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尺寸解

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一寸(脈浮九分),而寸以名;從關至尺澤得一尺(脈見一寸),而尺以名。以關為間隔,而尺寸不得混為一家。合寸、關、尺為三部,其解最為直捷,不得曲為分晰。

白話文:

從手腕高骨處的關,到大拇指根部魚際部位,長度為一寸 (脈象浮取能感受到九分),因此這個部位被命名為「寸」;從關到肘窩的尺澤部位,長度為一尺 (脈象能在這裡感受到一寸的長度),因此這個部位被命名為「尺」。以關作為分界,寸和尺各有各的部位,不能混為一談。寸、關、尺合起來稱為三部,這樣的解釋最為直接明瞭,不需要拐彎抹角地去分析。

2. 六部脈解

六部之脈,候之寸、關、尺,出於《脈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關以候肝,左尺以候腎;右寸以候肺,右關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門,以明六部各有所屬。究之候脈,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則得訣矣。《脈經》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經分節氣。婀婀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假如春脈弦,豈有肝脈弦而餘脈不弦之理乎?弦則俱弦,不過言春乃肝氣主事,非謂獨候之左關。但得浮洪,即屬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澀,即屬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細,即屬腎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緩,即屬脾土,不必定拘右關。五臟之脈分,五臟之部不分也。

是以傷寒之脈,仲景一書曰浮、曰緊、曰長、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統分脈之浮、緊、長、弦、沉、微、伏、代,並未專指何經。內傷之脈,叔和一書,失血宜沉細,不宜浮緊;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氣宜浮滑,不宜沉數;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數大,不宜虛細;咳嗽宜浮緩,不宜細數。但分脈之宜與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臟,此其明白可證者也。

要須知先天一點真陽之火,潛於水中,寄居兩尺,在右火用事,水為之涵。火生土,是為脾土,居右關;土生金,是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為之溫。水生木,是為肝木,居左關;木生火,是為心火,居左寸。自無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難經》曰:「取寸口以訣五臟六腑之死生吉凶。

」寸口者,手太陰之動脈。《內經》曰:「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此又於部分之間,而別有會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白話文:

中醫將人體兩手腕的脈象分為寸、關、尺三部,共六個部位,這出自《黃帝內經》的《脈要精微論》。左手的寸部可以診察心臟的狀況,左關可以診察肝臟,左尺可以診察腎臟;右寸可以診察肺臟,右關可以診察脾臟,右尺可以診察命門。這說明了六部脈各有對應的臟腑。但深入探究診脈的道理,就會發現這六部脈的劃分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能夠理解這一點,就掌握了診脈的訣竅。王叔和的《脈經》說:「春季的脈象如弦,夏季的脈象如洪,秋季的脈象如毛,冬季的脈象如石,這是按照四季的節氣來區分脈象。脈象和緩柔軟如同春天的楊柳枝,這是脾臟的脈象,它主宰四季的變化。」

假如春季的脈象是弦脈,難道只有肝脈是弦脈,而其他脈象都不是弦脈嗎?如果出現弦脈,那麼各個部位的脈象都會呈現弦脈,這不過是說春季是肝氣主事的季節,並不是說只有左關才是肝脈。只要出現浮洪的脈象,就屬於心火,不必一定侷限於左寸;只要出現短澀的脈象,就屬於肺金,不必一定侷限於右寸;只要出現沉細的脈象,就屬於腎水,不必一定侷限於左尺;只要出現和緩的脈象,就屬於脾土,不必一定侷限於右關。這是說五臟的脈象有區分,但五臟的部位並沒有截然的劃分。

