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二 (6)
卷二 (6)
1. 喘急脈論
《脈經》曰:「上氣喘急候何經,手足溫暖脈滑生。若得沉澀肢逆冷,必然歸死命須傾。」試申論之,人之所賴以生者,元氣、宗氣,而其所以生者,則真氣也。統一身而言,則為元氣。元氣充足,呼吸自循常度,如涉虛怯,陰陽之氣亂矣。經曰:「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息。
」體猶溫暖,脈多虛滑,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獨參湯。經驗方:黃耆一兩,秦歸三錢,薑棗引),喘息自止。據中焦而言,則為宗氣,宗氣轉運升降,自無窒礙,如沾痰滯,陽明之氣鬱矣。經曰:「邪客於陽陰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體雖溫暖,脈則弦滑,法夏和胃而燥痰(四七湯:人參、肉桂、法夏、炙草、薑棗引),喘急隨除。至於先天一點真元之氣,是為真氣,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統至實。
鼓盪於太虛者,雷也;而其所以默運乎鼓盪者,非雷也,真氣也。吹噓乎萬物者,風也;而其所以驅使乎吹噓者,非風也,真氣也。外護於表,內行於里,周流一身者,氣也;而所為主宰以周流者,非氣也,真氣也。釋氏調氣以悟空,調此氣也;老氏煉氣以歸真,煉此氣也;儒者養氣以為聖為賢,養此氣也。釋氏謂之真如(錢起贈懷素詩:「醉里得真如。
」劉禹錫詩:「心會真如不讀經」),老氏謂之綿綿(《道德經》:「綿綿若存」);儒者謂之浩然。其為氣也,天地得之,萬古不老;生人守之,壽算常存。人而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真氣散矣。
真氣散,一身之元氣、宗氣,以致營氣、衛氣、中氣、胃氣,一齊奔上,為喘為急,肢之所以逆冷,脈之所以沉澀也,而命有不傾焉者乎?彼水腫之喘,以水腫論;風寒之喘,以風寒論;哮症之喘,以哮症論。熱病之喘,以熱病論。經中言喘,層見迭出,各有其本,單言喘者,止有數條。
撇開各症方言喘,尋到源頭始見醫。
白話文:
《脈經》說:「上氣喘急是哪個經脈的問題?如果手腳溫暖,脈象滑利,是吉兆。但如果脈象沉澀,四肢冰冷,那病人就危險了,性命堪憂。」
我來解釋一下,人之所以能活著,依賴的是元氣和宗氣,而這兩種氣的根本來源是真氣。從整體來說,元氣就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能量。元氣充足,呼吸自然平穩。如果元氣虛弱,就會導致陰陽之氣紊亂。《黃帝內經》說:「陰氣在體內與陽氣爭奪,導致陽氣外散,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四肢逆冷,進而向上侵犯肺部,使人喘息。」
如果病人身體還溫暖,但脈象虛滑,可以用人參來恢復元氣(用獨參湯,或者經驗方:黃耆一兩,當歸三錢,加生薑、紅棗來引藥),喘息自然會停止。從中焦(脾胃)來說,宗氣負責運送和升降體內氣機,如果宗氣運行順暢,就不會阻塞。如果痰液阻滯,就會導致陽明經的氣機鬱結。《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陽明經的絡脈,會使人感到胸悶,呼吸喘息。」這時病人身體可能還是溫暖的,但脈象會呈現弦滑,治療方法是用半夏來調和胃氣,化解痰濕(四七湯:人參、肉桂、半夏、甘草、加生薑、紅棗來引藥),喘急的症狀就會消失。
至於先天的一點真元之氣,就是真氣,它從無到有,從虛到實,是萬物的根本。天地間的雷聲,是真氣在太虛中鼓盪的表現,但雷聲本身並不是真氣,真氣才是幕後推動的力量。吹拂萬物的風,是真氣驅動的,但風本身並不是真氣。保護體表、運行在體內的氣,是真氣主宰的。
佛教徒通過調息來達到空無的境界,他們調的就是這種真氣;道教徒通過煉氣來回歸本真,他們煉的也是這種真氣;儒家通過涵養正氣來成為聖賢,他們養的也是這種真氣。佛教稱真氣為「真如」(錢起贈懷素詩:「醉里得真如。」劉禹錫詩:「心會真如不讀經」),道教稱真氣為「綿綿」(《道德經》:「綿綿若存」),儒家稱真氣為「浩然之氣」。這種氣,天地得到了它,就能萬古長存;人守住了它,就能長壽。
如果人嗜酒如命,把荒唐當作正常,醉酒後還行房事,真氣就會散失。真氣散失後,全身的元氣、宗氣,甚至營氣、衛氣、中氣、胃氣都會紊亂,向上衝逆,就會導致喘息、氣急。肢體冰冷,脈象沉澀,也是真氣散失的表現,這樣下去,怎麼可能不危及生命呢?
