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1)
中國醫學源流論 (31)
1. 推拿學
推拿之術,世所傳者,有歷陽駱潛庵(名如龍。)《推拿秘書》五卷。(一卷論診法,二卷穴道,三卷手法,四卷病證,五卷良方及祝由。)據其子民新敘文,述其父之言曰,予得此良法秘書已久,不忍私藏。則實非駱氏所自著,蓋亦專家相傳之書也。其書文理頗劣,余嘯松謂其有誤處,刪為《推拿述略》,刊於《白岳庵雜綴》中,然余氏所刪,似嫌太略。
近年滬上盛行推拿法,於不運動之膏粱身體最宜,幼科推拿亦甚效,其著於書者,則有駱如龍(溧陽人。)《幼科推拿秘書》(商務書館出版。)等書。
白話文:
在推拿學這方面,流傳於世的技法中,有歷陽的駱潛庵(本名如龍)所撰寫的《推拿祕書》五卷。此書第一卷談論診斷方法,第二卷是關於穴道的介紹,第三卷講解推拿手法,第四卷詳細描述各種病症,第五卷則收錄了有效的藥方以及一些精神療法。根據駱潛庵兒子民新的序言,他提到父親曾說過,自己獲得了這套優秀的推拿技法已經很久,不忍心私自收藏。由此可見,《推拿祕書》並非完全是駱氏親自撰寫,可能是從專業的推拿師那裡傳承而來的。該書的文筆略顯粗糙,餘嘯松認為書中有錯誤的地方,因此刪改編纂為《推拿述略》,並收錄在他的《白嶽庵雜綴》中刊行,但餘氏刪減的部分,似乎略顯過於簡略。
近年來,在上海推拿法非常流行,特別適合那些缺乏運動、身體狀況不佳的人羣,兒童推拿也非常有效。關於這方面的書籍,有駱如龍(溧陽人)的《幼科推拿祕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等作品。
2. 外科學
瘍科之書,以《劉涓子鬼遺方》為最古。(此書所用藥品,多於《傷寒》、《金匱》,少於《千金》、《外臺》。)宋李迅《集驗背疽方》、無名氏《急救仙方》、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四庫提要》云,竇漢卿裔孫夢麟所託。)亦多存古法。然瘍醫惟知攻毒,於全體證治不甚了了。
惟宋陳自明《外科精要》,明薛立齋《癘瘍機要》、《外科樞要》辨析較精。及汪石山之《外科理例》出,發明治外必本諸內之旨,外科治法始一變。清代徐靈胎以明醫博綜眾科,於外科尤為精造,所評《外科正宗》,(明陳實功撰此書,於病名、治法、方藥頗為完備。)辨析精微,一洗瘍科專家之陋。
又有洞庭王維德,出其祖傳秘術,著《外科證治全生集》,(此書以述其家傳之學為宗旨,凡治法與世醫無異同者不具。)發明癰疽之冶,當別陰陽,著濫用刀針之戒,以消為貴,以托為畏,而外科之治法始臻於安全。惟王氏徒以色之紅白別陰陽。其法仍未盡善,而戒用刀針太過,亦不免有流弊,至謂不諳脈理,亦可救人,則仍不脫前此瘍醫之陋習。
武進孟河馬氏,以瘍科名者數世,同、光間之馬培之,尤為著稱,著有《醫略存真》一卷,辨析刀針之當用與否,又嘗批評《全生集》,分別其治法及方藥之短長,均極精當。蓋晚近瘍科之術,實能融貫眾科以自輔,迥非前此暖暖姝姝,但守專家之傳者所敢望已。(治外必本諸內,是中醫要訣。
其對於外症之辨別陰陽、消腫、潰膿、托裡生肌、開刀、打針諸法,均極有研究。其能兼通內科,熟諳藏府病理者,用藥尤精當。今人多謂內症宜中法,外症宜西法,殊不知西醫長處,在解剖縫割及清潔,於搶彈機械傷最宜,若關於六淫七情之外症,則懵然莫辨其由來,但守見症治症之旨,故收效不及中法之速。盲從之士,不辨外症性質,自貽伊戚者多矣。
培之名文植,治內症亦長,見賞於孝欽後。)
清代瘍科名著,又有顧練紅《瘍醫大全》、高錦庭《瘍科心得集》兩書。顧書網羅浩博,不愧大全之稱。高書於辨證最精,論述諸證,每多不循瘍科舊例,每以兩證互相發明,用藥尤能融合內科治法,洵無愧心得之譽也。
治疔向無專書,宋無名氏《救急仙方》,命名最多不過十餘種。《醫宗金鑑》中,亦只二十餘條。慈溪唐氏,藏有《刺疔捷法》,名目較繁,然略用藥,而詳辨症,甚有僅列其名,並無治法者。無錫過鑄,少習內科,後以手指患疔,為庸醫所誤,乃發憤研究外科,於治疔尤為留意,晚乃褒輯諸家,成《治疔匯要》一書。黴瘡古無治法,近世瘍科書亦不甚詳。
