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三指禪》,清代周學霆所著,是一部體現獨特視角與深度體悟的中醫脈學著作。書名本身即蘊含玄機,「三指」直指診脈的寸、關、尺三部,而「禪」字則點明了作者對醫理、脈學的理解,認為其高深之處需憑藉心靈的「禪悟」方能豁然貫通,非僅靠表面知識可得。周氏自述其脈學得「異人」指點,更添一層神秘色彩,強調這是一套源於心傳、融匯實踐的學問。全書共三卷,設八十一個論題,旨在系統闡釋脈診的部位、方法及如何通過切脈辨識疾病。

本書最為核心的理論建樹之一,在於將「緩脈」確立為正常(平)脈的標準。周學霆認為,熟練掌握緩脈的特徵,就能夠以此為基準來判斷其他各種病脈的變化。這呼應了《內經》以平人脈象為參照來辨別病脈的原則,為脈診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權度」,猶如度量衡中的「定星」。作者認為過去的脈訣多已失傳或偏離經典,缺乏對平脈的明確界定,導致醫者無所依循,而他正是回歸經典,確立緩脈之重要性。

在脈象分類上,《三指禪》以浮、沉、遲、數為四大綱,統領其餘脈象,共列舉了二十七種脈。作者擅長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如虛與實、長與短、滑與澀等,精準地闡述不同脈象之間的細微差異,這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區分各種複雜的脈象,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這種對比分析法,使得抽象的脈象變得相對具體易懂,是本書在教學方法上的一個特色。

本書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其深厚的臨床實踐基礎。周學霆擁有四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因此在論述各種疾病時,能夠緊密結合脈診結果與病因、病理、證候,進而推導出相應的治法和方藥。這種理、法、方、藥一體的論述方式,使得脈學不再是孤立的技法,而是融於整體辨證論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極具實用價值。書中收錄了作者驗證有效的方劑,統稱為「經驗方」,這更是其臨床智慧的結晶,也是後世醫家推重此書的重要原因。

從其《凡例八則》和《總論》中,更能體會周學霆的思想脈絡。他批判了五代以後脈學的失真和宋明時期某些醫家對經典的曲解,力圖回歸《靈樞》、《素問》、《難經》、《脈經》的本義。他不僅從醫學角度,更從哲學和修煉角度闡釋醫理。例如,他將人的情感(欣戚)與修仙修佛之基聯繫起來,並與膻中、丹田等身體部位掛鉤,認為「金液還丹」並非完全外求,而是與身體內在狀態相關。他論述疾病,既溯源先天主宰,也發揮後天功用,涵蓋了外感、內傷、雜症等諸多病類,並能將疾病的發生與四時節氣、五行生剋聯繫起來,展現出廣闊的視野。

在脈診具體方法上,書中對脈學的源流進行了考證,上溯至軒轅、岐伯,將氣口診脈與黃鐘律管相類比,認為這蘊含著天地人合一的精微之理。對於診脈部位的確定,周氏援引朱熹對「高骨為關」說法的肯定,以此作為確定寸、關、尺三部位置的依據,並對寸、關、尺的定義和丈量方法進行了簡潔明瞭的闡述。

關於六部脈的候法,周學霆提出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獨到見解。傳統觀念將左寸候心、左關候肝等,但他認為雖然有臟腑歸屬的部位,但脈象的性質往往是全身性的,例如春季脈弦,並非僅左關弦而其他部位不弦。這種觀點提醒醫者在診脈時,既要關注局部變化,也要從整體上把握脈象。然而,他也同時強調了臟腑部位的相對固定性,特別是從先天真陽之火潛藏於兩尺(右尺候命門火、左尺候腎水)發端,生成右關脾土、右寸肺金,以及左關肝木、左寸心火的順序,這是一種從下而上、從無到有的生成觀,為六部脈的意義提供了更深層次的闡釋。他還對當時一些關於臟腑部位配屬的錯誤觀點進行了辨析和糾正,重申了心與小腸、肝與膽等互為表裡的臟腑在脈診上的相互關聯性。

在脈象至數的判斷上,書中採用了以醫者自身呼吸為準繩的方法,認為一呼一吸脈來四至為平脈(心肺各一至,肝腎各一至,脾脈不顯),並指出雖有例外,但四至是判斷病脈異常的基礎。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易於掌握。

總之,《三指禪》一書是周學霆融匯經典、師承異人(或寓意心靈感悟)、結合豐富臨床經驗及個人哲學(含儒釋道修煉思想)而成的脈學巨著。它不僅系統闡述了脈診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更提出了以緩脈為平、分而不分等獨特見解。書中對經典的回歸與闡發,對後世脈學理論的影響,以及其強烈的臨床實用導向,都使其在中醫脈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值得深入研究和學習的經典著作。書中所體現的「禪悟」精神,也提示醫者應將脈學視為一種需要身心投入、深入體悟的學問,而非僅僅是機械性的技法。


凡例八則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賦 (1)

賦 (2)

賦 (3)

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