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一 (3)
卷一 (3)
1. 定至數
持脈之初,先看至數。欲知至數,先平己之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人之呼吸,未嘗不同。蓋人之五臟不可見,所可見者,脈而已。呼出於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於肝腎,肝一至,腎一至。一呼一吸,脈來四至,名一息。脾脈不見者,以土旺於四季也。是為平脈。惟是邪擾於中,斯脈不得其正耳。亦有平人脈來五至而無病者。
白話文:
把脈之初,首先要觀察脈搏的跳動次數。要了解病人的脈搏跳動次數,醫者要先調整自身的呼吸,用自己的呼吸來衡量病人的呼吸,這方法通常都是準確的。因為人體的五臟無法直接看到,唯一能觀察的就是脈象。呼氣與心肺有關,心臟跳動一次,肺也運作一次;吸氣與肝腎有關,肝臟運作一次,腎臟也運作一次。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稱為一息。脾脈通常不明顯,是因為脾土旺於四季,與各臟腑皆有相關。這是正常的脈象。只有當邪氣侵擾體內,脈象才會出現異常。但也有些人脈搏一息跳動五次卻沒有生病。
2. 二十七脈名目
微、細、弦、弱、濡、牢、浮、沉、虛、實、滑、澀、洪、伏、緩、遲、數、長、短、芤、革、結、促、緊、散、動、代
訣以緩為極平脈,餘二十六為病脈。定清緩脈,方可定諸病脈;精熟緩脈,即可以知諸病脈。脈之有緩,猶權度之有定平星也。
緩(和緩也。張太素曰:「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楊元操曰:「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
四至調和百脈通,渾涵元氣此身中。
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點紅。
露顆圓勻宜夜月,柳條搖曳趁春風。
欲求極好為權度,緩字醫家第一功。
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遲不數,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從容柔順,圓淨分明。微於緩者,即為微;細於緩者,即為細。虛實長短、弦弱滑澀,無不皆然。至於芤革緊散、濡牢洪伏、促結動代,以緩為權度,尤其顯而易見者也。
白話文:
二十七種脈象名稱:
輕微、細微、緊繃、虛弱、柔軟、堅實、漂浮、沉潛、空虛、充實、滑溜、阻滯、巨大、潛藏、和緩、遲慢、快速、長、短、中空、外急內緩、間歇而止、急促跳動、繃緊、渙散、跳動、有規律地間歇。
口訣說以「緩脈」作為最正常的脈象,其餘二十六種都是病態的脈象。先搞清楚什麼是「緩脈」,才能夠判斷各種病脈;精通熟悉「緩脈」,就能夠了解各種病脈。脈象中有「緩脈」,就像秤有標準的刻度一樣。
緩脈(平和而緩慢。張太素說:「手指下感覺平和而緩慢,脈象來去都非常均勻。」楊元操說:「就像初春的楊柳在風中搖曳的樣子。」)
一息跳動四次,調和且所有脈象都通暢,此人體內元氣飽滿充盈。
可以消除長久累積的各種疾病,保護與生俱來的先天精氣。
像露珠一樣圓潤均勻,適合在夜晚的月光下觀賞;像柳條一樣搖曳,趁著春風擺動。
想要找到最好的標準尺度,「緩」字是醫家最重要的功課。
既不浮也不沉,剛好在中間可以摸到;既不遲也不快,正好一息跳動四次。脈象呈現出欣欣向榮、悠閒自在、充滿活力、從容柔順、圓潤清晰的特徵。比緩脈更輕微的,就是「微脈」;比緩脈更細小的,就是「細脈」。空虛、充實、長、短、緊繃、虛弱、滑溜、阻滯等脈象,都是同樣的道理。至於中空、外急內緩、繃緊、渙散、柔軟、堅實、巨大、潛藏、急促跳動、間歇而止、跳動、有規律地間歇等脈象,以緩脈作為標準尺度,就更加明顯易見了。
3. 有胃氣者生
四時之脈,和緩為宗,緩即為有胃氣也。萬物皆生於土,久病而稍帶一緩字,是為有胃氣,其生可預卜耳。
(統六脈而言,不得獨診右關。)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脈象,以和緩為最基本的原則,和緩就代表有胃氣。萬物都從土中生長,長期患病的人如果脈象中稍微帶有一點和緩的感覺,這就代表他有胃氣,可以預測他的病情會好轉。
