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

《中國醫學源流論》~ 中國醫學源流論 (19)

回本書目錄

中國醫學源流論 (19)

1. 溫熱學

(周楊俊《溫熱暑疫全書》四卷,與章王二氏之論相出入。余師愚書名《疫疹一得》,專用大劑石膏為治熱疫之法。《閱微草堂筆記》載治京師大疫之桐城醫士,即師愚也。)方此等議論盛行時,葉派可謂光焰萬丈,而反對之論,亦即起於是時,則王樸莊其先河也。樸莊名丙,吳人,與顧景文同時,嘗撰《傷寒症注》,一依《千金翼方》,謂例中諸條,多采入《千金方》第三十卷中。

當時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孫真人蓋未見傷寒全論,迨作《翼方》時,乃得全論,編次依例。已見於《千金方》中,故不復載也。又撰《傷寒論附余》、《傷寒例新注》、《讀傷寒論心法》、《回瀾說》等書,皆在《世補齋醫書》中。)以伸叔和、闢方喻,然其說未盛也。

至樸莊外孫陸九芝,乃大暢其說,謂溫熱傷寒方論,實在皆《傷寒論》中。病之中於太陽者,為傷寒,治用辛溫;入於陽明為溫熱,治用辛涼,太陽症之失於溫散,內傳而成溫熱者治同。仲景書中,本以麻桂治風寒,葛根芩連治溫熱也。至疫則有熱有寒,各當隨證施治,又不當與溫熱混。

《世補齋醫書》反復此旨,不啻至再至三。又以陽明為溫熱之藪,特著《傷寒論陽明病釋》一卷,以發揮之。蓋傷寒二字,義有廣狹,其與溫熱、溫疫之辨,實至九芝而後瞭然。九芝之學,近承王樸莊,遠實導源於尤在涇。尤氏《傷寒論貫珠集》,謂少厥二經,實有溫清二法,九芝乃本此推之六經也。

戴北山《廣溫疫論》,就吳又可書增刪改削以成之,於溫熱治法最有統系。陸氏謂溫熱、溫疫二名,不容混淆,重訂其書,改名曰《廣溫熱論》,以為治溫熱之標準,(戴氏書初僅鈔本流傳,歙縣有鄭奠一者,亦知醫,其後誤以此書為奠一作,刻之名《溫疫明辨》,題奠一之名,至戴氏之孫乃正之。然《溫疫明辨》一書,至今仍有傳本。

)於是溫熱病中又有專書矣。夫《傷寒論》為漢代古書,溫熱為當今專病,謂《傷寒論》中無治溫病之法固不可,若欲責漢代之人包治後世溫熱等萬有不齊之病,亦未免太迂。但《傷寒論》言簡而賅,足為醫學入門之模範,善讀者由此模範,舉一反三,推類而擴充之,則效用自大,若拘其文義,以滋聚訟,於療病仍無裨益也。

白話文:

溫熱學

當時葉天士學說盛行,影響極大,但也引發了反對意見,王樸莊便是最早提出異議的人之一。王樸莊(王丙),吳地人,與顧景文同時代,著有《傷寒症注》,完全依據《千金翼方》,書中許多條文都採自《千金方》第三十卷。

當時江南許多醫生秘而不宣仲景的要方,孫思邈在撰寫《千金翼方》時,才得到完整的《傷寒論》,並按照其體例編排,已收錄在《千金方》中,所以不再另載。王樸莊還著有《傷寒論附余》、《傷寒例新注》、《讀傷寒論心法》、《回瀾說》等書,都收錄在《世補齋醫書》中。他雖然闡述了與葉天士不同的觀點,但影響力並不大。

直到王樸莊的外孫陸九芝,才讓這個學說廣泛流傳。他認為溫熱與傷寒的辨證論治,其實都在《傷寒論》之中。病邪侵犯太陽為傷寒,治宜辛溫;侵犯陽明則為溫熱,治宜辛涼;太陽病邪溫散不及,內傳則成溫熱,其治療方法相同。《傷寒論》中本來就有用麻黃桂枝治療風寒,用葛根芩連治療溫熱的記載。至於瘟疫,則有寒有熱,需根據具體症狀治療,不能與溫熱混淆。

《世補齋醫書》反复強調這個觀點。他又認為陽明是溫熱的病源,特意撰寫了《傷寒論陽明病釋》一卷來闡述此點。其實「傷寒」二字,涵義有廣有狹,直到陸九芝,溫熱與傷寒、溫疫的區別才真正明確。陸九芝的學說,師承王樸莊,淵源則來自尤在涇。尤在涇的《傷寒論貫珠集》認為少陰、厥陰兩經,實際上兼有溫清二法,陸九芝便是以此為基礎,推演至六經。

戴北山《廣溫疫論》,是在吳又可著作的基礎上增刪修改而成,對溫熱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好的系統性總結。陸九芝認為溫熱與溫疫二詞不能混淆,重新整理戴氏的著作,改名為《廣溫熱論》,作為治療溫熱病的標準。戴氏的著作最初只有抄本流傳,歙縣的鄭奠一也懂醫術,後來誤將此書當作鄭奠一所作,刻印成書名為《溫疫明辨》,署名鄭奠一,直到戴氏的孫子才糾正過來。但《溫疫明辨》一書,至今仍有流傳。

於是溫熱病有了專門的著作。《傷寒論》是漢代古書,溫熱病是當時的專病,說《傷寒論》中沒有治療溫熱病的方法固然不對,但如果要責備漢代的人包治後世各種複雜的溫熱病,也未免過於苛求。《傷寒論》言簡意賅,是學習醫學的良好範本,善於學習的人可以由此舉一反三,推類擴展,其效用自然很大;如果拘泥於原文義理,引發無謂的爭論,對治療疾病毫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