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三 (3)
卷三 (3)
1. 傷寒脈論
《傷寒》一書,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啟萬世之章程,為醫門秘訣。其文佶屈,其義窔穾,其方簡峭而警闢。有志集註,適有養胎之舉,托跡昭潭(漣源黃德安,同里舊交,寄居潭市,主於其家,慫恿著論,力救時世),客舍清閒,竊舉茅廬誦讀時所心得者,提要成篇,姑從簡略(攜稿詣省垣,衡邑成子凝秀,故人新吾子也,隨謄真以補前刻)。
白話文:
《傷寒論》這本書,是後漢時期的張仲景寫的,發揚了《黃帝內經》的精微奧義,開啟了後世醫學的規範,是中醫門派中祕而不宣的寶典。它的文字艱澀難懂,它的道理深奧微妙,它的方劑簡潔精練卻非常犀利。我原本有志為它作注釋,恰好生了孩子,便託身在昭潭(漣源的黃德安,是我同鄉的老朋友,寄居潭市,在我家做主事,他鼓勵我寫作,力挽時弊),客居的環境清淨,我便偷偷拿著書在草廬中誦讀,把自己讀懂的心得寫成文章,暫且從簡單的開始(我帶著稿子到省城,衡陽的程子凝秀,是我的故人新吾子的兒子,他隨即謄寫真跡以補全前一版的刻印本)。
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一日,一次也,不以日數拘。巨陽,太陽也。太陽,經也;膀胱,腑也,經脈從癲絡腦,夾脊抵腰。受之,受其邪也)。」時值觱發慄冽,有寒有風(寒為陰邪,傷營;風為陽邪,傷衛),其中風也,經先受其風,桂枝症(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者,重乎其藥也)。脈浮而緩,頭痛項強而惡寒(有風不皆無寒),過時即熱,有汗,鼻鳴而惡風。
白話文:
《傷寒論》說:「傷寒第一日,陽氣最盛的太陽經受到寒邪襲擊(一天指一次寒邪的侵襲,與實際的天數無關。太陽經,又稱膀胱經,是經絡系統的一部分;膀胱,是臟腑的一部分。太陽經的經脈從頭部的癲脈絡絡到腦,沿著脊骨兩側一直到腰部。受之,指太陽經受到寒邪的侵襲)。」此時,患者會出現發冷發抖、既有寒涼又有風邪的症狀(寒涼屬於陰邪,傷及營氣;風邪屬於陽邪,傷及衛氣),其中風邪是先侵犯太陽經,所以症狀符合桂枝湯證(以藥名作為病名,是因為此藥方在治療此病證中非常重要)。脈象浮緩,頭痛、後頸僵硬,怕冷(有風邪不一定沒有寒邪),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熱、出汗,鼻子不通氣,怕風。
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衛分矣,五苓散主之。其中寒也,經先受其寒,麻黃症。脈浮而緊,體痛(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言),嘔逆而惡寒,歷時方熱,無汗喘滿而惡鳳(有寒不皆無風)。倘如狂(淤熱衝心)而小腹急結(淤熱不行),邪入膀胱腑之營分矣,桃仁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得了糖尿病而且小便不利,是邪氣進入膀胱衛分引起的,用五苓散治療。如果還有寒邪,是經脈先受了寒,用麻黃症治療。脈象浮緊,身體疼痛(包括頭痛、身痛、腰痛和骨節痛),嘔吐反胃、怕冷,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熱,不流汗,呼吸困難,厭惡風(有寒氣不一定沒有風)。如果像發瘋一樣(瘀熱衝心),小腹急結(瘀熱不通),是邪氣進入膀胱營分引起的,用桃仁承氣湯治療。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中經而煩躁(寒鬱於外,熱蒸於內,陰陽攻擊),小青龍湯治風寒兩中腑之乾嘔(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兼咳,兼渴,兼噎,兼喘)。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風寒侵襲經脈和髒腑,導致煩躁不安。(因寒氣鬱結在外,熱氣蒸騰在內,陰陽相沖所致)
小青龍湯: 用於治療風寒侵襲腑臟,導致乾嘔。(症狀包括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氣、乾嘔,可能伴有咳嗽、口渴、噎塞和喘息)
中風經症,桂枝(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服已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取微汗。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湯加附子。發汗後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白話文:
中風經症
桂枝湯