水腫引起的喘息,要從水腫的角度來治療;風寒引起的喘息,要從風寒的角度來治療;哮喘引起的喘息,要從哮喘的角度來治療;熱病引起的喘息,要從熱病的角度來治療。《黃帝內經》中提到很多關於喘的病症,各有其病因。單獨提到喘的條文並不多。
撇開各種病症的喘息不談,找到病根才是醫治的關鍵。
2. 氣鼓脈弦數論
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訒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訒庵始。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氣分氣與炁,土分有無形。脾屬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運氣。
脾藏意,意亦屬土,無形者也。無形之土運炁。有形之土,以藥補之;無形之土,以心養之。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滯中州,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鬱而為熱,氣鼓成焉。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
稍進餱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氣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徵矣。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經驗方:人參、黃連、焦朮、麥冬、青皮、肉桂、炙草)。
藥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於腹也;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曰熱脹,由熱而脹也;曰氣脹,由氣而脹也。統名之曰氣鼓也。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原與此症毫不相涉。
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五錢,陳皮、知母、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二錢,人參、白朮、甘草、豬苓一錢,蒸餅為丸),亦尚未晰分也。
白話文:
醫學界,從劉完素、李杲、朱丹溪、張從正之後,能讓我由衷敬佩的,是汪昂(字訒庵)。然而,他獨獨將氣鼓症歸類在濕病門中,我實在不敢苟同。追究其根源,發現歷代醫書都是這樣記載,並非從汪訒庵才開始。我仔細研究這個病症,認為它本質是氣的問題,應該歸在氣病門。同類的病症歸在一起,才能更清楚明白;病症雖然難治,但道理清楚了就容易治療。氣的作用,完全依賴脾土的運轉(氣分為氣和炁,土分為有形和無形。脾屬土,是有形的,有形的土負責運送氣;脾臟的意念也屬土,是無形的,無形的土負責運送炁。有形的土,要用藥物來補養;無形的土,要用心神來滋養。兩者兼顧,脾土才能強健)。脾土強健,氣就能周流全身;脾土衰弱,氣就會停滯在身體中間,貫注到肌肉皮膚,充滿腠理,鬱積而化為熱,氣鼓症就形成了。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各種腹脹,都是屬於熱」,就是這個道理。這個病的症狀是:四肢一天天消瘦,肚腹卻一天天脹大,任人揉按也不會感到疼痛或癢。稍微吃點東西,就會覺得腹脹難受。脾虛越發嚴重,肝的侵犯就越加猖狂;氣積越多,熱的威勢就越強。脈象呈現弦數,這些都有明顯的徵兆。治療這種病症,應當在青筋還沒明顯浮現,肚臍還沒明顯突出,鎖骨上窩還沒明顯飽滿的時候,大量使用黃連來解除熱邪。清泄肺金來抑制肝的亢盛,培補脾土使其不受肝邪侵擾(我常用的經驗方是:人參、黃連、焦白朮、麥冬、青皮、肉桂、炙甘草)。藥物雖然有維持的作用,但更應該戒除鹹味,斷絕妄想,保持心神安寧,來滋養無形的脾土。不用直接治療氣,氣自然就會順暢流通,這樣往往就能痊癒。這個病的名稱有很多,有的叫單脹,因為它只單獨脹在腹部;有的叫鼓脹,因為腹部中空無物;有的叫蠱脹,像蟲子吃東西導致腹部中空;有的叫熱脹,因為熱邪導致腹脹;有的叫氣脹,因為氣滯導致腹脹。總稱起來就是氣鼓。那些水腫、寒脹,歸類在濕病門中是合理的,原本就和這個病沒有任何關聯。元代名醫李東垣,他的中滿分消丸(由厚朴、枳實、黃連、黃芩、半夏、陳皮、知母、澤瀉、茯苓、砂仁、乾薑、人參、白朮、甘草、豬苓等組成),也還沒有清楚地將此病區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