(以上是總論六脈的整體情況,不能只單獨診察右關的脈象。)
4. 脈貴有神
無病之脈,不求神而神在,緩即為有神也。方書乃以有力訓之,豈知有力,未必遂為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精熟緩字,自知所別裁。
白話文:
沒有疾病的脈象,不必刻意尋求也能感受到它的神氣,脈象和緩就是有神的表現。有些醫書竟然把有力當作有神,殊不知脈象有力,不一定就有神氣,而有神氣的脈象也並不一定就有力。仔細體會「和緩」這個詞的含義,自然就能明白如何去判斷和區別。
5. 讀緩字法
焚香跌坐,靜氣凝神,將緩字口誦之,心維之,手摩之,反復而詳玩之,久之,緩歸指上。以此權度諸脈,瞭如指掌。
白話文:
焚香靜坐,讓呼吸平穩,精神集中,將「緩」這個字在口中誦讀,心中思考,手上撫摩,反覆仔細地玩味研究這個字很久之後,「緩」的意境自然會回歸到手指上。以此方法來體會各種脈象,就能瞭若指掌。
6. 四時平脈
天地之氣,分寄四時,化生萬物。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乘其令以分司,獨土則通旺於四季。分陰分陽,迭用柔剛,蓋言平也。人得天地之氣以生,而脈即與之為比附。春為肝木,脈弦,夏為心火,脈洪,秋為肺金,脈毛;冬為腎水,脈石。惟胃氣屬土,其脈從容和緩,散布於弦洪毛石,以默運於春夏秋冬,渾淪元氣,流暢貫通,生生不已,平孰甚焉。如春肝宜弦,弦而緩者,若風颭柳梢,抑揚宛轉。
夏心宜洪,洪而緩者,若活火烹茶,薰灼舒徐。秋肺宜毛,毛而緩者,若揀金砂礫,漸次披搜。冬腎宜石,石而緩者,若水澤腹堅,徐形縐透。四季脾胃用事,厥脈宜緩,不問可知,此平脈所以獲生也。蓋平者,和也,所以和其脈,使無急躁也;平者,准也,所以准其脈,使無偏勝也。
以緩平之,而後四時之脈,得其平耳。夫緩即胃氣,原秉天生地成,與諸脈互相主輔,而不可須臾離焉者,經所云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皆以胃氣為本,誠得診脈之大宗也。惜醫不知察,囫圇讀過,毫無心得。未知有胃氣者。為平為生;無胃氣者,為病為死。遂使一成不易之理,徒蓄千載莫破之疑。
余因揭而論定,以著是編。
白話文:
天地間的氣,分別寄寓於四個季節,化育生成萬物。因此,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都按照其時令來主宰,只有土則通旺於四季。分陰分陽,交互運用柔與剛,這就是在說平衡。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而脈象就與此相呼應。春天對應肝木,脈象為弦;夏天對應心火,脈象為洪;秋天對應肺金,脈象為毛;冬天對應腎水,脈象為石。只有胃氣屬土,它的脈象從容和緩,散布於弦、洪、毛、石之中,默默地運轉於春夏秋冬,使元氣完整流暢,生生不息,這就是最為平衡的狀態。例如春天肝脈應該是弦脈,弦而帶有和緩的,就如同微風吹拂柳梢,起伏委婉。
夏天心脈應該是洪脈,洪而帶有和緩的,就像用活火煮茶,溫熱而舒緩。秋天肺脈應該是毛脈,毛而帶有和緩的,就像在沙礫中挑揀金子,逐漸地分開搜尋。冬天腎脈應該是石脈,石而帶有和緩的,就像水澤腹部堅實,水氣慢慢地滲透出來。四季中脾胃當令,其脈應該是和緩的,不用問也知道,這就是平脈所以能維持生命的原因。所謂的平,就是和,所以要調和脈象,使它沒有急躁的現象;平,就是準,所以要準確地判斷脈象,使它沒有偏勝的現象。
用和緩來調平它,然後四季的脈象,才能得到平衡。這和緩就是胃氣,原本稟受天地生成,與其他的脈象相互輔助,而不能有一刻的分離,經書中所說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都是以胃氣為根本,這確實是把脈的關鍵所在。可惜醫生們不知道觀察,囫圇吞棗地讀過去,毫無心得。不知道有胃氣的,就是平,就是生;沒有胃氣的,就是病,就是死。於是使得這個固定不變的道理,空留了千載沒有人能解開的疑惑。
我因此提出來論述確定,寫成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