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41)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41)

1. 民國醫學

民國以還,東西醫學流傳中土者漸廣,國人受其濡染,中醫蒙其影響,於是結團體以資研究,設黌舍以宏造就,刊雜誌以資鼓吹,發揚之途多矣。又有異軍突起,高揭新中醫之旗幟者,揆其初衷,欲以科學方法整理醫籍,未始非迎合潮流之舉。然成績未著,而囂囂然有入主出奴之象,此中醫之一大變局也。

此時天津有張壽甫,著《衷中參西錄》,滬上有惲鐵樵,作《傷寒輯義按》,一重藥物之實驗,一重學理之闡發,頗能博得時譽。蓋喜新厭故,人情所同,醫亦不能例外,惟末流變本加厲,摭採西醫皮毛,誹詆先哲之實效,以為中醫有大部份應譭棄,論者惜之。

東瀛醫學,本傳自吾國,雖維新之後西醫盛行,而漢醫之研究依然不斷。中醫界中輒喜瀏覽,以資引徵,於是劉泗橋之《皇漢醫學譯本》得以大行。沈石頑繼之,有《和漢醫學真髓》、《漢方醫學解說》等之迻譯。惟平心以論,日本漢醫之猛晉,殊足驚人,而始終不能跳出《傷寒》範圍,亦未免太隘。然能得吾國人之尊奉,亦可見中醫風氣轉移之一也。

張山雷授徒於蘭溪,議論獨能平正,著有《中風斠詮》、《脈學正義》,《瘍科綱要》、《女科輯要箋正》等書,能守中醫之特長,參以西法之精義,不以匯通相標榜。包識生掌教於滬上中國醫學院,就日常講述,輯《包氏醫宗》二集,發揮《傷寒》、《金匱》,獨具心得。長安黃謙又有《傷寒雜病論集註》數十萬言,亦近今之傑作也。

醫為實用之學,應使固有之特長保持勿失,以前之缺陷設法彌補,不在議論之動人、新奇之眩人耳目也。近人中瞭解此義者,有秦伯未、張贊臣、許半龍輩。秦氏輯《清代名醫醫案、醫話精華》,蒐羅綦富。《實用中醫學》、《中醫指導叢書》等,均能供初等之梯階,《國醫講義》六種,編制新穎,取材謹嚴,尤為中醫界放一異彩。

張氏之《診斷學綱要》、《咽喉新鏡》、《歷代醫學史略》,許氏之《藥籢啟秘》、《外科學大綱》,都能適合於臨床之用,良由曾任醫校教務,故於材料編輯,均能權衡切要也。

近人新著之外,能發揚先哲幽光,以貢獻醫界者,杭州三三醫社有叢刊數集,上海中醫書局又有《古本醫學叢書》之刻,書凡十種。丁錦之《難經闡注》、王夢祖之《傷寒撮要》、周學海之《辨脈平脈章句》、寇宗奭之《本草衍義》、釋輪應之《女科秘旨》、黃坤載之《難經懸解》、呂𣗪村之《傷寒尋源》、朱丹溪之《金匱鉤玄》、趙竹泉之《醫門補要》、高武之《針灸要旨》。

昔人著作,每多獨到之處,惜流傳甚鮮,不能普遍,實為中醫阻滯之一大原因,知此則知此類書集之可貴矣。

大抵醫家學說,多隨病症為變遷,議論紛紜,由來已久。無如古今病症,萬有不齊,綜計情形,可歸兩類:自其縱者言之,含有歷史性質者,當稱為時代病;自其橫者言之,含有地理性質者,當稱為地方病。茲再分述之。

白話文:

從民國以來,西方醫學在中國逐漸普及,國人受到這種影響,中醫也因此受到波及。於是,中醫開始組建協會進行深入研究,設立學校培育人才,出版期刊來推廣,發揚的方式也變得多元。同時,有一股新的力量崛起,高舉"新中醫"的大旗,他們的初衷是想用科學的方法來整理醫學典籍,這也是為了迎合當時的趨勢。然而,成效並不明顯,反而產生了強烈的排他性,這是中醫的一大轉折點。

當時,天津的張壽甫寫了《衷中參西錄》,上海的惲鐵樵編撰了《傷寒輯義按》,一個側重藥物的實驗,另一個側重理論的闡述,都獲得了當時的認可。人們通常喜歡新事物而厭倦舊事物,醫學也不例外。但一些過激的人士,只摘取西醫的表面知識,批評前人的經驗,認為中醫有很大一部分應該被拋棄,這引起了許多討論。

日本的醫學,原本就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雖然在改革開放後,西醫在那裡非常流行,但是對於漢醫的研究從未中斷。中醫界經常閱讀這些內容,以作為參考,因此劉泗橋的《皇漢醫學譯本》得以大賣。接著沈石頑也出版了《和漢醫學真髓》、《漢方醫學解說》等書。客觀地說,日本的漢醫發展迅速,令人驚訝,但他們始終未能跳脫《傷寒論》的範疇,不免有些狹隘。然而,他們能獲得中國人的尊重,也顯示了中醫風氣的轉變。

張山雷在蘭溪教授學生,他的觀點特別公正,他寫了《中風斠詮》、《脈學正義》、《瘍科綱要》、《女科輯要箋正》等書,堅持中醫的特色,參照西醫的精華,不刻意追求中西醫學的融合。包識生在上海的中國醫學院任教,他把日常教學內容編輯成《包氏醫宗》二集,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理解獨到。長安的黃謙也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傷寒雜病論集註》,也是近期的優秀作品。

醫學是一門實用學問,我們應該保留自身原有的特色,彌補過去的不足,而不是追求議論的新奇與吸引眼球。近代理解這一道理的有秦伯未、張贊臣、許半龍等人。秦伯未編輯的《清代名醫醫案、醫話精華》收集豐富。《實用中醫學》、《中醫指導叢書》等,都是初學者的入門指南,《國醫講義》六種,編制新穎,取材嚴謹,特別為中醫界增添光彩。

張贊臣的《診斷學綱要》、《咽喉新鏡》、《歷代醫學史略》,以及許半龍的《藥籃啟祕》、《外科學大綱》,都適合臨牀使用,因為他們都有擔任醫學學校教學工作的經驗,所以在教材編輯上,都能把握重點。

除了近年的新作,能發揚前人智慧,貢獻醫學界的,有杭州三三醫社的幾集叢刊,上海中醫書局又出版了《古本醫學叢書》,總共有十本書。丁錦的《難經闡注》、王夢祖的《傷寒撮要》、周學海的《辨脈平脈章句》、寇宗奭的《本草衍義》、釋輪應的《女科祕旨》、黃坤載的《難經懸解》、呂梴村的《傷寒尋源》、朱丹溪的《金匱鉤玄》、趙竹泉的《醫門補要》、高武的《針灸要旨》。

古人著作,常有獨到之處,可惜流傳不多,無法普及,這其實是中醫發展的一大障礙,由此可知,這類書籍的珍貴。

總的來說,醫學理論往往會隨著疾病變化而改變,爭議不斷,由來已久。無論古今,疾病千差萬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從時間角度看,具有歷史性的,可稱為時代病;從空間角度看,具有地理性的,可稱為地方病。以下是詳細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