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4)
中國醫學源流論 (34)
1. 眼科學
眼科最古之書,為《銀海精微》。此書題為孫思邈撰,然唐宋《藝文志》皆不著錄,蓋亦專家所託也。其書辨析諸證,頗為清晰,手法方藥,亦多可用。此外明清二代所傳者,又有《金鎞秘鑰》、(題梁溪流寓李藥師撰,不知何許人。)《眼科龍木論》、(李氏《綱目》已引之。
)《眼科捷徑》、(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論眼病有五輪八廓七十二證之分,詞甚簡略,惟所附方藥頗多。)《眼科秘旨》、(在《謝甘澍醫學集要》中,亦不知傳自何人,其用藥頗與《本草》不同。)《啟矇真諦》(上卷曰《一草亭目科全書》,清清江鄧苑博望撰,下卷曰《異授眼科全書》,不著撰人名氏。)諸書。
而傅氏之《審視瑤函》,條理最稱明晰,《薛立齋醫案》中亦有《原機啟微》二卷。
白話文:
在眼科學領域,最古老的著作是《銀海精微》。這本書標示為孫思邈所寫,但在唐代和宋代的《藝文志》中都沒有登記,可能是後世專家假託他的名義編纂的。該書對於各種眼疾的分析十分清晰,其中的手法和藥方,很多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明朝和清朝間,又陸續傳出許多眼科學相關的著作。如《金鎞祕鑰》,作者為梁溪流寓李藥師,但對其真實身份我們並不清楚;《眼科龍木論》被李時珍的《綱目》引用過;《眼科捷徑》僅有一卷,未註明作者,該書將眼病分為五輪八廓七十二證,詞語簡略,但附帶的藥方卻頗多;《眼科祕旨》收錄於《謝甘澍醫學集要》中,作者不明,其藥物使用方式與《本草》有所不同;《啟矇真諦》上卷名為《一草亭目科全書》,由清代鄧苑博望所寫,下卷名為《異授眼科全書》,作者未知。
其中,傅青主的《審視瑤函》和《薛立齋醫案》中的《原機啟微》兩卷,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尤其值得參考。
2. 傷科學
傷科書傳者更少,《醫宗金鑑》所載,即本薛氏《正體類要》而擴充之。此外所見,惟上海錢松溪(名秀昌,其師名楊雨蒼。)《傷科補要》、(四卷,)紹興俞星階(名應泰,精手術。)《傷科捷徑》二種。蓋傷科多賴經驗與手術,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而精此者又多不通文義,故紀錄更難也。
白話文:
在傷科學這個領域,傳承相關知識的書籍非常稀少。《醫宗金鑑》裡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基於薛氏的《正體類要》並進行了擴展。除此之外,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上海錢松溪(本名秀昌,他的老師叫楊雨蒼)所著的《傷科補要》(共四卷)以及紹興俞星階(本名應泰,他精通手術)的《傷科捷徑》這兩本書。之所以傷科學的書籍較少,是因為這個學科非常依賴實際經驗和手術技術,很多東西無法用文字完整描述,再加上擅長此道的人往往不擅長寫作,因此記錄和傳承就更加困難了。
3. 腳氣病
腳氣一病,蓋始於晉之東渡,趙宋以後,此病頗衰息,近數十年乃復有之,蓋復自海外傳入也。古人方論,略散見於《千金》、《外臺》等書,專書存者,惟宋董及之之《腳氣治要》。(《宋史·藝文志》一卷,《四庫》從《大典》輯出,分為二卷。)近人所著,則有南海曾心壺(名超然,精內科。
)之《腳氣芻言》,(一卷,其治法主用陳修園雞鳴散,參以朱丹溪四物湯加減。)此病中西治法均少把握,所望今日醫家,酌古准今,更加研究也。(吾友馮端生在南京治此症,以大劑六君為主,參以陳糠、赤豆、牛膝、木瓜、檸檬、蘋果之類,屢著奇效,蓋健脾以御濕,理氣以和絡,比之四物之呆滯及雞鳴之破氣傷脾者,超妙多矣。)
白話文:
【腳氣病】
腳氣病這疾病,起源於晉朝時期的東渡,到了趙宋之後,這種病症逐漸減少,但在近幾十年又開始出現,看來是從海外再次傳入的。古人的治療方法與理論,零星地散落在《千金》、《外臺》等書籍中,而專門討論腳氣病的書籍,現存的只有宋代董及之的《腳氣治要》。(在《宋史·藝文志》中有記載一卷,而《四庫》從《大典》中整理出來,分成了兩卷。)近代的著作,則有南海的曾心壺(本名超然,擅長內科)所寫的《腳氣芻言》,(全書一卷,他的治療方式主要採用陳修園的雞鳴散,再配合朱丹溪的四物湯做增減調整。)
