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5)
中國醫學源流論 (35)
1. 痧脹病
痧脹之名,蓋亦起於近世,清尚稱為番痧,或滿洲痧,殆自關東傳入內地也。郭又陶始著專書論之,名《痧脹玉衡》。後有閩人林某,竊其書易名曰《痧症全書》,其通行反較郭書為廣。巴郡歐陽調律嘗約《玉衡書》為《治痧要略》,詳於方論,而砭法僅存大綱。又有《痧症指微》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列雜證五十,大證十六,各詳經穴,以施針灸,而方藥少簡,二書有合刻本,名《痧法備旨》。
白話文:
【痧脹病】
痧脹這個名詞,大概也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在清朝時還被稱為番痧,或是滿洲痧,這大概是從關東那邊傳進內陸的。最早是郭又陶寫了一本書專門討論這個疾病,書名叫《痧脹玉衡》。後來有一個福建人姓林的,他盜用了郭又陶的書,改名為《痧症全書》,但這本書反而比郭又陶的書更流行。巴郡的歐陽調律曾經把《玉衡書》濃縮編輯成《治痧要略》,這本書對處方和理論描述詳細,但對於刮痧的方法只留下了大綱。另外還有一本書叫《痧症指微》,只有單獨的一卷,作者名字未詳,書裡列出了五十種雜症,十六種大症,每種病症都詳細地描繪了相關的經絡穴位,用來指導針灸治療,但是藥方相對簡單。這兩本書有合在一起出版的版本,叫做《痧法備旨》。
2. 鼠疫病
中醫治鼠疫之書,有廣東羅芝園之《鼠疫約編》,其書積歷年經驗,屢加增補,頗病凌雜。光緒二十七年,楊仙鄉屬鄭肖岩(名奮揚,精醫。)訂正,刻之福州,凡分八篇,一探原、二避疫、三病情、四辨脈、五提綱、六治法、七醫案、八驗方,原序謂屢經試驗,閩督陳寶琛謂用其法,雖極危證,鮮不愈者,其受病太深,療救不及,不過十之一二。然予問諸寓在福州之醫家,則謂其治法,亦未必竟有把握,不知究竟若何。
要之此病,今日中西皆無完善之法,凡有方論皆存之,以備參考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中醫治療鼠疫的一本書,書名為《鼠疫約編》,由廣東的羅芝園所著。此書是基於多年經驗累積而成,並經過多次增補,但內容略顯雜亂。到了光緒二十七年,由楊仙鄉的鄭肖巖(名字為奮揚,醫術高明)進行訂正,並在福州出版。全書共分為八個篇章,分別是:探討病因、如何避免疫情、描述病情、脈象辨識、總結重點、治療方法、實際案例、以及有效藥方。書的原序提到,這些方法都經過反覆實驗。福建督軍陳寶琛評價,使用這些方法,即使是最嚴重的病情,也很少不能痊癒的,只有極少數因病入膏肓,救治不及的情況,比例大約是十分之一或十二。然而,當我去詢問住在福州的醫生們,他們卻表示,這些治療方式也未必能完全掌握病情,至於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總的來說,對於這種疾病,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完美的治療方法。因此,對於所有提出的治療方案,我們都應該保存下來,以供後人參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