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濡與牢對

浮之輕者為濡,平沙面雨霏千點,沉之重者為牢,錦匣里綿裹一針。

2.

濡脈按須輕,萍浮水面生。

平人多損壽,莫作病人評。

(《脈經》曰:濡脈極軟而浮,如帛在水中,輕手乃得,按之無有。」按濡主血虛之病,又主傷濕,平人不宜見此脈。瀕湖曰:「平人若見似無根。」)

白話文:

《脈經》中記載:濡脈極其柔軟且浮於表層,就像絲帛放在水中,輕輕觸摸才能摸到,按壓它卻一無所獲。按理說,濡脈主要是反應氣血虛弱之症,以及受寒濕所傷的疾病,健康人不應該出現這種脈象。瀕湖先生曾經說過:「如果健康人出現這種脈象,就像水中的浮萍沒有根。」

3.

牢脈實而堅,常居沉伏邊。

疝㿗猶可治,失血命難延。

(《脈經》曰:「似沉似伏,實大弦長。」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按牢長屬肝,疝㿗肝病,實病見實脈,可治。扁鵲曰:「失血脈,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

白話文:

《脈經》中說:「脈象似沉似浮,實際上脈搏又大又長。」

仲景說:「如果是寒邪所致,脈象就會牢固結實,像是有強韌的物體一樣。」

按:牢固而長的脈象屬於肝經,疝氣和肝病都是實證,實證應該出現實脈,是可以治療的。

扁鵲說:「失血脈象,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反而出現浮大而牢固的脈象,則預後不良。」這也是虛證出現實脈的情況。

4. 洪與伏對

浮之最著者為洪,水面上波翻浪湧;沉之至隱者為伏,石腳下跡遁蹤潛。

5.

洪脈脹兼嘔,陰虛火上浮。

應時惟夏月,來盛去悠悠。

(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嘔,初起為寒,鬱則為熱。經曰:「諸逆上衝,皆屬於火。」陰虛陽盛,脈多洪。惟夏日應時。瀕湖曰:「拍拍而浮是洪脈。」《素問》曰:「來盛去衰。」)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腹部脹大,都是屬於熱症。」嘔吐的話,一開始是因為受寒,但是積聚久了就會變成熱症。《內經》說:「所有逆流向上的症狀,都是屬於火症。」陰虛陽盛,脈搏會很洪大。只有在夏天符合這種情況。瀕湖說:「脈搏浮起,像拍打一樣,就是洪脈。」《素問》說:「脈搏盛的時候,脈絡就會衰弱。」

6.

伏脈症宜分,傷寒釀汗深。

浮沉俱不得,著骨始能尋。

(傷寒一手伏,曰單伏;兩手伏,曰雙伏。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大汗而解。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附,灸關元,脈乃出。按二症極宜分。)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伏在一隻手上,稱為「單伏」;沉伏在兩隻手上,稱為「雙伏」。這表示體內有火邪,無法發散出來。陽氣過盛,表現得很像陰氣,所以脈搏會沉伏。必須大量出汗才能解除。

另外還有一種「夾陰傷寒」,是先有體內陰邪存在,之後又受了外寒,導致陰盛陽衰。手腳冰涼,六脈沉伏。需要服用薑附湯來治療,並灸關元穴,脈象才會顯露。

這兩種疾病需要仔細辨別。

7. 結與促對

遲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遲為寒結,則寒之極矣;數為熱促,則熱之至矣。

8.

結脈遲中止,陽微一片寒。

諸般陰積症,溫補或平安。

(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浮結內有積病,沉結內有積聚。」)

9.

促脈形同數,須從一止看。

陰衰陽獨甚,泄熱只宜寒。

(瀕湖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有生。」按促只宜泄熱除蒸,誤用溫補,立見危殆。)

10. 動與代對

動則獨勝為陽,代則中止為陰。動代變遷,陰陽迭見。

11.

動脈陰陽搏,專司痛與驚。

當關一豆轉,尺寸不分明。

(《脈經》曰:「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無尾,如豆大,厥厥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瀕湖曰:「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

白話文:

《脈經》說:「動脈脈象是在關脈(手腕中線附近)出現,上下跳動,沒有首尾,像豆子大小,微微跳動。」

仲景說:「陰陽相爭稱為動。陽氣動則出汗,陰氣動則發熱。」

瀕湖說:「動脈脈專門主掌疼痛和驚嚇,出汗是因為陽氣動,發熱是因為陰氣動。」

12.

代脈動中看,遲遲止復還。

平人多不利,惟有養胎間。

(結促止無常數,或二動一止,或三五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脈代者危。」有病而氣不能續者,代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白話文:

脈搏跳動和停止的次數沒有規則,可能出現跳動兩次、三次或五次後才停止一次的情況,隨後很快又出現。

尺脈的停止有規律,它按照這個規律停止,退回到尺部之中,過很久才會再次出現。滑伯仁說:「如果沒有疾病和體瘦,出現脈搏跳動和停止的現象,則情況危急。」

有疾病而氣息無法連續者,跳動和停止的脈象為病脈。傷寒引起心悸,脈搏跳動和停止的,可以用復脈湯治療。懷孕時脈搏跳動和停止的,表示胎兒已經有了一百天。出現跳動和停止的脈象,是生是死,必須辨別清楚。

13. 奇經八脈

本來督任一身中,尋得仙源有路通。

剖別陰陽維蹺界,調沖運帶鼎爐紅。

八脈者,督脈、任脈、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脈、帶脈是也。以其不拘於經,故曰奇。督、任、衝起於會陰穴,一源而三脈。督脈由長強穴貫脊上行,過巔頂,至齦交而止,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上行臍腹,過咽喉,至承漿而止,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白話文:

