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40)
中國醫學源流論 (40)
1. 醫家叢刻
醫家叢刻,網羅最博者,當推明吳肖愚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清代則程瘦樵之《六醴齋醫書》、王琢崖之《醫林指南》、丁松生之《當歸草堂叢書》、周澂之《醫學叢書》,所刻亦均精本。若能備此五書,則所費不及百元,而醫家要書善本略具,其餘購求易易矣。程觀瀾(名文囿,歙人。
)之《醫述》,專輯古書,不參己見,凡分七門,(曰溯源、曰傷寒、曰雜症、曰女科、曰幼科、曰痘疹、曰方藥。)所收者三百餘家,則醫家中之類書也。清乾隆中,吳中唐烈三等嘗輯《吳醫匯講》一書,(其例實仿諸過繹之之《吳中醫案》,見唐氏原敘。)集吳中諸醫方論,隨得隨刻,(終於十一卷。
)此則如今日之雜誌矣。
白話文:
在醫學著作的收集上,明代吳肖愚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可說是涵蓋範圍最廣的一部。到了清朝,有程瘦樵的《六醴齋醫書》、王琢崖的《醫林指南》、丁松生的《當歸草堂叢書》以及周澂的《醫學叢書》,這些都是精心編纂的精華版本。如果能夠收集這五本書,花費不到一百元,就幾乎可以擁有醫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和優秀版本,其他的醫書就更容易獲得了。
程觀瀾(本名文囿,安徽歙縣人)的《醫述》專門輯錄古籍,不加入個人觀點,內容分為七大類(包括溯源、傷寒、雜症、婦科、兒科、痘疹、方藥),共收錄了三百多家的醫學知識,堪稱醫學領域的綜合參考書。在清朝乾隆年間,蘇州的唐烈三等人曾經編輯了一本書叫《吳醫匯講》,實際上是模仿過繹之的《吳中醫案》(詳見唐氏的原序),收集蘇州地區眾多醫生的處方和理論,隨時獲得新知就隨時刊印,最後總共有十一卷,這種形式就像現在的醫學雜誌一樣。
2. 中西匯通
中西匯通,自為今後醫家之大業。然其人必深通西洋醫術,而又真能讀中國之醫書,詳考脈證,確知中醫所謂某病者,即西洋所謂某病,或某與某病確有相同之處,而又能精研藥物之學,本諸格物之理,以探求古今驗方之所以然,而斷定何種方藥確為無效,方足以語於此。其事固非一手一足之烈,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凡事創始最難,近今醫家有能引此端緒者,如唐容川之《中西醫經匯通精義》之類,雖不免有牽強附會之處,然蓽路藍縷之功,固足以沒世不忘矣。今日治西國醫學者,動以今日之學術繩古人,而深於中醫舊學者,又一味深閉固拒,均無當也。
白話文:
【中西醫學融合】,這將是未來醫學界的大趨勢。然而,這樣的人才必須要深度理解西方醫學,同時真正精通中國醫書,詳細研究脈象病症,明確知道中醫所說的某種疾病,實際上就是西醫所描述的某種疾病,或者兩者確實存在相似之處,同時還需深入研究藥物學,根據事物的本質原理,探索古往今來驗方的科學依據,確定哪些藥方實際上並無效果,這樣才能談論中西醫學的融合。這絕不是單靠一人之力可以完成,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成的。
所有事情,開創之初都是最困難的。近年來,有些醫學家開始引領這樣的潮流,例如唐容川的《中西醫經匯通精義》等著作,雖然其中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他們開創先河的努力,確實值得我們永遠記憶。現在學習西方醫學的人,常常以現代學術標準去評價古人,而那些深諳傳統中醫學問的人,又一味的拒絕接受新知識,這些態度都是不妥當的。
3. 東洋醫學
中國醫學,今雖衰敝,然自古東洋諸國,如朝鮮、日本等,靡不奉為圭臬,其流傳亦不可謂不廣矣。予所見朝鮮醫書,僅許浚之《東醫寶鑑》、康命吉之《濟眾新編》二種。(許書多采宋以來方論,康書則就許書刪繁補闕,皆李朝官纂之書。)至日本醫書,則所見者頗多,而其最佳者,則莫如楊惺庵所編之《聿修堂醫學叢書》,此書為日本丹波元簡及其子元胤、元堅所撰。楊氏遊日本時,有以原版求售者,傾囊購之以歸,而編次為是書。
