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4)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24)

1. 診脈學

言脈之書宋以來盛行者,為高陽生《脈訣》。呂復《群經古方論》以高陽生為六朝時人,元謝縉孫《脈經·序》謂在熙寧以後,馬貴與《文獻通考》則謂在熙寧以前。雖亦臆度之詞,然玩其詞義,當以出於北宋時之說為近。其書大致隱括《脈經》而成,而又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與《脈經》不盡合。

宋以來傳習者,多誤以為王叔和作,以故攻之者極多。然書中並無偽託之據,則誤謂出於叔和者,乃習者之傳訛,非作者之託偽也。其書自不如《脈經》之古,然亦必自有師承,必視為淫辭邪說之流,則亦未免太過。蓋自宋元以來,攻此書者甚多,然醫家傳習,卒莫能廢。自李東壁之《瀕湖脈學》出,而此書之傳習始微。

《瀕湖脈學》所取以弁首者,為宋道士崔嘉彥所撰之《脈訣》,(稱《崔紫虛脈訣》,亦曰《崔真人脈訣》。紫虛者,嘉彥之號也。)實尚不如高陽生之書也。醫家所以群趨之者,亦不過樂其簡易而已矣。攻高陽生《脈訣》之書,始於元戴同父之《脈訣刊誤》,明汪石山為刻之,附以自著之《矯世惑脈論》一卷。吳鶴皋有《脈語》二卷,亦以攻《脈訣》而作。

而清李期叔(名延是,真定人。)之《脈訣匯辨》十卷最詳。其就其書而訂正之者,則有沈鏡之《刪注脈訣規正》四卷。信其書而為之作注者,則有明張天成之《圖注脈訣》四卷。

宋元以來言脈者,當推滑伯仁為一家,其所著《診家樞要》,立說甚精,又著《十四經發揮》一書,於十二經外,益以督任二脈,亦於診家極有裨益。伯仁嘗傳針法於高洞陽,其學固有所受之也。《瀕湖脈學》雖無甚深義,而簡明易曉,與所著《奇經八脈考》,均足便初學循覽。

二十八脈之說,始於李士材,診家亦多宗之。清代醫家之於脈,實不過知此兩家已耳。(周夢覺《三指禪》,以緩字為平脈,餘脈乃分陰陽對待,亦頗有見。夢覺號小顛,邵陽人。以多病棄儒業醫,好言修煉,其書中亦多雜道家之說,頗傷駁雜。

)清末周澂之於脈學用力至深,既評註滑伯仁之《診家樞要》,又自著《脈義簡摩》、(首部位,次診法,次形象,次主病,次名論彙編,次婦科診略,皆集前人之說,而以己意闡發之。)《脈簡補義》、(《簡摩》推演前人,《補義》則出自撰。)《診家直訣》、(抉前二種之精要,而簡其詞。

)《辨脈平脈章句》四書。又撮此四書之精要,而成《重訂診家直訣》,又著《外診簡摩》一種,以備四診。換討之博,研索之勤,宋以後一人而已。(清季張兆嘉《脈診便讀》亦有心得。林慎庵《四診抉微》八卷,先列經文,次匯舊說,而以己意附其後,別為一卷,曰管窺附余,其書於望聞問頗略,而於脈較詳,亦足以資參考。慎庵名之翰,烏程人。

白話文:

從宋代開始,廣為流行的脈學著作,是以高陽生的《脈訣》為主。呂復在《羣經古方論》中認為高陽生是六朝時期的人物,而元代謝縉孫在《脈經·序》中則認為他在熙寧年間之後,馬貴與在《文獻通考》中卻認為他活躍於熙寧年間之前。這些都是猜測性的言論,然而從其詞義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高陽生的著作可能是在北宋時期創作的。他的書主要是概括《脈經》的內容而成,並且他自己創立了七表、八里、九道等名詞,但這些並不能完全符合《脈經》的描述。

自宋代以來,大多數人誤認為這本書是王叔和所寫,因此對它進行批評的人很多。然而,書中並沒有偽造的證據,所以誤以為是王叔和的作品,這是讀者的誤解,而非作者的欺詐。這本書固然不如《脈經》古老,但也必定有其師承,如果將其視為邪說,那就有些過分了。自宋代至元代,攻擊此書的人非常多,然而醫學界一直沿襲使用,終究無法廢止。直到李東垣的《瀕湖脈學》出現,此書的傳播才開始減弱。

《瀕湖脈學》開篇引用的是宋代道士崔嘉彥撰寫的《脈訣》(又稱為《崔紫虛脈訣》或《崔真人脈訣》,紫虛是崔嘉彥的號)。實際上,這本書並不如高陽生的著作。醫學界之所以傾向於此書,也只是因為它的簡易性。對於高陽生《脈訣》的批評,最早起源自元代戴同父的《脈訣刊誤》,明代汪石山將其刻印,並附上自己的一卷《矯世惑脈論》。吳鶴皋有兩卷的《脈語》,也是為了批判《脈訣》而作。

清代李期叔(本名李延是,真定人)的十卷《脈訣匯辨》是最詳細的。對該書進行訂正的,則有沈鏡的四卷《刪注脈訣規正》。相信此書並為其做注釋的,則有明代張天成的四卷《圖注脈訣》。

自宋代至元代,談論脈學的學者中,應推滑伯仁為一派,他所著的《診家樞要》,理論十分精深,同時他還寫了一本書《十四經發揮》,在十二經絡之外,增加了督脈和任脈,對診斷學非常有益。滑伯仁曾經向高洞陽學習針灸,他的學問確實有其來源。《瀕湖脈學》雖然沒有深奧的理論,但簡單明瞭,與他所著的《奇經八脈考》一起,都足以供初學者參考。

二十八脈的理論,始於李士材,診斷學家也多採用這一理論。清代醫學家對於脈學的理解,實際上只不過是基於這兩家的理論。(周夢覺的《三指禪》以"緩"字作為平脈的特徵,其他脈象則分為陰陽相對,也有一定的見解。夢覺號小顛,邵陽人。因病多而放棄儒學,轉而從醫,喜歡談論養生之道,他的書中也多夾雜道家的理論,有些混亂。)

清末周澂在脈學領域下了很多功夫,他評註了滑伯仁的《診家樞要》,並自創了《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以及《辨脈平脈章句》四本書。他又將這四本書的精髓加以整理,編纂成《重訂診家直訣》,同時還寫了一本《外診簡摩》,以補充四診的不足。他的研究範圍之廣,研究深度之深,在宋代以後無人能及。(晚清張兆嘉的《脈診便讀》也有不少獨到之處。林慎庵的八卷《四診抉微》,先列出經文,再匯總舊說,最後附上自己的看法,另成一卷,名為管窺附餘。他的書在望、聞、問方面略顯單薄,但在脈學方面較為詳細,值得參考。慎庵名之翰,烏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