- 成分: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 服用方法:服用後不久,飲用熱稀粥以幫助藥效,溫暖覆蓋約一小時,發微微汗。
- 如果發汗後仍持續漏汗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有僵直,難以彎曲伸展,則改用桂枝湯加附子。
- 如果發汗後出現喘鳴,則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中風府症,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白話文:
中風府候症: *可使用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治療。
中寒經症,麻黃(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覆取汗。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炙草、附子,三味溫服。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生薑、人參、芍藥、甘草、大棗。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炙草,二味煮去滓頓服。未經汗下,脈沉,當溫其里,宜四逆湯,附子、乾薑、炙草,未經汗下心悸而煩者,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飴糖)。
白話文:
因受寒而發生的疾病症狀:
發汗方: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後蓋上被子讓病人流汗。如果服用發汗方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惡寒加重,這表示是虛證,應服用芍藥、炙甘草、附子,這三味藥溫服。
發汗後疼痛: 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細緩慢,應服用桂枝、生薑、人參、芍藥、甘草、大棗。
發汗過度: 如果發汗過多,交叉按住心窩,心悸想要按壓,應服用桂枝、炙甘草,兩味藥煮沸去渣頓服。
未發汗而脈沉: 如果尚未發汗而脈搏沉細,應溫暖身體內部,服用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
未發汗而心悸煩躁: 如果尚未發汗而心悸煩躁,應服用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飴糖。
中寒府症,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發汗,若下之,懊憹不得眠,胸中窒礙者,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溫服,得吐則止。大下後,惡寒痞結,桂枝湯先解惡寒,大黃、黃連,二味煮去滓,溫服以攻痞。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白話文:
中寒府症
症狀: 身體受寒。
治療: 服用桃仁承氣湯(成分包括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
發汗後症狀: 若服用後有腹瀉、煩躁不安、胸中悶塞感,則取梔子 14 枚、香豉 4 合,煮沸後濾渣服用,即可止嘔。
大便後症狀: 排便後仍有惡寒、腹脹感,則先服用桂枝湯緩解惡寒,再將大黃、黃連兩味藥煮沸後濾渣服用,即可消除腹脹。
心下痞悶且復發惡寒、出汗: 服用附子瀉心湯,成分包括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風寒雨中經症,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白話文:
風寒雨中病症
大青龍湯 的處方為:
- 麻黃
- 桂枝
- 炙甘草
- 杏仁
- 生薑
- 大棗
- 石膏
風寒雨中腑症,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五味、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渴去半夏加栝蔞;噎去麻黃加附子;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喘去麻黃,加杏仁;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人參、炙草、乾薑、附子)。
白話文:
風寒雨濕引起的肺臟疾病
小青龍湯 (成分:麻黃、芍藥、五味子、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