明季海寧陳九韶(名司成。)嘗著《黴瘡秘錄》一書,(書成於崇禎壬申。)在中國久佚,光緒乙酉,蘇州浦氏得之日本,重刻之,並有日本和氣惟亨評語,皆瘍科中之專論一證,足資參考者也。
白話文:
在醫學領域中,外科學這部分,最早的一本書籍是《劉涓子鬼遺方》。(這本書中使用的藥物,比《傷寒》、《金匱》多,但比《千金》、《外臺》少。)宋代李迅的《集驗背疽方》、無名氏的《急救仙方》、竇漢卿的《瘡瘍經驗全書》,(根據《四庫提要》記載,竇漢卿的後代竇夢麟假託祖先之名編寫。)這些書籍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治療方法。然而,當時的外科醫生只知道排毒,對於整體的診療並不熟悉。
直到宋代陳自明的《外科精要》,明代薛立齋的《癘瘍機要》、《外科樞要》,對外科病症的辨識和治療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解析。汪石山的《外科理例》出版後,提出了治療外部疾病必須從內部調理的理論,外科治療方法開始有所變化。清代的徐靈胎,以其廣博的醫學知識,尤其在外科領域有深入的研究,他評論的《外科正宗》,(明代陳實功撰寫此書,對於病名、治療方法、藥方都有詳細的描述。)分析精細,打破了傳統外科醫生的狹隘觀念。
洞庭的王維德,公開了他家族的祕訣,寫了《外科證治全生集》,(這本書以介紹家族的醫學理論為主要目的,對於和其他醫生相同的治療方法並未詳述。)他提出,治療瘍疾應區分陰陽,警告不要隨意使用刀針,認為消炎比引流更重要,這使外科治療方法更加安全。然而,王氏只是簡單地以顏色區分陰陽,方法並不完善,過度禁止使用刀針也可能導致問題,他認為不懂脈象也能救人,這仍然反映了當時外科醫生的狹隘觀點。
武進孟河的馬氏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外科醫生,同治、光緒年間的馬培之更是著名,他寫了《醫略存真》一卷,詳細討論了刀針的使用,並且評論了《全生集》,對其治療方法和藥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都十分精確。近年來,外科醫生能夠整合各個醫學領域的知識,遠非過去那些只會遵守傳統的醫生所能比擬。(內外兼治,這是中醫的重要原則。
對於外症的陰陽辨識、消腫、排膿、滋養肌膚、開刀、注射等治療方法,都有深入研究。對於精通內科,熟悉臟腑病理的醫生,用藥更加恰當。現在許多人認為內科疾病適閤中醫治療,外科疾病適合西醫治療,但他們不知道,西醫的優勢在於解剖和清潔,特別適合處理槍傷、機械傷等,對於風寒暑濕燥火、喜怒哀樂悲恐驚等外因引起的疾病,則無法辨識其根源,只會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因此效果往往不如中醫迅速。盲目跟隨的人,不瞭解疾病的性質,常常會造成更大的困擾。
馬培之的名字是文植,他也擅長治療內科疾病,受到慈禧太后的讚賞。)
清代著名的外科著作,還有顧練紅的《瘍醫大全》、高錦庭的《瘍科心得集》。顧書涵蓋範圍廣泛,無愧於大全的稱號。高書在辨證上最為精確,對於各種症狀的討論,往往不遵循傳統外科的規則,常用兩種症狀互相印證,用藥更能融合內科的治療方法,確實無愧於「心得」的美譽。
過去對於疔瘡的治療並沒有專門的書籍,宋代無名氏的《救急仙方》中,疔瘡的名稱最多隻有十餘種。《醫宗金鑑》中也只有二十餘條。慈溪的唐氏有一本《刺疔捷法》,名稱較多,但只簡略地提及藥物,而詳細地辨識症狀,有些甚至只列出名字,並沒有治療方法。無錫的過鑄,年輕時學習內科,後來因為手指患疔被庸醫誤診,於是決心研究外科,特別是疔瘡的治療,晚年編輯各家的知識,寫成了《治疔匯要》一書。黴瘡在古代沒有治療方法,近代的外科書籍也並未詳細描述。
明末海寧的陳九韶(原名陳司成。)曾寫了一本《黴瘡祕錄》,(這本書完成於崇禎壬申年。)在中國早已失傳,光緒乙酉年,蘇州的浦氏在日本找到了這本書,重新刻印,並附有日本和氣惟亨的評論,這些都是外科領域中針對一種特定症狀的專業討論,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