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38)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38)

1. 祝由科

祝由壹科,其傳最古。雖《素問》載岐伯之言,已謂今世之疾,非祝由所能己。然《後漢書·方術傳》載趙丙善越方,注云:善禁咒。則其術尚盛行於南方,蓋南人重巫鬼,醫術之明,遲於北方也。(張角等所操,亦必此術。)今世所傳,有《祝由十三科》二卷,(案:祝由為元醫學十三科之一,作此書者蓋未之知,遂誤以為祝由有十三科。)文詞至為鄙陋。

《千金翼方》中之禁經,當必古傳此類之學。(趙恕軒利濟十二種,中有《祝由錄驗》,系據湖南汪子師之說,將舊藏張氏本刪存,惜未見傳本。)今此術雖少,然社會上述其奇效甚多,有非科學所能解釋,亦非憑書籍所能研究者。

白話文:

【祝由科】這門學科,起源非常古老。儘管在《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了岐伯的話語,認為現在的疾病,不是單靠祝由科就能治癒的。然而,《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記載趙丙擅長使用一種叫做越方的治療方法,註釋說明他擅長的是禁咒之術。由此可見,這種治療方式在南方仍然相當盛行,或許是因為南方人比較信奉巫術和鬼神,導致他們對醫術的理解和接受比北方要慢一些。(像張角等人所使用的,應該也是這種術法。)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本叫做《祝由十三科》的書籍,共兩卷,(根據考證:祝由其實是元朝醫學十三科中的一項,寫這本書的人可能不知道這點,所以誤以為祝由本身就有十三個分支。)書中的語言文字極為粗俗低級。

《千金翼方》中的禁經部分,應該也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同類學問。(趙恕軒在他的《利濟十二種》中,有一篇叫《祝由錄驗》的文章,據說是根據湖南汪子師的說法,刪減整理了張氏版本的內容,可惜我沒有見過原版。)雖然現在這種治療方式已經很少見,但社會上關於它神奇療效的傳聞卻非常多,有些效果科學無法解釋,也不是通過閱讀書籍就可以研究明白的。

2. 醫史

醫史之作,實始於宋張季明之《醫說》。季明嘗欲集古來醫案,勒為一書,初期滿一千,事猝不易足,乃先採綴諸書,據其見聞所及,以成是編,(見羅瑣序文。)其書雜採說部,頗傷蕪雜。明余弁《續醫說》,亦僅隨筆札記。李濂始有《醫史》之作,然其體例亦未盡善。近今陳邦賢所述《醫學史》,於醫家源流頗詳。

白話文:

關於醫學歷史的著作,實際上開始於宋代張季明的《醫說》。張季明曾打算蒐集自古以來的醫療案例,編纂成一本書,最初目標是收集一千個案例,但事實上要達到這個數量並不容易,於是他就先從各種文獻中摘錄,根據他所知所聞的範圍,完成了這本書的編寫,(這點在羅瑣的序文中有所提及。)他的書大量引用了各種文獻,內容有點混雜無章。明代的餘弁寫了《續醫說》,也只是簡單的筆記和記錄。到了李濂,才開始有了《醫史》這樣的著作,但其編纂格式和規則也並非完美。近代陳邦賢撰寫的《醫學史》,對於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描繪得非常詳細。

3. 醫案

醫案之作,(《史記·扁鵲倉公傳》: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注:診籍,所診各病之記錄簿也。按:此即後世醫案之嚆矢。)始於宋之許叔微。自茲以降,醫家之能著述者,多有此舉。或據事以直書,或列藥為方式,如張景岳、張路玉、喻嘉言、葉天士、薛生白、陳修園、尤在涇、徐洄溪、王孟英、吳鞠通之流,其尤著者。

近歲醫學維新,雜誌報章,遍於全國,各處名醫醫案之批露者,遂如春葩怒發,指不勝屈矣。其彙集諸家於一編者,則始於明江民瑩之《名醫類案》,清魏玉璜繼之,陸以湉又再續之,然未見刊本。(見《冷廬醫話》龐元徵序。)嘉善俞東扶(名震,號惺齋,清乾隆時人。)之《古今醫案》,則主精不主博。