- 若口渴,去除半夏,加入栝蔞。
- 若喉嚨阻塞,去除麻黃,加入附子。
- 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
- 若喘氣,去除麻黃,加入杏仁。
- 若發汗後仍然腹瀉,症狀未改善,煩躁不安,使用茯苓四逆湯(成分:茯苓、人參、炙草、乾薑、附子)。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經也;胃,腑也。經脈起鼻額,循鼻外,系目系)。居戊土之鄉,原稟坤靜,攝離火之篆(陽明純熱),反攬乾剛脈浮而大,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脈浮而實,潮熱譫語,腹滿、大便硬者,胃家腑病也。經病治以白虎湯,腑病治以三承氣湯,其為正陽明則然。
白話文: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指經脈;胃,指腑臟。經脈從鼻額開始,沿著鼻外,與眼睛和嘴脣相連)。位於戊土的方位,本性屬坤土靜止,但受到離火之氣(陽明屬純熱),反而奪取乾金剛硬之性,脈搏浮大,煩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這些都是陽明經病變的徵兆;脈搏浮而有力,潮熱、胡言亂語,腹脹、大便乾結,這些都是胃腑病變的徵兆。治療經病可用白虎湯,治療腑病可用三承氣湯,這些方法針對正陽明經病變有效。
六經雖分陰陽,而宰之者陽明,為六經之所朝宗,即為六經之所歸宿。三陽有類聚之條,三陰有轉屬之症。太陽陽明,不更衣(不大便)而無所苦(脾約丸);少陽陽明。時煩躁而大便難(以法治之)。大實腹痛,陽明雜見太陽之篇(桂枝大黃湯);土燥水乾,陽明混入少陰之類(急下之),脈滑而厥(里有熱,白虎湯),厥陰中亦有陽明。隨經而見,妙蘊無方。
白話文:
雖然六條經脈分屬陰陽,但主宰六經的卻是陽明經。陽明經是其他六經所朝拜和歸納的。三條陽經有聚集的規律,三條陰經有轉屬的疾病。太陽經和陽明經有關,不排便但沒有任何不適(脾約丸)。少陽經和陽明經有關,時常煩躁且大便困難(採用法方治療)。腹部疼痛且有腹脹,陽明經的雜證會出現在太陽經的篇章中(桂枝大黃湯)。口乾舌燥,陽明經會混入少陰經的症狀中(緊急通便),脈搏流利但全身冰冷(體內有熱,白虎湯)。厥陰經中也有陽明經的症狀,跟隨各條經脈顯現,奧妙無窮,沒有侷限。
陽明經症,白虎湯(石膏、粳米、知母、炙草)。附錄錢仲陽葛根湯(葛根、升麻、白芷、炙草、大棗、生薑)。
白話文:
陽明經症候
白虎湯 (處方:石膏、粳米、知母、炙甘草)
附加:錢仲陽葛根湯 (處方:葛根、升麻、白芷、炙甘草、大棗、生薑)
陽明腑症,三承氣湯(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腹脹滿,調胃承氣湯:大黃、炙草、芒硝,不大便,發熱汗多,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太陽陽明,脈浮而澀,麻仁脾約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少陽陽明,以法治之,相胃家虛實加減。下,桂枝大黃湯,見後少陰,急下之,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腑證
三承氣湯(治療發汗、嘔吐後還有輕微煩躁、尿頻、大便硬的情況。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腹脹滿:調胃承氣湯:大黃、炙甘草、芒硝;不大便、發熱多汗: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太陽陽明證,脈搏浮而澀(麻仁脾約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少陽陽明證,根據證狀治,參照胃腑虛實加減。)
下法:桂枝大黃湯(詳見後方的少陰證);急下法:大承氣湯。
備錄陽明症方,(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身黃髮熱,梔子、黃柏、炙草。)
白話文:
記錄陽明熱證的藥方:
(1)全身黃色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
(2)全身黃色且發熱。梔子、黃柏、炙草。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經也;膽,腑也。經脈循脅絡耳)。兼木火之德(屬甲木,寄相火),司出入之門(入太陽,出太陰)。邪犯經,胸滿脅痛而耳聾,邪犯腑,口苦(膽熱上蒸)、嘔逆(膽熱上衝)而目眩(膽熱上熏)。脈之大者,變而為弦,症之熱者,轉而似瘧,居陰陽之界(半表半裡),通陰通陽;無汗下之方,禁汗禁下。邪正相持,進退互拒,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統劑,而其變則有辨焉者。
白話文:
