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澀脈往來艱,參差應指端。

只緣精血少,時熱或純寒。

(《脈經》云:「澀脈細而遲,往來艱,短而散,或一止復來。」《素問》云:「參伍不調。」按血不流通,故脈往來艱滯。)

白話文:

脈象表現為運行艱澀不流暢,搏動時快時慢、不整齊,指尖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不規則的跳動。

這種脈象通常是因為體內的精血不足所導致,患者可能會有時感到發熱,有時又感覺寒冷。

(《脈經》說:「澀脈的脈形細小而遲緩,運行艱澀,短促而分散,有時甚至會停頓一下又恢復跳動。」《素問》說:「脈搏跳動參差不齊。」這是因為體內血液循環不暢,所以脈搏運行起來才會艱難阻滯。)

2. 芤與革對

同一中空,而虛實分焉。虛而空者為芤,實而空者為革。悟透實與虛,旁通芤與革。

白話文:

兩者都是中間空空的,但虛實的性質卻不同。虛弱而空的叫做芤脈,強實而空的叫做革脈。如果能理解虛實的差異,就能夠旁通了解芤脈和革脈的區別。

3.

芤字訓慈蔥,中央總是空。

醫家持擬脈,血脫滿江紅。

(戴同父曰:「營行脈中,脈與血為形。芤脈中空,血脫之象也。」)

白話文:

「芤」這個字的意思是像慈蔥一樣,中間總是空空的。

醫家拿它來比擬脈象,是形容大量失血導致的現象。

(戴同父說:「營氣在脈中運行,脈和血共同構成形體。芤脈中間是空的,是失血過多的徵象。」)

4.

革脈惟旁實,形同按鼓皮。

勞傷神恍惚,夢破五更遺。

(按:革主亡精,芤主亡血。《脈經》言均為失血之候,混淆莫別。不過革亦有亡血者。)

白話文:

革脈的脈象,只在脈的旁邊感覺到實,形狀就像按壓鼓皮一樣。

這種脈象如果出現,多半是因為勞累損傷,導致精神恍惚,常常會做夢,並在清晨五更時發生遺精的狀況。

(註:革脈主要顯示精液耗損,芤脈主要顯示血液耗損。《脈經》說它們都是失血的徵兆,容易混淆難以區分。不過,革脈有時也會有失血的情況。)

5. 緊與散對

鬆緊聚散,物理之常。散即松之極者也,緊即聚之極者也。緊如轉索,散似飛花。緊散相反,形容如生。

白話文:

鬆與緊、聚集與分散,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分散就是鬆弛到了極點的狀態,緊繃就是聚集到了極點的狀態。緊繃就像轉緊的繩索,分散就像飄飛的花朵。緊與散是相反的,它們的狀態就像是活生生的事物一樣,各有各的樣貌。

6.

緊脈彈人手,形如轉索然。

熱為寒所束,溫散藥居先。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甚,傷於寒;氣口緊甚,傷於食。腹痛尺緊,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症。按浮緊宜散,沉緊宜溫。)

白話文:

緊脈摸起來會彈手,感覺像摸到轉動的繩索。

這是因為熱氣被寒氣束縛住,應該先用溫熱散寒的藥物來治療。

(各種緊脈通常代表體內有寒氣或疼痛。人迎脈摸起來很緊,表示是受寒所致;氣口脈摸起來很緊,表示是飲食不當所致。腹痛時尺脈摸起來很緊,或是中邪時脈象呈現浮緊,咳嗽時脈象呈現沉緊,這些都屬於危險的病症。觸摸到浮緊的脈象,應該用發散的方式治療;觸摸到沉緊的脈象,應該用溫熱的方式治療。)

7.

散脈最難醫,本離少所依。

往來至無定,一片楊花飛。

(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

白話文:

散脈這種脈象最難醫治,因為它原本就虛弱,沒有什麼根基可以依靠。

脈搏跳動來去沒有固定的規律,就像一片片楊花在空中飄散。

(柳氏說:「散脈的脈象沒有規律,沒有約束,脈搏跳動的次數不整齊,有時來得多去得少,有時去得多來得少,呈現渙散而無法收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