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1)
中國醫學源流論 (21)
1. 本草學
近年此類文字數見不鮮,無非為課徒起見,雖各有剪裁,並無發明處,音韻亦欠調協。
白話文:
近年來,這種類型的醫學書籍屢見不鮮,大多數都是為了教學而編寫的,雖然各有取捨,但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處,文字的音韻也不協調。
2. 醫方學
明清間人方書,不及前人之浩博,而立意求精則過之。其推求古人制方之意者,始於吳鶴皋之《醫方考》,而汪訒庵之《醫方集解》繼之,吳遵程之《成方切用》則又繼汪書而起者也。二書皆以切用為主,故所輯多常用之方。武進費晉卿(名伯雄,孟河人。)有《醫方論》四卷,以鄉曲醫家,多奉《醫方集解》為枕中秘,而不復深求其所以然,乃為其逐一論列其可用不可用,實市醫之當頭棒喝也。王晉三(名子接,長洲人。
)《絳雪園古方選注》,論列亦精。許弘《金鏡內臺方議》,專發明長沙之方,亦為別開生面。便於檢用之書,則有祝補齋《衛生鴻寶》,毛達可(名世洪,杭州人。)《養生經驗合集》,(《濟世養生》,《便易》、《經驗》二集之合。)王孟英《潛齋簡效方》、(簡易外治之法。
)《四科簡效方》,邱式金《集驗良方拔萃》,(此書詳於外科,內科較略。)皆有名。(鮑相璈《驗方新編》,通行頗廣,而選擇不精。)余亦有家用良方行世,則參用新法矣。
《本草綱目》一書,包蘊宏富,且多存今日已亡之書,至為可寶。即專輯其中之一類,亦足拔戟自成一隊也。以予所見,專輯其醫方者,則有蔡烈先《本草萬方針線》、曹鞠庵(名繩彥,新建人。)《萬方類編》、宋枳田(名穆,山陰人。)《萬方類纂》等書。蔡氏僅就《綱目》所載諸方,為編一目錄,註明某病用某方,見某卷某篇。
曹氏則將本草諸方分類編輯,二書分部互異。(蔡書分七部百有四門,凡載千五百餘方;曹書分百有七門,四千三百七十九證,凡載萬一千七百一十三方。)曹氏自謂因蔡氏書刪復補遺,宋氏則謂其所分門類,不及蔡氏之清晰,乃照《針線》門類,將本草各方全行錄出雲。
又有《解毒編》一卷,題海陽竹林人編,專就李氏《綱目》中摘出解毒之法,間亦附以聞見所得,亦頗便省覽。
以醫方作韻語便誦讀者,陳修園有《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時方歌括》,張兆嘉有《成方便讀》,汪訒庵有《湯頭歌訣》,皆各以己意選制,藉課生徒。近來此類發見者尤夥。原夫制歌之意,所以助成方之記憶也,故必音韻悠揚,文辭茂美,始便歌誦。陳為孝廉,張為明經,腹笥文字較多,且於字音平仄夙有研究,故所制均可順口。
自汪以下,多以醫生效顰,於是佶屈聱牙,不易讀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明清時期的醫方著作,雖不如前代的龐大,但作者們在追求精確性上卻超越了前輩。吳鶴皋的《醫方考》首創推敲古人制方意旨,汪訒庵的《醫方集解》緊隨其後,吳遵程的《成方切用》則是汪訒庵作品的延續。這兩本書都以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因此收錄的大多是常見的方劑。
武進的費晉卿寫了一本《醫方論》共四卷,他認為鄉間的醫生大多把《醫方集解》當作枕邊祕籍,不再深入探究其中的原理,因此他逐一方劑評論其是否適用,這對市井醫生來說猶如當頭棒喝。王晉三的《絳雪園古方選注》中的評論也非常精闢。許弘的《金鏡內臺方議》專門探討長沙的方劑,也另闢蹊徑。為了方便查找和使用,祝補齋的《衛生鴻寶》、毛達可的《養生經驗合集》、王孟英的《潛齋簡效方》和《四科簡效方》、邱式金的《集驗良方拔萃》都是知名的作品。鮑相璈的《驗方新編》雖然流傳甚廣,但選擇的方劑並非精挑細選。
《本草綱目》這本書內容豐富,保存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籍,非常珍貴。即使只摘錄其中的一類,也能獨樹一幟。我所知道的專門摘錄醫方的書籍有蔡烈先的《本草萬方針線》、曹鞠庵的《萬方類編》和宋枳田的《萬方類纂》。蔡烈先僅僅將《本草綱目》中的方劑編目,並註明治療某種疾病的方劑在哪一卷哪一篇。曹鞠庵則將本草的各種方劑分類編輯,兩書的分類方式不同。曹鞠庵聲稱他的書是在蔡烈先的基礎上刪減和補充遺漏的部分,而宋枳田則認為曹鞠庵的分類不如蔡烈先清晰,於是按照《針線》的分類方式,將本草的所有方劑完整地錄出。
還有一本《解毒編》由海陽竹林人編輯,專門從李氏的《本草綱目》中摘錄解毒的方法,偶爾也會附上自己的見聞,也很方便閱讀。
將醫方編成韻文以便朗誦的,有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時方歌括》,張兆嘉的《成方便讀》,汪訒庵的《湯頭歌訣》,這些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理解選取和編製的,用於教導學生。近年來,這種類型的著作越來越多。創作韻文的初衷是幫助記憶方劑,因此必須音韻悠揚,文采斐然,才能便於吟誦。陳修園和張兆嘉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對字音平仄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們創作的韻文都能朗朗上口。然而,從汪訒庵開始,許多醫生開始模仿這種風格,但他們的文字功底和音樂感都不夠,導致韻文拗口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