三日之後,少陽經絡和膽腑開始受到病邪侵襲。(少陽指膽經,膽為腑。膽經循行於胸脅,並連接耳朵。)少陽經絡具有木火性質(屬甲木,寄相火),主導出入門戶(進入太陽經,流出太陰經)。
如果病邪侵犯少陽經絡,會導致胸部滿悶、脅部疼痛、耳聾;如果病邪侵犯膽腑,會導致口苦(膽熱上蒸)、嘔吐反胃(膽熱上衝)、頭暈目眩(膽熱上燻)。少陽經絡的脈象會變大,變成弦狀;症狀以發熱為主,會轉而類似瘧疾,處於陰陽交界處(既有外感又有裡證),能通達陰經和陽經。
治療這種情況,不能發汗或瀉下,否則會遏制病邪。病邪和正氣相互對峙,進退相拒。小柴胡湯是調和少陽症的代表方劑,但根據不同的變證,需要具體辨證施治。
嘔逆(膽熱)而腹痛(胃寒),黃連湯分理陰陽;嘔吐而硬(胃實)煩(鬱熱),大柴胡湯雙清表裡。宜應手而解,方工勿藉口於和為套。
白話文:
當嘔吐酸水(膽熱)同時伴有腹痛(胃寒),可以使用黃連湯來平衡陰陽;當嘔吐且大便不通(胃實) همراه با سردرد و گیجی (鬱熱)時,大柴胡湯可以同時清裡、清外。中醫師應適時開具適當的處方,而非僅依循慣例使用和劑的藉口。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法夏、炙草、生薑、大棗。胸中滿而不嘔,去法夏、人參,加栝蔞仁;渴去法夏,加人參、花粉;腹痛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黃連湯(黃連、炙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大柴胡湯(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
白話文:
小柴胡湯(成分:柴胡、黃芩、人參、法夏、炙甘草、生薑、大棗)
- 胸中脹滿但不嘔吐:去掉法夏和人參,加入栝蔞仁
- 口渴:去掉法夏,加入人參和花粉
- 腹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
- 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
黃連湯 (成分:黃連、炙甘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
大柴胡湯 (成分: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
備錄少陽症方(胸脅微緒,小便不利,柴胡、桂枝、乾薑、花粉、黃芩、牡蠣、炙草。服柴胡湯已,反渴以陽明治)。
白話文:
少陽證方
症狀:
- 胸脅隱隱作痛。
- 小便不利。
處方:
- 柴胡
- 桂枝
- 乾薑
- 花粉
- 黃芩
- 牡蠣
- 甘草
服用方法:
若服用後仍口渴,則表示陽氣過盛。
「四日太陰受之」(太陽,經也,脾,臟也。經脈布胃中,絡於嗌,邪入陰分,經臟齊病)。陰陽變態之妙,有不見其朕兆。陽邪入陰,黃柏皆沉,腹滿吐食自利。有腹滿時痛之寒症(理中丸),即有腹滿實痛之熱症(桂枝湯加大黃),有得食緩吐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得食即吐之熱症(乾薑黃連湯),有自利不渴當溫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自利腐穢當下之熱症(大承氣湯)。蓋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本寒本熱,每從賦稟以為轉移。
如必以直中為寒,傳經為熱,其何解仲景寒熱並論,列於四日。
白話文:
「四日太陰受之」(太陽是經絡,脾是臟器。經絡分佈在胃中,連接咽喉,邪氣進入陰分,經絡、臟器同時生病)。
陰陽變化的奧妙在於,有時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徵兆。陽邪進入陰分,黃柏丸都會下沉,出現腹脹、嘔吐飲食、腹瀉。有些腹脹伴有疼痛的寒症(由理中丸治療),也可能出現腹脹、疼痛明顯的熱症(桂枝湯加味大黃);有些進食後緩慢嘔吐的寒症(由理中丸治療),也可能出現進食後立即嘔吐的熱症(乾薑黃連湯);有些腹瀉不口渴,應當溫補的寒症(由理中丸治療),也可能出現腹瀉帶有腐臭,應當瀉下的熱症(大承氣湯)。
這是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健和虛弱之分,氣血有旺盛和衰弱之分,臟器有本來的寒性或熱性,通常會隨著不同的體質而有所變化。
理中丸(人參、白朮、炙草、乾薑、搗碎蜜和為丸,如龍眼大,以沸湯和一丸,研碎溫服),乾薑黃連湯(乾薑、黃連、人參)。
白話文:
理中丸:
將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搗碎,加入蜂蜜和勻製成丸劑,大小如龍眼。服用時,用滾燙的湯水沖服一丸,將其研碎後溫服。
乾薑黃連湯:
