一派,而《外臺秘要》可以說是這個流派的先驅。這本書按照身體部位來分類,實際上是參考了《千金方·明堂三人圖》,同時也參考了《外臺秘要》等書,所以與王惟德的書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根據《千金方·明堂三人圖》的序言所說,以前的明堂圖年代久遠,傳抄錯誤,不足以作為指引,現在根據甄權等人新撰寫的來確定,可見《千金方》所參考的明堂圖實際上是甄權所寫的,與《甲乙經》所參考的黃帝明堂圖不同。(一個是舊傳的版本,一個是新定的版本。)現在甄權所寫的明堂圖已經遺失,《千金方》中的明堂三人圖也不存在了,還好有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看到明堂圖的樣子。

另外,《銅人針灸經》沒有完全收錄王惟德書中所記載的穴位,而《明堂灸經》則是在王惟德的基礎上有所增加,沒有刪減,因此更值得珍視。(以上內容大致參考了馮一梅的校勘語。馮一梅所校對的版本是《當歸草堂叢書》的版本,他所修改的文字,仍然記錄在後面,可以查閱看到原本的樣子,非常謹慎。另外,「明堂」兩個字,是古人稱呼人體生理的名稱,其含義尚未明確。)

錢曾的《讀書敏求記》說,以前黃帝向岐伯詢問關於人體經絡的事情,全部記載下來藏在靈蘭之室,等到雷公向他請教時,黃帝就在明堂講授給他,後世所說的明堂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說法應該是有根據的,但恐怕不是古時候的原意。《隋書·經籍志》中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還有另一部《明堂孔穴圖》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