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臟腑說

人身一太極也。靜而生陰,則為五臟;動而生陽,則為五腑。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吸門內氣管所繫,手太陰肺、手少陰心,居於膈上;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居於腹下。臟數五,其形象地,靜而得方。食管所繫,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一路貫通。

白話文:

人體是一個太極。靜時生陰,化為五臟;動時生陽,化為五腑。靜動交替,互相依存。

呼吸管道連繫着:

  • 手太陰肺,手少陰心,位於橫膈之上;
  • 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位於腹腔之下。

靜態的五臟形狀方正。

飲食管道連繫着:

  • 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一路貫穿。

足太陽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足少陽膽(有上口而無下口),兩腑對照。腑數五,其氣象天,動而行健。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有經無形。以五臟位置言:離為心火,居南;坎為腎水,居北;坤為脾土,居中;肝不全居左,而震為肝木,居左,氣自行於左;肺本不居右,而兌為肺金,居右,氣自行於右。

白話文:

  • 足太陽膀胱經只有出口沒有入口,足少陽膽經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兩個腑臟相對應。
  • 腑臟有五個,它們的氣象與天空相應,動起來就能健走。
  • 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有經絡但沒有明顯的形狀。
  • 根據五臟的位置來說:離位是心火,在南方;坎位是腎水,在北方;坤位是脾土,在中間;肝不完全在左邊,而震位是肝木,在左邊,氣自行於左;肺本來不在右邊,而兌位是肺金,在右邊,氣自行於右。

以五腑位置言:初以胃,統納水穀;次以小腸,分清水穀;於是大腸消其谷,膀胱滲其水,膽則司其事。以陰陽匹配言:心與小腸合,丁丙共宗;肺與大腸合,辛庚一本;脾與胃合,己戊伴居;肝與膽合,乙甲同體;腎與膀胱合,癸壬並源;包絡與三焦合,營衛相親。以陰陽交媾言:三陰從天降,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列之於上;三陽從地升,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列之於下。其中脾陰胃陽、肝陰膽陽、腎陰膀胱陽,更迭相濟。

白話文:

按照五臟位置來說:

  1. 首先是胃,負責受納和消化食物。
  2. 接著是小腸,負責將清濁食物分開。
  3. 大腸吸收消化後的精華,膀胱負責排出水液。
  4. 膽汁則協助消化。

按照陰陽搭配來說:

  1. 心臟和小腸相匹配,同屬火屬性。
  2. 肺和大腸相匹配,同屬金屬性。
  3. 脾臟和胃相匹配,土屬性相輔。
  4. 肝臟和膽囊相匹配,木屬性同源。
  5. 腎臟和膀胱相匹配,水屬性相連。
  6. 包絡和三焦相匹配,營氣和衛氣相親。

按照陰陽結合來說:

  1. 三陰之氣從天降:肺屬手太陰,心屬手少陰,心包屬手厥陰。
  2. 三陽之氣從地升:大腸屬手陽明,小腸屬手太陽,三焦屬手少陽。

其中,脾臟為陰,胃為陽;肝臟為陰,膽囊為陽;腎臟為陰,膀胱為陽。陰陽相互依存,共同維持身體平衡。

以臟腑經絡言: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太陰肺,從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手少陰心,從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手厥陰心包絡,從天泉而走中指之中衝);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陽明大腸,從手大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手太陽小腸,從手小指而走頭之聽宮;手少陽三焦,從手四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所以肺、心、包絡、大小腸、三焦,皆稱之曰手。

白話文:

從臟腑經絡來說,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胸部通向手部(手太陰肺經從中府穴走向大拇指的少商穴;手少陰心經從極泉穴走向小拇指的少衝穴;手厥陰心包絡經從天泉穴走向中指的中衝穴)。手部的三條陽經從手部通向頭部(手陽明大腸經從大拇指的商陽穴走向頭部的迎香穴;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拇指走向頭部的聽宮穴;手少陽三焦經從手部四指的關衝穴走向頭部的絲竹穴)。因此,肺、心、心包絡、大腸、小腸、三焦這些臟腑經絡都歸屬於手。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從頭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陰;足陽明胃,從頭頭維而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膽,從頭童子髎而走足四指之竅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從足大指隱白,而走腹之大包;足少陰腎,從足心湧泉,而走腹之俞府;足厥陰肝,從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門)。所以膀胱、胃、膽、脾、腎、肝,皆稱之曰足。

白話文:

人體的足部有三條陽經,它們從頭部延伸到足部:

  •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的睛明穴開始,經過身體後方,到達足部小趾的至陰穴。
  •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的頭維穴開始,經過身體前側,到達足部次趾的厲兌穴。
  • **足少陽膽經:**從頭部的童子髎穴開始,經過身體兩側,到達足部無名趾的竅陰穴。

