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6)
中國醫學源流論 (36)
1. 虛勞病
虛勞之證,後世亦多專書。其為醫家所宗者,為元葛可久之《十藥神書》,明僧慎柔(毗陵人,胡姓。)之《慎柔五書》及綺石先生之《理虛玄鑑》。慎柔本儒家子,為僧後患瘵幾殆,求治於涇縣查了吾,獲愈,因從學焉。了吾者,太平周慎齋之弟子也,(慎齋名之干,所著《慎齋遺書》,清王琦校刻未竟,其外孫趙樹年卒成之。)慎柔因之又從學於慎齋,故慎柔之學,實當時周慎齋一派之學也。
(其法分虛勞為兩證,治以保護脾胃為主。)綺石先生者,蓋亦明季遺民,書成而身沒。(見其弟子趙何序。)清雍正三年,慈谿柯德修(名懷祖,亦當時名醫。)購得鈔本,乾隆三十六年刻之。陸九芝謂其治法,於陽虛主建中、陰虛主清金,遠出桂附補陽、知柏滋陰之上。
重訂之,改為五卷。(在《世補齋醫書》中。)
白話文:
關於虛勞病的問題,後世也出版了許多專門的書籍。在這些醫學著作中,元代葛可久的《十藥神書》,明代僧人慎柔(原是毗陵人,姓胡)的《慎柔五書》,以及綺石先生的《理虛玄鑑》是最受醫家推崇的。慎柔原本是儒學子弟,出家後罹患肺結核病瀕臨死亡,後來向涇縣的查了吾尋求治療,病情得以康復,於是拜他為師。查了吾是太平周慎齋的弟子,周慎齋名為之幹,他的著作《慎齋遺書》由清代王琦校對刻印,但未能完成,最後由他的外孫趙樹年完成了這項工作。慎柔後來也跟隨周慎齋學習,因此慎柔的醫學知識實際上就是當時周慎齋這一派的學問。
(慎柔將虛勞病分成兩種症狀,以保護脾胃為主要治療原則。)綺石先生,據信也是明朝末年的遺民,他在書寫完畢後不久就去世了。(此資訊來自他弟子趙何的序言。)在清朝雍正三年,慈谿的柯德修(名懷祖,也是當時著名的醫生)購買到了手抄本,在乾隆三十六年進行了刻印。陸九芝認為他的治療方法,在陽虛時主張使用建中湯,陰虛時則使用清金湯,這比使用肉桂和附子來補陽,或用知母和黃柏來滋陰的傳統方法更為高明。
這本書後來被重新編輯,改為五卷的格式。(包含在《世補齋醫書》中。)
2. 導引術
導引之術,後世道家多言之,醫家則研究者甚鮮。然觀《三國志·華佗傳》,載佗嘗教人以五禽之戲,又巢氏《病源》於諸證之末,多附導引之法,則古代醫家,固未嘗不通其術也。(《隋·經籍志》有《導引圖》三卷,注曰立一坐一臥一。)明曹元白(名士珩。)嘗著《保生秘要》一書,論導引治病之法。
清沈芊綠《尊生書》悉採之。又有《尊生導養編》一卷,序云:山右谷遠張君云衢,素多羸病,遊江淮遇異人,授以導引、按摩之術,行之十年,宿疾盡除,體益壯。以術告少宗伯蘭皋康公,公為之按奇經之脈,考銅人之圖,列其條目,而詳其節次,緣督以為經,而一身之竅會無不備列焉云云。此書傳本甚少,而所列之法,頗有為通行諸書所無者。
此外如易筋經圖說、外壯煉力圖說、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皆於身體有益。但前二者非有師傳易受傷損,後二者則人儘可行,行之有恆,每著奇效。近今則太極拳風行一時,而上海醫家亦有以運氣為人療治痼疾者,大都本諸古說也。
白話文:
【導引術】
導引這門技術,後代的道家多有提及,但在醫學領域,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的人卻不多。然而,從《三國志·華佗傳》中可見,華佗曾教授他人五禽戲,而巢氏在《病源》一書中,在各種病症的結尾,多半附上了導引的方法,由此可見,古代的醫學家,確實瞭解並使用這種技術。(據《隋·經籍志》記載,當時有一部《導引圖》三卷,內含站立、坐姿、躺臥各類導引動作。)明朝的曹元白(即曹士珩)曾寫了一本書叫《保生祕要》,專門討論用導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清朝沈芊綠的《尊生書》全盤採用了曹元白的理論。另有一本《尊生導養編》一卷,其序言提到:山西的谷遠張君雲衢,體質向來虛弱多病,他在江淮遊歷時遇到一位高人,得到了導引和按摩的技巧,他實踐了十年,舊疾全愈,身體更趨強壯。他將這些技巧告訴了少宗伯蘭皋康公,康公根據奇經八脈的理論,參照銅人圖,整理出一系列的導引方法,詳細地排列了每一個步驟,確保全身的穴位都被涵蓋。此書版本罕見,但其中的許多方法,是其他常見書籍所沒有的。