由乾薑、黃連、人參組成。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經也;腎,臟也。經脈系舌本)。生人之命蒂安危繫於少陰。病則脈細欲寐,自利發厥(手足冷曰厥),口乾舌燥,渴欲飲水自救。無奈水火同宮辨別最宜分曉。挾水為動,則為陰邪;挾火而動,則為陽邪。陰邪脈沉細而遲,陽邪脈沉細而數。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心多煩。
白話文:
從第五天開始,「少陰」系統受到侵害。(「少陰」指經脈,「腎」指臟器。少陰經脈連接著舌根。)人的生命安危繫於少陰。
得病後,脈搏細弱、昏昏欲睡、自發腹瀉、手腳冰冷(手腳冰冷稱為「厥」)、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來緩解。但要注意區分「水」和「火」的症狀,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水」過度活動,則為陰邪所致;如果「火」過度活動,則為陽邪所致。陰邪的脈象沉細緩慢,陽邪的脈象沉細急促。陰邪只會讓人昏昏欲睡,身體沒有發熱;陽邪雖然也會讓人昏昏欲睡,但心神會比較煩躁。
陰邪下利清穀,陽邪下利清水。陰邪面赤而裡寒,小便白,陽邪手足厥而裡熱,小便赤。陰邪口乾舌躁而帶和,陽邪口乾舌燥而至裂。陰邪渴欲飲熱水以自救,陽邪渴欲飲溫水以自救。臨症審視,只爭芒芴。
白話文:
中醫判斷病症時,陰性病邪會導致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陽性病邪會導致腹瀉,排出清澈的水便。陰性病邪會表現為面色發紅但體內發冷,小便發白;陽性病邪會表現為手腳冰冷但體內發熱,小便發紅。陰性病邪會感到口乾舌燥,但是舌苔較為濕潤;陽性病邪會感到口乾舌燥,舌頭甚至會乾裂。陰性病邪患者會希望喝熱水來緩解症狀;陽性病邪患者會希望喝溫水來緩解症狀。在診斷時,要注意這些細微的區別。
寒症方,(身體痛,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四逆湯通治:炙草、乾薑、附子。下利,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白話文:
寒症治療方劑
身體疼痛
- 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寒氣逆行,全身不適
- 四逆湯:炙甘草、乾薑、附子
腹瀉
- 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
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
-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熱症方,(心煩不臥,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咽痛,甘桔湯:甘草、桔梗。口爛咽乾,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痛,口乾,大承氣湯。)
白話文:
熱症處方:
(心煩睡不着覺) 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
(喉嚨痛) 甘桔湯:甘草、桔梗。
(口腔破爛,喉嚨乾澀) 大承氣湯。
(拉清水,顏色純青,心痛,口乾) 大承氣湯。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經也;肝,臟也。經脈繞陰器,抵小腹,貫心膈。)。傳經而至厥陰,在時為醜,在歲為冬,在卦為坤。脈細肢厥(厥,逆也。四肢以溫為順,以冷為逆),煩渴囊縮,症則猶是也,而治法懸絕。漏盡更殘,四望陰霾,而有純寒無熱之症;天寒地凍,滿腹陽春,而有純熱無寒之症;陰凝於陽必戰,其血元黃,而有陰陽錯雜之症。彼純寒而厥,當歸四逆湯,夫人而知之。
白話文:
「厥陰經在第六天開始受損(厥陰:經脈名稱;肝:臟腑。經脈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貫穿心臟和橫膈膜)。
經絡傳導到厥陰經,時間上對應醜時,季節上對應冬季,八卦上對應坤卦。脈搏細弱,四肢冰冷(厥:逆。四肢溫暖為順,冰冷為逆),煩躁口渴,腹部收縮,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
深夜已盡,四周陰暗,出現純寒無熱的症狀;天氣寒冷凍結,腹中卻陽氣旺盛,出現純熱無寒的症狀;陰氣凝聚在陽氣中必然會衝突,血液呈鮮紅色或黃褐色,出現陰陽錯雜的症狀。如果是純寒導致厥症,用當歸四逆湯治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熱愈深,厥愈深,純熱之厥甚於純寒,非急下不足以救水,醫將何以決之(脈數、咽乾、小便赤)?而況陰陽錯雜者之眩人耳目乎?當此陰盡陽回,晦朔交卸之時,仲景立烏梅丸以安蛔,其實統陰陽而治。醫而知治厥陰,醫道其庶幾乎!