人體的足部有三條陰經,它們從足部延伸到腹部:

  • **足太陰脾經:**從足部大拇指的隱白穴開始,經過身體內側,到達腹部的脾之大包穴。
  • **足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穴開始,經過身體後方,到達腹部的腎之俞府穴。
  • **足厥陰肝經:**從足部大拇指的大敦穴開始,經過身體內側,到達腹部的肝之期門穴。

因此,膀胱、胃、膽、脾、腎、肝這六個臟腑,都與足部有關,所以稱為「足」。

以陰陽多少言:太陰、太陽為正,少陰、少陽次之,厥陰(陰盡也)、陽明(並左右之陽,兩陽合明也)又次之(本王啟元《內經注》)。肺、脾得正陰之氣,以太陰稱,心、腎屬少陰,包絡與肝,則厥陰矣。受陰氣,以是為差。膀胱、小腸,得正陽之氣,以太陽稱,三焦與膽,屬少陽,胃與大腸,則陽明矣。

白話文:

從陰陽氣量的多少來講:太陰、太陽為正氣,少陰、少陽次之,厥陰(陰氣耗盡)、陽明(左右兩陽相合而明亮)再其次(根據王啟元的《內經注》)。

肺、脾得到正陰之氣,稱為太陰;心、腎屬少陰;包絡與肝,則為厥陰。接收陰氣,依此遞減。

膀胱、小腸,得到正陽之氣,稱為太陽;三焦與膽,屬少陽;胃與大腸,則為陽明。

受陽氣,以是為差。以臟腑功用言:主宰一身者心,而小腸為受盛之官;宣布萬事者肺,而大腸為傳導之官;謀勝千里者肝,而膽為決斷之官;頤養四體者脾,而胃為倉廩之官;精貫百骸者腎,而膀胱為津液之官,三焦為氣之父,包絡為血之母。夫一臟一腑,五臟而稱六腑者,以三焦屬腑,故言六腑。

白話文:

受了陽氣(的影響),因而有所不同。以臟腑的功能而論:主宰身體的是心臟,而小腸是接受和儲藏(食物)的地方;宣佈一切事務的是肺,而大腸是傳導(廢物)的地方;運籌帷幄的是肝,而膽是決斷的地方;養育四肢的是脾,而胃是糧倉的地方;精氣貫穿全身的是腎,而膀胱是津液的地方,三焦是氣的源頭,包絡是血的根源。一個臟器對應一個腑器,五臟對應六腑,是因為三焦屬於腑器,所以說六腑。

然三焦屬腑,而稱六腑,包絡屬臟,宜亦可稱六臟。由斯而論,言六腑,必言六臟;言五臟,只可言五腑,以合天地之數。何必參差其說,而言五臟六腑哉!縷陳臟腑,燦然可考,而有不離乎臟腑,亦不雜乎臟腑,非形象之可繪,言語之可傳者,妙在元關一竅。

白話文:

雖然三焦屬於腑,但稱作六腑;包絡屬於臟,也可以稱作六臟。從這個角度來看,要說六腑,就一定包括六臟;要說五臟,只能說五腑,以符合天地之數。何必意見參差不一,說五臟六腑呢?

詳述臟腑,就能清楚明白,但有種情況既不屬於臟腑,也不混雜於臟腑,無法用圖畫描繪,言語表達,其妙處就在於元關這一要穴。

2. 命門提要

(詳後論中)

人身以命門為本,而論命門者,不一其處。為此坎為水,一言盡之。蓋坎陰包乎陽,一言水而火在其中,如必象坎之形,兩邊一畫為陰,中間一畫為陽,則拘矣。獨不聞畫前原有易乎!

白話文:

人身以命門為重要部位,對於命門的解說,說法不一。但是,坎卦為水,一句話就能說明。坎卦的陰包容陽,所以「水」字當中包含火。如果一定要用坎卦形狀來描繪,兩邊一畫代表陰,中間一畫代表陽,這就太拘泥了。難道不知道在畫卦之前,原本就有易經嗎?