除此之外,還有《易筋經圖說》、《外壯煉力圖說》、八段錦、十二段錦等,這些方法都對身體健康有所裨益。但是,《易筋經圖說》和《外壯煉力圖說》兩書,若無師傅指導容易造成傷害;而八段錦和十二段錦則人人都可以練習,只要持之以恆,往往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近年來,太極拳風靡一時,上海的醫生也有利用氣功為人治療慢性病的案例,這些大多源自古老的傳統理論。
3. 養生法
調攝之法,古聖多注重於心理,《素問·上古天真論》等四篇所述,為養生法鼻祖。後賢因之,均以清潔靈臺為主,不兢兢於外界物質之變化,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者是,故守法簡而收效宏,醫家亦多循此以施治,故專言之者甚少,惟《壽親養老新書》(見前。)於寢興飲膳之方無不備及。
明高濂《尊生八箋》中《四時調攝箋》所錄,大抵本於此書。《韓氏醫通》,(明韓𢘅撰,與張路玉書同名。)自謂賴方藥以生,故於補養諸方尤備。黃闇齋之《折肱漫錄》,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四庫提要》譏其專主補益,未免一偏。然黃氏自言幼而多病,為藥所誤,嘗私自矢曰:吾病得愈,吾年得老,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
有所苦,隨筆記之,久而成帙,至六十餘,乃成此書,則其意原以供病者之鑑戒,非以醫家自居也。(此書《六醴齋叢書》本內無養神篇。)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分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七類。)亦為此類之佳作。總之心思以靜為主,軀體以動為主,吾國之言養生者,均動靜並重,故達摩面壁,而創少林拳法;張三丰靜坐,而創太極拳法。即近今潘霨如之《衛生要術》,亦以調息與十二段錦並行,其中自有妙境。
至對外之衛生,飲食以平淡為主,起居以沖和為主,氣候則避其太甚而順其自然,與新法之動而不靜,跑跳硬做者迥異,其得失自有實驗者在也。
白話文:
在養生的方法上,古人聖賢特別強調心理狀態的重要性,這可以從《素問·上古天真論》等四篇文章中看到,這些被認為是養生法的起源。後世學者繼承了這種觀點,他們主要強調保持心靈的純淨,不過度關注外界環境的變遷,這就是所謂的「當心靈平靜,身體各部位都會遵從」的道理。因此,這種養生方法簡單卻效果顯著,許多醫生在治療病人時也會遵循這種方法,所以專門研究這個主題的人比較少。只有《壽親養老新書》一書,詳細地介紹了睡眠、起牀、飲食等各方面的養生方法。
明朝高濂的《尊生八箋》中的《四時調攝箋》部分,大多基於這本書的內容。《韓氏醫通》的作者韓𢘅,自稱依靠藥物得以活命,因此他對於各種補養方法有更深入的研究。黃闇齋的《折肱漫錄》則分為養神、養氣、醫藥三個部分,《四庫提要》批評他過於強調補益,有些片面。然而,黃闇齋自己說他自小就多病,曾被藥物誤導,他發誓如果他的病能好,他會告訴同樣遭受病痛的人,讓他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他把患病的痛苦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到六十多歲時,完成了這本書,他的初衷是讓病患有所借鑒,而非自封醫生。(在《六醴齋叢書》版本的這本書中,沒有養神的部分。)
清朝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分為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七類),也是這一類作品的佳作。總的來說,心理以靜態為主,身體以運動為主,中國的養生學說,都強調動靜結合,所以有達摩面壁創立少林拳法,張三豐靜坐創立太極拳法的例子。即使在近代,潘霨如的《衛生要術》,也是把調息和十二段錦一起使用,其中自有獨特的境界。
至於對外的養生,飲食以清淡為主,生活作息以平衡為主,氣候則避免過度的極端,順應自然,與新的養生方法,如跑步、跳躍等激烈運動形成鮮明對比,孰優孰劣,自有實踐者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