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三 (4)
卷三 (4)
1. 瘟疫脈論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及天地之正氣,人感之而病者,為正病。久旱亢暘,淫霖苦潦(《洪範》「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注:極備。過多也,極無,過少也。唐孔氏曰:「雨多則澇,雨少則旱。是極備亦凶,極無亦凶」),雨暘寒燠之不得其正者,為四時之沴氣。
氣輪歲會(五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土運臨辰戍丑未,金運臨申酉,水運臨亥子,木運臨寅卯,水運臨己午。運氣與地支年辰相會,故曰歲會),運值天符六氣,子午之歲,少陰火司天,陽明金在泉;卯酉之歲,陽明金司天,少陽火在泉;丑未之歲,太陰土司天,太陽水在泉,辰戍之歲,太陽水司天,太陰土在泉;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厥陰木在泉;己亥之歲,厥陰木司天,少陽火在泉。大寒至小暑,司天主之;大暑至小寒,在泉主之。
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歲運與司天合,故曰天符)。水火木金之各據其偏者,為八方之癘氣。合癘與沴,釀而為毒,人感之而病者,為瘟疫。雜見於四時,在春,謂之春瘟;在夏,為之熱病;在秋,謂之晚發(痢亦名晚發);在冬,謂之寒疫。
《內經》著於岐伯,爰詳五疫之文(《內經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
邪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得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周禮掌於方相,聿嚴逐瘟之令(《周禮》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衣朱裳,執戈揚盾,師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曲禮》:季冬,大儺月令,九門磔攘尼山,於鄉人行儺。朝服而立阼階,皆古聖節,宜燮理之義,故民無夭札,得以嬉遊於光天化日之宇,誠盛事也。後世踵而行之,由是生養斯民之至意。
方書之逐瘟者,其立心亦如之。良相良醫,合為一手)。其為瘟也,稱名攸異,大頭瘟、軟腳瘟、蝦蟆瘟、疙瘩瘟:其為斑也,形容各殊,赤霞斑、紫金斑、綠雲斑、黑砂斑。互相傳染,大小相似。初起,邪氣客於募原(《難經六十七難》注:五臟之募,皆在腹;五臟之俞,皆在背。
原即俞之根本。募原,軀殼之裡經脈所繫之處),頭微痛,或不痛,微惡寒,或不寒,但一於熱,脈數無倫,沉沉默默,到夜尤甚。郁遏之極,邪從表出,謂之外潰,或大汗鼻血,隨汗與血而解。若邪侵胃腑,則內潰矣,瀉則完穀不化,結則堅硬如石,胃枯腸腐,舌黑唇青,無所不至。
是為天地之毒氣,常以肅殺而為心。激一己之心肺肝腸,魂飛魄走,捧心憔悴之形,愁雲遍野;環四境之鄉閭里黨,鬼哭神號,滿目淒涼之色,毒霧蔽空。惟不知其毒而妄治之,盈城盈野,死於非命;知其毒而善調之,沿門沿戶,立起沉疴。其在未潰之初,毒猶盤踞募原,驅伏魔,全憑草果;破堅壘,須藉檳榔(吳又可達原飲:檳榔、草果、厚朴、知母、芍藥、炙草、黃芩。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
萬曆己未大疫,用本方復效。大抵毒在募原,加參於表劑,元氣不因表而受傷;以表劑而加參,毒氣不藉參而助瘧。與達原飲用知母、芍藥同參。至於內潰,兩方俱無用矣,惟有一下再下之法)。