3. 三焦辨

《難經》注三焦,一則曰:有名無形,與手厥陰相表裡。再則曰:有名無形,其經屬手少陽。詞旨極為明白。叔和定《脈經》,因之以立論,可謂善於祖述矣。辨《脈訣》者,不求甚解,以為明有其經,又曰無其形,自相矛盾,為此不經之談。而有為之原者,《脈訣》出於六朝高陽生假名偽撰,叔和《脈經》中決不為此語。

白話文:

《難經》對三焦有兩種註解:一是說三焦有其名稱但沒有形體,與手厥陰經相表裡。二說三焦有其名稱但沒有形體,其經絡屬於手少陽經。這些話的意思非常明確。馬叔和制定《脈經》時,就是根據這些註解而建立論述的,可以說是善於繼承前人的學說。解釋《脈訣》的人不去深入理解其意思,認為三焦既有其經絡,又沒有其形體,自相矛盾,說這種話是不切實際的。而那些知道這本書來歷的人卻認為,《脈訣》是六朝時期的高陽生冒用別人的名字假造的,馬叔和的《脈經》中絕對不會有這種說法。

不知叔和實根於《難經》,《脈訣》亦未背乎叔和,辨之者憒憒,而辨原之者亦冥冥。而原讀《難經》者,將三焦對諸臟腑讀之,渙然冰釋矣。腎之形如豇豆,而三焦之形何似?脾之形如馬蹄,而三焦之形何類?心之形如蓮苞,而三焦之形何若?肺六葉而形如華蓋,肝七葉而形如甲拆,三焦亦有葉可數,形可擬乎?五臟無不皆然。

白話文:

不知道叔和的理論是否確實取材自《難經》,《脈訣》也並不違背叔和的說法,辨論的人糊塗,而探究本源的人也昏昧。但是如果從原版《難經》的角度來解讀,將三焦與各種臟腑對照來看,就會豁然開朗。腎臟的形狀像豇豆,三焦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脾臟的形狀像馬蹄,三焦的形狀又像什麼?心臟的形狀像蓮花的花苞,三焦的形狀又是什麼?肺有六片葉子,形狀像華蓋,肝有七片葉子,形狀像甲殼,三焦也有可以數的葉子嗎,形狀可以比擬嗎?五臟沒有哪一個不是這樣。

經則起於關衝,終於絲竹,凡二十三穴,左右四十六穴,豈不有名無形,而行經於上、中、下乎?究其源,濫觴於宋儒,將高陽生一闢,龐安常倡其端而指其瑕,戴同父和其說而辨其謬。厥後一派名流,俱以耳讀書而不以心讀書,凡《脈訣》之本於《靈》、《素》、《難經》,微詞奧旨,有難曉者,概歸於高陽生之僭擬。高陽生陽受其貶,陰實受其褒。

白話文:

經絡從關衝開始,到絲竹結束,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左右兩邊各四十六個穴位。這些穴位難道沒有具體的位置,卻在人體的上、中、下循行嗎?追溯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宋朝儒生。當時的高陽生首創了經絡學說,龐安常最先提出這個觀點並指出其中的缺陷,戴同父贊同他的說法並論證其錯誤。後來,許多名流都只憑耳聞來學習,不深入思考。凡是《脈訣》中引用《靈樞》、《素問》、《難經》中的微言奧義,他們不懂就一律歸咎於高陽生胡亂編造。表面上,高陽生遭受貶低,但實際上卻暗中受到讚譽。

夫高陽生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遺數脈,其罪實無可逃。其餘不過文不雅訓,薦紳先生難言之,而乃於詞之曉暢者,亦謂高陽生杜撰,高陽生不應受如是之誣。學未深造而輕議古人,多見其不知量也。考三焦之功用,乃人身最關要之腑,如天地之三元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之氣,而為諸氣之宗。

白話文:

高陽生提出的「七表、八里、九道」的穴位,雖然漏掉了幾條經脈,但他確實是有道理的,不能隨意否定。

其他的醫學著作,由於文筆不夠優美,一些地位崇高的先生難以理解,即使是文筆通暢的著作,也有人說高陽生是杜撰出來的。高陽生不應該受到這樣的指責。

沒有深入研究卻輕易評論古人,只能說明這些人的見識淺薄。考證三焦的功效,它是人體最重要的臟腑,就如同天地之中的三元,統率著五臟、六腑、營氣、衛氣、經絡之氣,是各種氣的來源。

以其資生於腎,與腎合氣,腎為元氣之正,三焦為元氣之別,並命門而居,候脈者,亦候之右尺,可謂深知經脈者。余謂不然,上焦主內而不出,其治為膻中;中焦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主出而不內,其治在臍下一寸。既平列上、中、下三焦,候脈自宜候寸、關、尺三部。

白話文:

因為脾臟的功能來自腎臟,脾臟與腎臟的氣相結合,腎臟是人體元氣的根本,三焦是元氣的分支,它們都位於命門的位置。診脈的人也會檢查右寸脈,這表示醫生深入瞭解經絡。我認為不然,上焦主要管制體內而不輸出,因此治療部位在膻中穴;中焦主要消化吸收食物和水分,因此治療部位在臍旁;下焦主要輸出而不輸入,因此治療部位在臍下一寸。既然上、中、下三焦平列,那麼診脈就應該檢查寸、關、尺三部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