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7)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17)

1. 傷寒學學派

此皆由中國學者崇古之念過深,凡立一說,必欲托之於古人,於古書之不盡可通者,遂不惜曲為穿鑿也。徐靈胎云:叔和所次,誠不敢謂其必合於仲景;諸家所定,謂必能復仲景之舊,又有何證乎?誠持平之論也。

(靈胎有《傷寒類方》一卷,謂《傷寒論》原非依經立方,乃救誤之書,當時隨證立方,本無定序,削除陰陽六經名目,但使方以類從,證隨方治,使人可案證以求方,而不必循經以求證,亦為通達之論。)

羽翼仲景書,又有清張隱菴之《傷寒論集註》,與成氏立異處甚多。長州汪苓友(名琥,康熙時人。)有《傷寒論辨證廣注》十卷、《張仲景中寒論辨證廣注》三卷,於仲景書外,兼採後賢方論,皆為之注,(云辨證者,辨其原文所言之證,使各以類相從;廣者,於仲景書外,廣其方論;注則不分仲景書及所廣皆為之注。)雖不甚合注釋體裁,而採摭甚博。

涇縣包興言(名誠。)有《傷寒審證表》一卷,頗清晰可覽。興言少遊山左,受學於張宛鄰,宜其著述之有體例也。柯韻伯《傷寒論翼》,謂《傷寒論》中雜病未去者尚多,六經為百病主治,傷寒為百病之首,故藉此以立法。其實傷寒雜病,治無二法,亦有見地。(論辨證者,又有張飛疇之《傷寒兼證析義》,亦宜一覽。

白話文:

傷寒學學派

這些都是因為中國學者過於崇尚古法,每提出一個觀點,都一定要附會在古人身上,對於古書中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也不惜曲解來強行附會。徐靈胎說:「張仲景的著作,不敢說一定完全符合原意;後世諸家所整理的版本,又如何能證明一定恢復了張仲景原本的樣子呢?」這真是個持平的見解。

(徐靈胎著有《傷寒類方》一卷,認為《傷寒論》並非按照經絡理論來制定方劑,而是一部救治錯誤的書,當時是根據病症隨機制定方劑,本沒有固定的順序,因此他刪除了陰陽六經的名目,只讓方劑按類歸納,病證隨著方劑治療,讓人可以根據病症尋找方劑,而不必按照經絡來尋找病證,這也是一種通達的見解。)

除了對張仲景著作的闡釋和補充,還有清代張隱庵的《傷寒論集註》,與成氏的觀點有很多不同。長州汪琥(康熙年間人)有《傷寒論辨證廣注》十卷、《張仲景傷寒論辨證廣注》三卷,除了張仲景的原文外,還收錄了後世醫家的方論,都加以註釋。(所謂「辨證」,是指辨析原文中所說的病證,使它們按類歸納;「廣」是指在張仲景的書之外,擴充方劑和論述;「注」則是指無論張仲景的原文還是擴充的部分都加以註釋。)雖然不太符合注釋的體裁,但所收集的資料卻非常廣博。

涇縣包誠有《傷寒審證表》一卷,內容相當清晰易懂。包誠年輕時遊學山東,師從張宛鄰,所以他的著作很有條理。柯韻伯的《傷寒論翼》認為《傷寒論》中還有許多雜病未被完全闡述,六經是百病的主治,傷寒是百病之首,所以借此立法。其實傷寒雜病,治療方法並無二致,這也是一種獨到的見解。(論辨證方面,還有張飛疇的《傷寒兼證析義》,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