江陰柳谷孫(名寶詒,清光緒時人。)之《四家醫案》,亦兼有評語。近今秦伯未有《清代名醫醫案》之輯,蒐羅尤宏富矣。醫書或苦空言無實,醫案則不然,且匯合眾家,尤可見古今病狀之變遷,水土之同異,雖謂其兼有醫史之功用可也。

白話文:

[醫案]的製作,起源於《史記·扁鵲倉公傳》中的記載:臣意所診斷的病例,都會詳細記錄在診籍中。這裡的診籍,指的是對每一個病患病情的記錄。這可以看作是後世醫案的雛形。這種做法始於宋代的許叔微。自此之後,有能力寫作的醫學家們,大多會記錄下自己的醫案。有的直接根據事實記錄,有的則列出使用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像張景嶽、張路玉、喻嘉言、葉天士、薛生白、陳修園、尤在涇、徐洄溪、王孟英、吳鞠通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年來,醫學界進行了革新,醫學雜誌和報紙遍佈全國,各地名醫的醫案公開披露,就像春天的花朵般競相開放,數量之多無法一一舉例。將各家醫案匯集成冊的,始於明代江民瑩的《名醫類案》,清朝魏玉璜接續,陸以湉再次續寫,但這些作品都未見正式出版。(出自《冷廬醫話》龐元徵的序言。)嘉善的俞東扶(名震,號惺齋,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的《古今醫案》,注重精確性而非廣泛性。

江陰的柳谷孫(名寶詒,是清朝光緒時期的人。)的《四家醫案》,也有附帶的評語。近代秦伯未編輯的《清代名醫醫案》,收集的資料尤其豐富。有些醫書可能因過於理論化而讓人感到枯燥乏味,醫案卻不是如此,它們匯集了眾多家的經驗,更可以看出古今疾病狀況的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環境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說醫案同時具有醫學歷史的功能。

4. 醫話

醫書所最忌者,為空言無實。又其甚者,採綴群書,絕無心得,陳陳相因,尤為可厭。然凡作一書,於其病證治法方藥,不能全者,鮮有不蹈此弊。惟醫話則不然,以無門面可拘,且非確有心得者不能著筆,惜作者不多。以予所見,有計楠之《客塵醫話》、柳寶詒(字谷孫,清光緒時人。

)之《惜余醫話》、史典之《願體醫話》、王孟英之《潛齋醫話》、陸以湉之《冷廬醫話》、毛祥麟之《對山醫話》、費凱鈞之《友漁齋醫話》,均稱佳著。尤怡之《醫學讀書記》,專記讀書所得,在醫話別為一體。周學海之《讀醫隨筆》,體例亦略同。固始王燕昌(字漢皋,工醫術。

)有《王氏醫存》十七卷,除末一卷為醫案外,余皆用筆記體,在醫話中可謂最浩博者矣。

白話文:

在醫學著作中最應避免的就是空泛而不切實際的言論。更嚴重的是,有些作品只是拼湊眾多醫書的內容,作者並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沿襲前人的說法,這是最令人討厭的。然而,當創作一本書時,對於疾病、症狀、治療方法和藥物等內容若無法涵蓋全面,就很容易落入這樣的缺點。但是「醫話」這種形式的著作就不一樣,因為它不受形式的限制,而且只有確實有自己獨到見解的人才能寫得出,可惜的是這種類型的作者並不多。

根據我所見過的,有計楠的《客塵醫話》、柳寶詒的《惜餘醫話》、史典的《願體醫話》、王孟英的《潛齋醫話》、陸以湉的《冷廬醫話》、毛祥麟的《對山醫話》、費凱鈞的《友漁齋醫話》,都被認為是優秀的作品。尤怡的《醫學讀書記》,專門記錄他閱讀醫學書籍的心得,在醫話中算是獨樹一幟。周學海的《讀醫隨筆》,體例上也與之相似。

來自固始的王燕昌,他的《王氏醫存》共十七卷,除了最後一卷是醫療案例外,其他的都是以筆記的形式寫成,在醫話類型的著作中,可以說是內容最豐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