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25)
中國醫學源流論 (25)
1. 診脈學
)
2. 驗舌學
舌法為古人所不詳,僅《傷寒論》有舌白、舌滑之說。元杜清碧《金鏡錄》始推至三十六圖,後又有所謂觀舌心法者,則推至百三十七圖。張誕先(名登,路玉子。)《傷寒舌鑑》就心法刪之,為圖凡百二十,然究未免穿鑿也。又有所謂《舌鑑辨正》者,乃茂名梁特岩(名玉瑜。
)所傳,而秀水陶拙存(名保廉。)為之筆錄,以蜀中所刊《舌鑑》為藍本,故名。據陶氏序謂光緒癸巳官新疆,患熱症,醫家誤投滋陰降火之劑,益劇,明年以友人言,求治於梁氏,梁氏觀其舌,決為實熱,投以苦寒多劑乃愈。叩其學,則出於家傳,以觀舌色舌苔為主,今是書首冠《全舌分經圖》,謂得之明季良醫秘授,以察五藏病機,遵之數世,確有微驗云。其或醫家之別傳歟。
白話文:
【驗舌學】
舌診法在古時候並未被深入探討,只有在《傷寒論》中提及了舌頭白色、舌面滑潤的現象。到了元代,杜清碧在他的《金鏡錄》中首次詳細描述了三十六種舌象。後來有所謂的「觀舌心法」,更進一步將舌象擴展到一百三十七種。張誕先(字登,號路玉子)在《傷寒舌鑑》一書中對「觀舌心法」進行刪減,整理出一百二十種舌象,然而這種做法仍不免有些牽強附會。
還有一本書叫做《舌鑑辨正》,由茂名的梁特巖(名玉瑜)所傳授,秀水的陶拙存(名保廉)負責記錄。此書以四川刊印的《舌鑑》為基礎,因此取名為《舌鑑辨正》。根據陶氏的序言所述,他在光緒癸巳年任職於新疆時,患上熱病,醫生誤用了滋陰降火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次年,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尋求梁氏的治療。梁氏觀察了他的舌象,判定他是實熱症,開了多劑苦寒藥方,最終得以康復。陶氏詢問梁氏的醫學淵源,得知其源自家傳,主要依據舌色和舌苔來判斷病情。這本書首部即有《全舌分經圖》,據稱來自明代良醫的祕傳,用於探查五臟的病變機制。梁氏家族遵循此法數代,確有顯著療效。或許這正是醫學界的一脈相承吧。
3. 辨症學
醫家多好言脈舌,其實言脈舌,尚不如辨症之切。脈舌有遊移,證象無假借也。脈舌者,醫家所獨知;證象者,人人所共見也。故病家之當略知證象,實較醫家為尤切。然從來言脈舌者多成書,而言證象者少專著,豈以其為人人所共見而忽之歟?抑以為但知證象,不足以言治歟?以予所見,惟鎮海蔣金鏞有《臨病考證》一卷,分別病證,本之六經。其自序謂治病者在辨症,辨症既明,服藥可無虛虛實實之禍。
欲使病家先明表裡虛實寒熱大綱,亦得以考醫之良否,莫若摘述醫籍,使可按症而稽云云。書雖淺近,實於病家大有裨益,尊生者所宜家置一編也。
白話文:
在醫學領域裡,許多醫生偏好談論脈象和舌象,然而實際上,對於脈象和舌象的討論,還不如直接辨識病症來得更實際。因為脈象與舌象可能有時會出現不確定性,但病症的表現是真實且無偽裝的。脈象和舌象是醫生的專業知識,而病症的外顯特徵則是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到的。因此,病人應該瞭解病症的表現,這比醫生更為重要。然而,歷史上,關於脈象和舌象的書籍眾多,但專門討論病症的書籍卻寥寥無幾,難道是因為大家都能看到病症的表現所以忽略了嗎?或者認為只知道病症無法進行治療?