因此,在診斷傷寒病時,張仲景的書中提到浮、緊、長、弦、沉、微、伏、代等脈象,但只是籠統地區分了這些脈象的不同,並沒有專門指出這些脈象對應哪一個經脈。在診斷內傷病時,王叔和的書中提到,失血的病人適宜出現沉細脈,不適宜出現浮緊脈;水腫的病人適宜出現浮大脈,不適宜出現沉伏脈;氣喘的病人適宜出現浮滑脈,不適宜出現沉數脈;腹痛的病人適宜出現沉伏脈,不適宜出現浮洪脈;消渴的病人適宜出現數大脈,不適宜出現虛細脈;咳嗽的病人適宜出現浮緩脈,不適宜出現細數脈。這些只是區分了脈象的適宜與不適宜,也不必辨別是哪一個臟腑的問題,這就是可以明確證明的道理。

要知道先天的一點真陽之火,潛藏在水中,寄居在兩手的尺部。在右邊,火主事,水來涵養它。火生土,這就是脾土,位於右關;土生金,這就是肺金,位於右寸。在左邊,水主事,火來溫暖它。水生木,這就是肝木,位於左關;木生火,這就是心火,位於左寸。從無到有,由下而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更換。《難經》說:「把取寸口的脈象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寸口,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黃帝內經》說:「心脈滿大,病症為癇病發作、抽搐、筋脈拘攣;肝脈小急,病症為癇病發作、抽搐、筋脈拘攣;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脈搏沒有搏動的感覺,病症都是腹中痞塊;腎脈和肝脈都沉,病症為石水,都浮,病症為風水。」這又是在脈象的部位之間,另外有獨到的領悟。既有區分又相互關聯,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其中的奧妙,只能靠個人去領會和運用了。

3. 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辨

天下之理,有不必辨者,有必欲辨者。不必辨而辨,則其理晦;必欲辨而不辨,則其理亦晦。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形質既已相配,氣脈自然相通。而以為大小腸之在下,不得候之於上,相為表裡,則可;同居其部,則不可。

易為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亦思氣類相感,有不見其端倪者。琥珀拾芥,懸空亦起;磁石吸鐵,隔礙潛通。而何論大小腸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也乎?且胸中膻中,間不能寸,小腸丙火,何得與腎水同居,大腸庚金,何得與命門同宿乎?此則不必為之穿鑿而辨者也。

而有不得不辨者,左腎以藏水,右腎以藏火,既已力辨其非,何以兩腎俱藏水,列諸左右,獨候之左尺,有是理乎?不知兩腎皆藏水,即皆藏火,不過左以水為主,右以火為主耳。吾為之正其名曰: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腎命門。

白話文:

天下的道理,有些不必深究,有些卻必須弄明白。不必深究的卻去深究,會讓道理越發不明;必須弄明白的卻不去弄明白,也會讓道理無法顯現。心與小腸互為表裡,肝與膽互為表裡,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脾與胃互為表裡,既然臟腑的形體性質相配,氣血脈絡自然相互連通。有人卻認為大小腸位於下方,不能與上方的臟腑對應,它們互為表裡可以接受,但不能說它們同處一個位置。

他們把臟腑位置改為左邊是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邊是肺、胸中、脾、胃、命門、大腸。這難道就沒想到氣的類別相同,會互相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有時看不到端倪?就像琥珀能吸引細小的芥子,即使懸在空中也能感應;磁石能吸鐵,即使隔著東西也能暗中相通。所以怎麼能因為大小腸在下方,心肺在上方,就說它們不能對應呢?況且胸中和膻中,間隔不到一寸,小腸屬丙火,怎麼能與腎水同居一處?大腸屬庚金,又怎麼能與命門同處一室?這些都是不必勉強解釋,強行辨別的。

然而,有些道理是不得不辨別清楚的,比如左腎藏水,右腎藏火,這個說法既然已經盡力辨明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還把兩腎都當作藏水,並分別列於左右,且只在左尺部位診察呢?這有道理嗎?不知道兩個腎都藏水,也就都藏火,只不過左腎以水為主,右腎以火為主罷了。我把這些臟腑的對應位置重新命名為:左邊是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邊是肺、大腸、脾、胃、腎、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