毒而外潰,漸殺其勢矣,即貝母、柴胡,可以和其事(經驗方:柴胡、生地、貝母、黃芩、銀花、生甘草、茅根引);毒而內潰,愈縱其悍矣,非芒硝、大黃,奚能奏其功(經驗方:芒硝、大黃、檳榔、厚朴、枳實、炙草、薑棗引,下以毒盡為度)?知斯三門,病無遁形;設方攻毒,妙在一心(三門:初中募原、外潰、內潰。精透三門之奧,不過借達原飲、經驗方為之榜樣。
道人自瓶缽以來,所過省垣、郡邑,遇是症,全活約計數千,並無一定之方藥。倘備錄其案,即此一症,可以盈箱)。夫瘟疫乃四時不正之氣,溫乃四時之正氣,性命攸關,最宜分別。景岳《瘟疫問》中,抄寫溫病及傷寒之經文,雜湊成章,毒害蒼生者,莫此書為甚。
陽犯醫門之刑(喻嘉言著《醫問法律》),擢髮難數;陰設海底之獄,阿鼻難逃(鐵鋑錎注:大海之底,有石名燋沃,縱橫八萬四千里,厚二萬里,下有八大地獄,八名阿鼻地獄)。若吳又可,其於瘟疫,根源雖未必解透(細閱吳又可《瘟疫論》從《內經·瘧論》「邪氣客於風府,橫連募原」悟出。其撰之方,即從前人截瘧方化裁,真千古慧人也。
至其所論傷寒少而瘟疫多,世醫執其說,凡偶感風寒,便曰瘟疫。一言之誤,貽禍千秋),而其治法(極為精微),劉、李、朱、張下,實為岐黃功臣。
白話文:
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天地自然的正常氣候,人因此而生病,屬於正常的疾病。但如果遇到長期乾旱、陽光過於強烈,或是陰雨連綿、水災氾濫(《洪範》說:「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好的。」孔子的注釋說:「雨水過多會導致水災,雨水過少會導致乾旱。太多或太少都不好。」),以及雨水、陽光、寒冷、炎熱等氣候失調的狀況,這些都是四季不正的邪氣。
每年的氣候變化(五運:甲己年屬土運,乙庚年屬金運,丙辛年屬水運,丁壬年屬木運,戊癸年屬火運。土運影響辰戌丑未年,金運影響申酉年,水運影響亥子年,木運影響寅卯年,火運影響巳午年。這些運氣會與當年的地支對應,所以稱為歲會),以及天干與地支結合所產生的六氣變化,例如子午年是少陰火氣當令,陽明金氣在下;卯酉年是陽明金氣當令,少陽火氣在下;丑未年是太陰土氣當令,太陽水氣在下;辰戌年是太陽水氣當令,太陰土氣在下;寅申年是少陽火氣當令,厥陰木氣在下;己亥年是厥陰木氣當令,少陽火氣在下。從大寒到小暑,是由當令之氣主導;從大暑到小寒,則是由在下的氣主導。
火運之年,上見少陽火氣;土運之年,上見太陰土氣;金運之年,上見陽明金氣;水運之年,上見太陽水氣;木運之年,上見厥陰木氣(當年的運氣與當令之氣相同,所以稱為天符)。當水、火、木、金等氣偏於一方時,就會形成八方的疫病之氣。這些疫病之氣與不正的氣候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毒性,人感染後就會得瘟疫。瘟疫會在四季出現,在春天發生的稱為春瘟,在夏天發生的稱為熱病,在秋天發生的稱為晚發(痢疾也稱為晚發),在冬天發生的稱為寒疫。
《內經》是岐伯所著,其中詳細記載了五種瘟疫的描述(《內經刺法論》中,黃帝問:「我聽說五種瘟疫傳播時,不論年紀大小,病症都相似。如果不加以救治,如何才能不被傳染呢?」岐伯回答說:「不被傳染的人,是因為體內正氣充足,邪氣無法侵犯。要避開毒氣,就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保持正氣在體內運行。邪氣如果侵入大腦,就要想像心中有太陽,進入疫室前,先想像肝臟發出青色的氣,向左到東方,化為樹林;肺臟發出白色的氣,向右到西方,化為武器;心臟發出紅色的氣,向上到南方,化為火焰;腎臟發出黑色的氣,向下到北方,化為水;脾臟發出黃色的氣,在中央,化為土地。五氣護身之後,再想像頭頂有北斗星在閃耀,這樣就可以進入疫室了。」),《周禮》中則有方相氏負責驅逐瘟疫的記載(《周禮》中,方相氏戴著熊皮面具,有四個黃金眼,穿著紅色衣服,拿著戈和盾,帶領眾人驅逐瘟疫。