八脈是指督脈、任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帶脈。因為它們不拘泥於經脈的循行路線,所以稱之為奇脈。

督脈、任脈、衝脈三者都起源於會陰穴,同源而分為三脈。督脈從長強穴沿著脊椎向上行,經過頭頂,到達齦交穴而結束,是陽脈的總督,所以稱為陽脈之海。任脈向上行經臍腹,經過咽喉,到達承漿穴而結束,是陰脈的承任,所以稱為陰脈之海。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之金門穴,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會,由內踝之築賓穴,而上行於營分。夫人身之經絡繁密,二脈能於陰交陽會之間,加一緊縛,舉綱齊目,而陰陽斯得維持之力。陽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

白話文:

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從外腳踝的金門穴開始,沿著身體的防衛系統(衛分)向上運行。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經匯聚的地方,從內腳踝的築賓穴開始,沿著身體的營養系統(營分)向上運行。

人體經絡複雜交錯,這兩條脈絡可以在陰陽交會之處加強約束,就像理順漁網一樣,使陰陽保持平衡。陽蹺脈起於腳後跟,沿著外腳踝向上運行到身體兩側。陰蹺脈起於腳後跟,沿著內腳踝向上運行到身體兩側,使身體器官靈活敏捷。

衝脈前行於腹,後行於背,上行於頭,下行於足,凡筋骨脾肉,無處不到,十二經絡上下之衝要,故曰十二經絡之海。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束諸脈。醫家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旨得矣;修煉家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開牝幽微之竅妙,於此入其門矣。

白話文:

衝脈在前面通過腹部,後面通過背部,上面到達頭部,下面伸展到腳部,身體的筋骨、肌肉、內臟沒有它不到的地方。是十二經絡氣血上下的必經之處,所以稱為十二經絡的海洋。帶脈橫向圍繞腰部,形狀像腰帶,起到總束各條經絡的作用。醫學家瞭解這八條經脈,就能理解十二經絡和十五絡脈的道理。修煉者瞭解這八條經脈,就能通曉龍虎升降的法門,開啟女性奧祕的門戶。

養生者無事之暇,撮起督脈,循尾閭夾脊雙關,上行腦頂,下通乎任,循環無端,終而復始,久久調息,二脈貫通如一脈矣。人身元陽之氣,自下而生者,亦自下而竭。督任相聯,轉運不已,有其生之,斷難竭之,而壽有不穩固者乎?!鹿顧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二物俱得長壽,有明徵矣。

白話文:

想要養生,在閒暇時,抬起督脈,沿著尾閭和脊椎兩側往上走,到腦頂,往下通到任脈,循環不已,周而復始,長時間調息,讓任督二脈貫通在一起,就像一條脈絡。人體的元陽之氣,從下面產生,也會從下面耗盡。督脈和任脈相連,不斷運轉,在它發生的時候,很難耗盡,難道壽命不會穩固嗎?鹿回首看尾閭,能打通督脈;龜收縮鼻息,能打通任脈。這兩種動物都能長壽,這是明證。

提督而上行也,陰陽維蹺,隨督而升;通任而下行也,陰陽維蹺,隨任而降。一升一降,陰陽維蹺,亦得為之疏暢。由是從會陰穴起,上至天,下至淵,所以運其沖也;從季肋穴起,左轉三十六,右回三十六,所以運其帶也。第見營衛和而顏色日以滋潤,機關利而手足日以輕捷。

白話文:

督脈上行,陰陽維脈跟著督脈向上升;任脈下行,陰陽維脈跟著任脈向下走。一上一下,陰陽維脈得到疏通。因此從會陰穴開始,向上到頭頂,向下到腳底,所以運行了它的經氣;從季肋穴開始,左轉36次,右轉36次,所以運行了它的帶脈。只見氣血運行和順,面色逐漸紅潤,身體機能通利,手腳也逐漸輕快了。

三百六十骨節,節節光瑩,八萬四千毛竅,竅竅亨通。血不蹇澀,氣不停滯,六淫不得而干之,七情不得而傷之。卻病延年之方,未有過於此者。何必採商山之芝,貯盤銅之露,而後永其壽乎!從知紫府長生訣,盡在奇經八脈中。

白話文:

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關節,每個關節都十分光滑明亮。人體有八萬四千個毛孔,每個毛孔都暢通無阻。血液暢通無阻,氣息運行流暢,六種外邪不能入侵,七種情志變化不能傷害身體。想要祛病延年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何必去採集商山的靈芝,儲存盤中銅器上的露水,以此來求取長生呢?只要瞭解紫府長生訣,長生不老的祕訣就在人體的奇經八脈之中。

(《參同契》曰:「北方河車,即此法也。循而習之,疏經暢脈,可以養生;進而求之,還精攝氣,可以延年;神而明之,進火退符,可以奪丹。」仙經所傳,抽鉛添汞,降龍伏虎,擒鳥捉兔,霏雪產蓮,無不寓於其中。淺者得之為淺,深者得之為深。)

白話文:

《參同契》中說:「所謂的『北方河車』就是這個方法。按照這個方法勤加練習,可以疏通經絡,暢達氣血,達到養生的目的;進一步求索,還可以使精氣內斂,延年益壽;更深層次的理解,則能調和陰陽,達到煉丹術的最高境界。」

仙家道書中所傳授的抽鉛添汞、降龍伏虎、擒鳥捉兔、霏雪產蓮等術法,都包含在這個方法中。淺顯的理解,只能得到淺顯的效果;深刻的理解,才能獲得深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