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5)
卷二 (5)
1. 體肥脈虛中症論
抉其精而窮其奧,總歸宿於腎元。蓋腎為性命之根,如止見一二經,尚未傷及於腎,急相其腎之水虧、火虧,培之補之,而受傷之臟,自復其初。朱丹溪以為痰則生火,火則生風,固屬捕風捉影;李東垣以為本氣自病,將風字塗抹,其於是症,亦似有得,究未窺其底蘊;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而著地黃引子(熟地、棗皮、巴戟、附片、肉桂、蓯蓉、茯苓、麥冬、五味、石斛、菖蒲、遠志),可謂抉出疾源矣。顧腎水火同宮,有痰涎上湧,水不足者;有面赤煩渴,火不足者。
地黃引子僅足補其火,趙養葵又補明水不足者,用地黃湯滋其水。庶岐伯不言之蘊,得以闡明於世。治是症者,慎勿存一風字於胸中,斯得之矣。
白話文:
探究疾病的精髓並深入了解其奧秘,最終都要歸結到腎元。腎是生命根本,如果只看到一兩條經脈的問題,還沒有傷到腎,就應趕緊觀察腎的陰液(水)虧虛還是陽氣(火)虧虛,然後加以培養和補充,這樣受損的臟腑自然會恢復原來的狀態。朱丹溪認為痰會生火,火會生風,這種說法實在是捕風捉影;李東垣認為是身體本來的氣出了問題,將「風」字抹去,對於這個疾病,似乎有些見解,但也沒有徹底了解其根本原因;河間認為是生活作息不當,導致心火過旺,所以開出地黃引子這個方子(熟地、棗皮、巴戟、附片、肉桂、蓯蓉、茯苓、麥冬、五味、石斛、菖蒲、遠志),可以說是找到了疾病的根源。
但要注意腎的陰液和陽氣是同在一個地方的,有的情況是痰涎向上湧,是因為陰液不足;有的情況是臉紅煩渴,是因為陽氣不足。地黃引子只能夠補充陽氣,趙養葵又補充說明陰液不足的情況,用地黃湯來滋養陰液,這樣才使得黃帝和岐伯沒有說明的道理,得以在世上闡明。治療這種疾病,切記不要把「風」這個字放在心上,這樣就理解對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