白話文:
發熱愈深,陽氣極虛的症狀愈嚴重。純屬陽氣過熱的陽氣極虛症狀比純屬寒氣不足的陽氣極虛症狀更嚴重,如果不急於用瀉法救出寒濕,恐怕難以挽救。醫生採取什麼方法斷定(陰陽兩脈脈搏數且急、咽喉乾燥、小便發紅)哪一種情況呢?更何況那些陰陽錯雜的症狀,迷惑著醫生的判斷。當此陰氣耗盡,陽氣回升,陰陽交替之時,張仲景創立了烏梅丸來治療蛔蟲病,其實是通過調節陰陽來治療疾病。醫生如果能懂得治療陽氣極虛的道理,醫道便大有希望了!
純寒症,(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
純熱症,(急下,大承氣湯。)
白話文:
純寒證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症狀:
- 下痢清稀,裡寒外熱
- 出汗而手腳冰冷
辨證要點:
- 裡寒(胃腸寒)
- 外熱(皮膚發熱)
用方:
- 當歸四逆湯:溫補氣血、通陽散寒
加減:
- 下利清穀,可用下利清穀湯加強止瀉健脾
- 裡寒外熱,可用通脈四逆湯加強溫經散寒、止汗
陰陽錯雜症:烏梅丸: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共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如梧桐子大,先食飯,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備錄,(脈滑而厥,里有熱,白虎湯。)
白話文:
陰陽錯雜症
烏梅丸
配料:
- 烏梅 300 枚
- 細辛 6 兩
- 乾薑 10 兩
- 黃連 16 兩
- 當歸 4 兩
- 附子 6 兩
- 蜀椒 4 兩
- 桂枝 6 兩
- 人參 6 兩
- 黃柏 6 兩
做法:
-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
- 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除果核。
- 將 5 升米蒸熟,搗成泥狀。
- 將藥材與米泥混合,充分攪拌。
- 放入容器中,用蜂蜜杵搗 2000 次。
- 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 先進食,再服用 10 丸烏梅丸。
- 每日服用 3 次,每次服用量可逐漸增加至 20 丸。
注意事項:
- 禁忌生冷、滑膩、有異味的食品。
夫三陰三陽,班班可考,而有治表裡急,治里表急,陰同乎陽,為兩感(太陽少陰同病,陽明太陰同病,少陽厥陰同病)。余讀經文莫治,仲景無方,不禁憮然三嘆焉。竊意表重於里者,以里為主,稍解其表;里重於表者,純治其里,管窺之見,不敢告人。壯遊四方,而以此法活人居多。
白話文:
六經分屬陰陽,各有所屬,治療急症時,應辨證分清表裡緩急。若有裡熱表寒,表熱裡寒的兩感情況(太陽少陰同時發病,陽明太陰同時發病,少陽厥陰同時發病)。我研讀醫經,卻找不到相應的治療方法,仲景的方劑中也沒有記載,不禁嘆息三聲。我個人認為,如果表證較重,應以治療裡證為主,適當緩解表證;如果裡證較重,應專注於治療裡證。這是我的淺見,不敢妄自宣揚。我行醫四方,常以這種方法治療疾病,挽救了不少人性命。
偶撿李挺《傷寒論閱》,亦有是說。餘生也晚,安敢並駕古人?不謂理之所在,古今人所見有略同也。岐伯、仲景,有知其將許我友李梴為徒乎?若世所傳大羌活湯則吐棄之矣。至於合病、並病、壞病、勞復、食復、飲酒復、陰易、陽易、陰陽易,六經精透,舉而措之裕如。一百一十三方,採方總撮要領,三百九十七法,注法悉本原文。
白話文:
我偶然翻閱了李挺的《傷寒論閱》,其中也有相似的理論。我出生得太晚,怎敢與古人並駕齊驅呢?但發現道理所在,古今人們對此的看法略有相同。岐伯和張仲景,如果知道我將允許我的朋友李梃成為弟子,會怎麼想呢?對於世上傳頌的大羌活湯,我已經摒棄不用了。至於合病、並病、壞病、勞復、食復、飲酒復、陰易、陽易、陰陽易等症狀,六經理論精闢透徹,可以輕鬆應付。我收集了一百一十三個方子,總結要點,並提出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根植於原始文本的解釋。
練就長沙(仲景為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之明珠,化作涅槃(佛說法處。《金剛》經:「入涅槃而滅度之」)之舍利(牟尼珠名舍利子)。
白話文:
修練成像張仲景那樣的醫術高人,將其醫術發揚光大,形成救死扶傷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