計元簡《素問識》八卷,元胤《難經疏證》二卷,元簡《傷寒論輯義》七卷,元堅《傷寒論述義》五卷、《傷寒廣要》十二卷,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六卷,元堅《金匱要略述義》十二卷、《藥治通義》十二卷,元簡《脈學輯要》三卷、《急救選方》二卷、《醫勝》三卷,元簡之祖雅忠《醫略抄》一卷,元簡父之弟子小阪元祐《經穴纂要》五卷。(元簡《靈樞識》六卷、元堅《雜病廣要》四十卷,原以活字印行,故無存板。
元簡又有《類抄》八十卷,體例略如鄭方坤之《經稗》,皆刺取《說部》中經驗良方,不專為醫家作者。元堅別有《醫籍考》一百卷,仿朱竹坨之《經義考》,而精核或過之。元胤別有《名醫匯論》八十卷,凡古人病論異同,條分縷析,可謂集證治之大成。三書皆以卷帙浩繁未刊。
元堅又有《名醫公案》、《病雅》、《藥雅》、《體雅》等書,皆少作,亦精核有家法,並見楊氏識語。)諸書皆博瞻精核。予謂治醫家之書,當用漢學家治經之術,此其庶幾,且中國醫家,好談《靈》、《素》,喜言運氣,遂病其空言無施。日本漢醫,則多遠宗《傷寒》、《金匱》,近師《千金》、《外臺》,盡心於研究證狀,肆力於鉤稽藥性,其切於實用,殊非中國醫家所及。楊氏謂自元以來,診察之士,殆罕其匹,誠非過言。
蓋中國士夫之治醫術,與專家之篤守傳授者,截然兩途。而日本則醫有專官,能世其業,既能收新說之妙,又不失固有之長,故其卓越如是。中國之醫家所當借鏡者也。(《診病奇侅》二卷,亦丹波元堅撰。論診腹之術,其原出於《內經·刺禁論》及《難經》,中土早已失傳。
日本尚存秘授,有沈梅使者、供職使署,屬元堅再傳弟子松井操譯以漢文,光緒戊子。慈溪王仁乾刻之,近年群趨新說,譯東瀛漢醫書者日多矣。)
白話文:
現代中國醫學雖然看似衰弱,但自古以來,東亞各國,如朝鮮、日本等,都將中國醫學視為標準,其影響範圍極廣。我所見到的朝鮮醫書,只有許浚的《東醫寶鑑》和康命吉的《濟眾新編》兩種。(許浚的書多採用了宋代以來的方論,康命吉的書則在許浚的基礎上刪繁補缺,都是李朝官方編纂的書籍。)至於日本醫書,我見過的有很多,其中最好的莫過於楊惺庵編纂的《聿修堂醫學叢書》,這本書是日本丹波元簡和他的兒子元胤、元堅共同撰寫的。楊惺庵在日本遊歷時,有人將原版書出售,他便傾盡所有購買了回來,並編纂成了這本書。
其中包括丹波元簡的《素問識》八卷,元胤的《難經疏證》二卷,元簡的《傷寒論輯義》七卷,元堅的《傷寒論述義》五卷、《傷寒廣要》十二卷,元簡的《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六卷,元堅的《金匱要略述義》十二卷、《藥治通義》十二卷,元簡的《脈學輯要》三卷、《急救選方》二卷、《醫勝》三卷,元簡的祖父雅忠的《醫略抄》一卷,元簡父親的弟子小阪元祐的《經穴纂要》五卷。(元簡的《靈樞識》六卷、元堅的《雜病廣要》四十卷,原本是以活字印刷,所以沒有保留版面。
元簡還有一部《類抄》八十卷,體例大致類似鄭方坤的《經稗》,都是從《說部》中摘錄經驗良方,不只是醫家的創作。元堅另外有一部《醫籍考》一百卷,模仿朱竹坨的《經義考》,但精確度可能更高。元胤另外有一部《名醫匯論》八十卷,對古人疾病理論的不同觀點進行細緻分析,可以說是集證治之大成。這三本書都因卷帙浩繁而未能出版。
元堅還有《名醫公案》、《病雅》、《藥雅》、《體雅》等書,都是年輕時期的作品,但也非常精確,有家法,都能在楊氏的序言中找到相關評價。)這些書都非常廣博精確。我認為,學習醫學,應當採用漢學家研究經典的方法,這樣才能接近本質,而且中國的醫學家喜歡談論《靈樞》、《素問》,喜愛運氣理論,但實際應用卻較為空泛。日本的漢醫學家則大多遠宗《傷寒》、《金匱》,近師《千金》、《外臺》,全心投入研究病症,努力探索藥物性質,他們的實用性遠超中國醫學家。楊氏認為,自元代以來,診療的醫生,罕有能比得上他們的,這並非誇張之詞。
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學習醫術,與專業人士嚴格遵循傳統傳授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而在日本,醫學有專門的官員,能夠繼承家業,既能吸收新的理論,又不會失去原有的優點,所以他們能如此卓越。這是中國醫學界應該借鑒的地方。(《診病奇侅》二卷,也是丹波元堅撰寫的。討論診斷腹部的技術,其起源於《內經·刺禁論》和《難經》,在中原早已失傳。
但在日本,這種技術仍被祕密傳授,由元堅的再傳弟子松井操翻譯成漢文,於光緒戊子年,慈溪王仁乾刻印,近年來,隨著新理論的普及,翻譯日本漢醫學書籍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