對於這種病,中西醫的治療方法都沒有太大的把握,我們期望當代的醫學家能參考古人的智慧,結合現代醫學,進一步深入研究。(我的朋友馮端生在南京治療這種病時,主要是使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再輔以陳糠、赤豆、牛膝、木瓜、檸檬、蘋果等食材,屢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因為健脾可以抵抗濕氣,調理氣血可以協調經絡,比起四物湯的呆滯效果以及雞鳴散可能傷害脾氣的問題,這種方法顯得更為高明。)
4. 霍亂病
霍亂之名,《傷寒論》中即有之,《病源》、《千金》、《外臺》亦皆有其方論。然古之所謂霍亂,實並非今之所謂霍亂,(不若今之劇。)不可因好古而反受泥古之害也。近世醫家論此病之書甚多,以王孟英之《霍亂論》為最完備。姚梓欽(名訓恭,丹徒人。)之《霍亂新論》一卷,成於光緒二十八年,謂此病中西治法均不甚效,其父(名成鼐,字燮和。)行醫數十年,嘗本紫雪丹之意,推廣用之,收效已逾千人。
梓欽於己未丙申療過數百,戊戌壬寅又驗過多人,末又甚誇白痧藥之功效,(其方用生半夏去黃皮四兩、貝母二兩、麝香四錢二分、大梅片四錢二分、白硼砂二兩、犀牛黃二錢、杜蟾酥九錢,研末。姚氏謂凡患霍亂者,誤嗅紅靈丹及他種痧藥,則脈愈伏,肢愈冷,且致冷汗淋漓,惟嗅此藥則脈伏者起、肢冷者溫,俄頃之間,即著此效。
)謂得此方後,治霍亂皆令先嗅此藥少許,隨進左金丸一二錢,病輕者已可望愈,重症則接服解毒湯二三劑、紫雪丹二三分,無不愈者。不知霍亂有寒熱之別,烏能專偏一面為治,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和之,治法較西醫為密,但西醫之鹽水針,能救危亡於頃刻,其術較中醫為優,故治疫能用中西合參,方為完善。
白話文:
【霍亂疾病】
在《傷寒論》中已經有提到霍亂這個病名,後來的《病源》、《千金》、《外臺》等書籍也都有相關的治療方法與理論。然而,古時候所稱的霍亂,其實跟現在我們所說的霍亂並非同一回事,其病情沒有現在嚴重。我們不能因為尊重古人的智慧,反而被古人的觀念所束縛。
近代有很多醫生撰寫了關於這種疾病的書籍,其中以王孟英的《霍亂論》最為全面詳盡。姚梓欽(字訓恭,來自丹徒)寫了一本《霍亂新論》,出版於光緒二十八年。他認為,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醫學,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效果都不算特別顯著。他的父親(名成鼐,字燮和)從醫數十年,曾經根據紫雪丹的配方,加以改良使用,據說已經成功治療超過一千人。
姚梓欽自己在1899年和1906年間,治療了數百個病人,而在1918年和1922年再次驗證了這個藥方的效果。他大力推崇一種稱為白痧藥的療效,配方包含去黃皮的生半夏四兩、貝母二兩、麝香四錢二分、大梅片四錢二分、白硼砂二兩、犀牛黃二錢、杜蟾酥九錢,研磨成粉。
姚氏認為,凡是得了霍亂的病人,如果誤用了紅靈丹或其它痧藥,會導致脈搏更弱、四肢更冷,甚至出現大量冷汗。唯有使用這款藥,可以讓脈搏由弱轉強,四肢由冷轉暖,效果立竿見影。
他說,得到這個藥方之後,他都會讓霍亂病人先聞一些藥粉,再服用一至二錢的左金丸,病情輕微的就有可能痊癒,病情嚴重的再接著服用二至三劑的解毒湯,以及二到三分的紫雪丹,都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然而,他忽略了霍亂有寒性和熱性之分,不能單一面向地治療,應該視情況分別採用溫熱或涼血的治療方式,對於虛弱的病人要補養,對身體實壯的病人則需調和,這樣的治療方式比西醫更細緻周全。但是西醫的鹽水針能迅速拯救垂危的生命,這是西醫的一大優勢,因此,在治療瘟疫時,結閤中西醫學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