根據我的瞭解,只有鎮海的蔣金鏞寫了一卷《臨病考證》,他將病症分門別類,並以六經為基礎。他在自序中提到,治病的關鍵在於辨識病症,一旦病症辨認清楚,用藥就不會出現虛實混淆的風險。
他希望讓病人首先明白表裡、虛實、寒熱等基本概念,這樣他們也能評估醫生的能力。他認為摘錄醫學典籍中的病症描述,讓病人可以根據病症來核對,是非常有幫助的。雖然這本書內容淺顯,但對於病人來說,實際上非常有益,愛護生命的人應該每家都有一本。
4. 清代學派
明清間諸醫,文辭優美者,當推黃坤載。坤載所著各書,雖不免偏激,且自許太過,然其中精闢之論亦多,非貌為中庸者所可及也。(坤載所著書,曰《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長沙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玉楸藥解》,凡十卷,理想多而經驗少。
書生愛其文詞,憑此習醫,往往未能恰當,蓋醫為實驗技術,文詞優者技術未必佳,技術優者無暇習文學,而今人每喜以文字評騭醫生優劣,皆未諳事實之故也。)浩瀚精博者,當推王肯堂。所著《六科準繩》一百二十卷,集歷代醫說,為後學津梁,採摭繁富,條理分明,《四庫提要》稱其博而不雜,與時珍《綱目》為吾國醫藥兩大淵藪。(肯堂,字宇泰,又字好古,金壇人,明萬曆時進士,至清初而沒。
著有《傷寒準繩》、《證治準繩》、《類方準繩》、《女科準繩》、《幼科準繩》、《外科準繩》六種,稱為《六科準繩》。都數百萬言,所輯多精當適用,為儒醫之能通達事理者。)其崛起於江西者則為喻嘉言,嘉言之《尚論篇》,雖不免多臆斷,然《寓意草》及《醫門法律》,持論皆謹嚴,能示醫家以一定軌範。
其繼《準繩》而由博返約者,則為張路玉之《醫通》及《傷寒纘論》、《緒論》、《本經逢原》等書,採取之書百數十種,體例一本諸《準繩》,方藥則多采立齋、景岳兩家,可謂用力深而搜討勤矣。(張路玉,名璐,長洲人。書成於康熙初年,聖祖南巡時,其子進呈。)其次則吳謙之《醫宗金鑑》,以政府之力,集全國醫家學說,取中正平和者,釐為十一科,綱舉目張,常識充足,遂為有清一代醫林之楷範,與喻嘉言、張路玉稱為清初三大家。
(是書為乾隆初年詔太醫院諸人合各省醫家共同編輯,故名《御纂醫宗金鑑》,實則吳謙一人之原稿所擴充修正者。書成後頒布天下。乾嘉道咸同五朝之習醫者,於《內》、《難》、仲景之外,即以此書為入手方去。蓋其平正通達,條理分明,所集方藥雖多,而以理法為重,不拘泥於一偏之說,故全國可以通行。以徐靈胎之精博不阿,尤稱熟讀此書,可以名世,則內容之優美可知。
余始創中醫專校時,即以此書為教科藍本,今人薄其官書平庸,不肯注意,惜哉。)張路玉之前,則張隱菴以注《內》、《難》、《傷寒》、《金匱》、《本經》名。(皆集諸及門之力參訂而成,高士宗,其弟子也。)清廷編《御纂醫宗金鑑》外,又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則更浩如煙海矣。
此外負盛名於吳中者,則為葉天士與薛生白。天士於溫熱證及幼科,生白於濕溫症,均各具心得,而葉名尤著,然互相攻訐,傳書多偽,今世所行《臨證指南》,已多不可信,其他更無論矣。(天士名桂,生白名雪,均蘇州人。因天士名盛,故依託者尤眾,陳修園早年著書亦多託名天士,後乃改正,見《修園醫書》例言中。
白話文:
在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眾多醫學家中,文筆優美的人,應該推崇黃坤載。黃坤載所寫的書,雖然難免有些偏激,而且自我評價過高,但是其中精闢的見解也很多,不是那些表面上看似中庸的人所能達到的。(黃坤載所寫的書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長沙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玉楸藥解》共十卷,這些書的理論構想很多,但實際經驗較少。