《曲禮》說:在季冬時節,舉行大儺祭典,在各個城門和鄉里舉行驅逐瘟疫的儀式。這些都是古聖先賢留下的重要節日,能調和陰陽,讓人民平安健康,因此人民可以快樂地在陽光下生活,這真是盛事。後世也延續了這些儀式,這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用心。醫生們驅逐瘟疫的用心,也是如此。好的官員和醫生,要同心協力,共同抗疫)。瘟疫的名稱很多種,像是大頭瘟、軟腳瘟、蝦蟆瘟、疙瘩瘟等。斑疹的形狀也各不相同,像是赤霞斑、紫金斑、綠雲斑、黑砂斑等。瘟疫會互相傳染,病症也大致相同。初期,邪氣侵入募原(《難經》說:五臟的募穴在腹部,五臟的俞穴在背部。募原是經脈的根本),會感到頭稍微疼痛,或是不痛,稍微怕冷,或是不怕冷,但一定會發熱,脈搏跳動很快,精神不佳,到了晚上會更嚴重。當病邪鬱積到極點時,會從體表散發出來,稱為外潰,可能會大量出汗或流鼻血,隨著汗和血的排出,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邪侵入胃腸,就會發生內潰,可能會腹瀉,排泄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是便秘,大便堅硬如石頭,胃腸功能衰竭,舌頭變黑,嘴唇變青,出現各種嚴重的症狀。
瘟疫是天地間的毒氣,常常帶有肅殺之氣。它會擾亂人的心、肺、肝、腸,使人魂飛魄散,捧著胸口,形容憔悴,愁雲滿面;使得四處鄉里,鬼哭神嚎,一片淒涼,毒霧遮天蔽日。如果不知道毒氣的特性而隨意治療,就會導致城鄉人民大量死亡;如果了解毒氣的特性而妥善治療,就能夠使重病患者迅速康復。在還沒有外潰之前,毒氣還盤踞在募原,需要用草果來驅逐邪氣;要攻破毒氣的防禦,則需要用檳榔。(吳又可的達原飲方子包括檳榔、草果、厚朴、知母、芍藥、甘草、黃芩。明朝嘉靖年間,江淮地區發生大瘟疫,使用敗毒散加倍人參,去掉前胡和獨活,服用後都有效。萬曆年間的大瘟疫,使用這個方子也有效。大體來說,毒氣在募原時,可以在表藥中加入人參,這樣既不會因為使用表藥而傷到元氣,也不會因為使用人參而助長病邪。達原飲和知母、芍藥也要一起使用。至於內潰的情況,這兩個方子就沒有用了,只能用瀉下的方法。)
如果毒氣從體表散發出來,漸漸削弱了毒勢,就可以用貝母、柴胡等藥物來調和(經驗方包括:柴胡、生地、貝母、黃芩、銀花、甘草、茅根)。如果毒氣內攻,病情會更加嚴重,必須用芒硝、大黃等峻下藥才能奏效(經驗方包括:芒硝、大黃、檳榔、厚朴、枳實、甘草、薑棗,服用後要瀉到毒氣排盡為止)。只要掌握這三個階段的治療方法(募原、外潰、內潰),疾病就無所遁形。設方攻毒,關鍵在於用心體會。(掌握這三個階段的治療,可以參考達原飲和經驗方,很多醫生在遊歷各地時,遇到這種疾病,都能夠救活許多病人,並沒有固定的藥方。如果將這些案例都記錄下來,就可以裝滿好幾箱。)瘟疫是不正的氣候造成的,而溫和之氣則是正常的氣候,關係到人的性命,必須要區分清楚。景岳在《瘟疫問》中,抄寫溫病和傷寒的內容,雜亂地拼湊成章,他的書毒害人民最為嚴重。
那些違反醫療規則的人(指喻嘉言著《醫問法律》),罪行數不勝數;那些設立陰間地獄的人,難逃阿鼻地獄的懲罰(大海深處有叫做燋沃的石頭,範圍極大,下面有八層地獄,最下面一層叫做阿鼻地獄)。至於吳又可,雖然他對瘟疫的根源未必完全了解透徹(仔細閱讀吳又可的《瘟疫論》,他是從《內經·瘧論》中「邪氣侵入風府,橫連募原」得到啟發。他所開的藥方,也是從前人治療瘧疾的方子變化而來,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但是他的治療方法(非常精細)超過了劉、李、朱、張等名醫,真是中醫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