讀書人喜歡他的文采,憑藉這些書學習醫術,往往不能夠恰到好處,因為醫學是一門需要實踐的技術,文筆好的人技術未必好,技術好的人沒有時間學習文學,而現在的人常常喜歡用文字來評價醫生的好壞,這都是不了解事實的緣故。)學識廣博精深的,應該推崇王肯堂。他所寫的《六科準繩》一百二十卷,匯集了歷代醫學理論,為後學者提供學習的橋梁,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四庫提要》稱讚他學識廣博而不雜亂,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並稱為我國醫藥學的兩大寶庫。(王肯堂,字宇泰,又字好古,是金壇人,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在清朝初期去世。
他著有《傷寒準繩》、《證治準繩》、《類方準繩》、《女科準繩》、《幼科準繩》、《外科準繩》六種,合稱為《六科準繩》。這些書總共有數百萬字,所輯錄的內容大多精確實用,是儒醫中能夠通達事理的代表。)在江西崛起的醫學家則是喻嘉言,喻嘉言的《尚論篇》雖然難免有很多主觀臆斷,但是《寓意草》和《醫門法律》中的觀點都非常嚴謹,能夠為醫生樹立一定的規範。
繼承《準繩》的博大,又歸於簡約的則是張路玉的《醫通》以及《傷寒纘論》、《緒論》、《本經逢原》等書,他所參考的醫學書籍有數百種,體例基本依照《準繩》,方藥則多採用李東垣和張景岳兩家的觀點,可謂用心良苦,研究深入。(張路玉,名璐,是長洲人。這些書是在康熙初年完成的,康熙皇帝南巡時,他的兒子將這些書進獻給了皇帝。)其次則是吳謙的《醫宗金鑑》,這本書以朝廷的力量,匯集了全國醫家的學說,取其中正平和的觀點,分為十一科,綱目清晰,常識豐富,成為了清朝一代醫學界的典範,與喻嘉言、張路玉並稱為清初三大家。
(這本書是乾隆初年由朝廷下令太醫院的醫生與各省的醫學家共同編寫的,所以名為《御纂醫宗金鑑》,實際上是吳謙個人原稿的擴充和修正。書成之後頒布天下。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朝代學習醫學的人,在《內經》、《難經》、張仲景的著作之外,都以這本書作為入門的途徑。因為這本書內容平實通達,條理清晰,所收集的方藥雖然很多,但以醫理為重,不拘泥於片面的說法,所以能在全國通行。連徐靈胎這樣學識淵博、不阿諛奉承的人,都稱讚熟讀此書就可以聞名於世,可見這本書內容的優秀。
我當初創辦中醫專科學校時,就是以這本書作為教科書的藍本,現在的人認為它是官方書籍,過於平庸,不願意重視,真是可惜。)在張路玉之前,則是張隱菴以注釋《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經》而聞名。(這些注釋都是集合眾多學生的力量參訂而成,高士宗是他的弟子。)清朝朝廷除了編纂《御纂醫宗金鑑》外,還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內容更是浩如煙海。
此外,在蘇州地區享有盛名的則是葉天士和薛生白。葉天士對於溫熱病和兒科,薛生白對於濕溫病,都有獨到的見解,而葉天士的名氣更大,但是他們之間互相攻擊,流傳下來的書很多是偽作,現在市面上流傳的《臨證指南》已經有很多不可信的地方,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葉天士,名桂,薛生白,名雪,都是蘇州人。因為葉天士的名氣很大,所以冒名頂替的人也很多,陳修園早年寫的書也有很多是假托葉天士的名義,後來才改正,這可以在《修園醫書》的序言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