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咳嗽脈論

癆症咳嗽,以癆為本,不在咳嗽論。其餘咳嗽,但得病源縷晰,無脈不可以治。欲達病源,先分內外。外感咳嗽,專責之於肺。風寒之來,先入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寒鬱於肺則咳嗽,肺竅得通,則咳嗽止焉,故古有外感咳嗽則輕之語。其脈浮而大,散之以蔥白,通之以紫蘇(參蘇飲:人參,紫蘇,葛根,前胡,法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蔥白)。至於內傷,經曰:「五臟皆令人咳,不獨肺然也。

」而要不離乎肺,其本經咳嗽也,金生在已,形寒金冷,傷其生氣,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其脈短而遲,補之以波蔻,溫之以砂仁(經驗方:人參、焦朮、雲苓、法夏、陳皮、波蔻、砂仁、炙草、薑棗引);其心臟咳嗽也,火甚剋金,喉中隱隱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其脈浮而洪,涼之以黃芩,瀉之以山梔(經驗方:生地、赤茯苓、山梔、生甘草、黃芩、桔梗、麥冬、燈芯引),其脾臟咳嗽也,土不生金,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動,其脈濡而弱,培之以黃耆,燥之以白朮(經驗方:人參、秦歸、黃耆、焦朮、法夏、陳皮、雲苓、炙草、大薑棗引);其肝臟咳嗽也,木燥火發,金被火傷,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其脈沉而弦,制之以鱉甲,和之以柴胡(熟地、鱉甲、秦歸、柴胡、酒芍、炙草);其腎臟咳嗽也,火動水虧,金少水涵,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其脈沉而細,滋之以熟地,堅之以黃柏(知柏地黃湯:熟地、淮藥、棗皮、知母、丹皮、澤瀉、茯苓、黃柏)。久咳不已,移於五腑,病則纏綿難愈,治法仍歸五臟。

彼無痰乾咳,火鬱於肺,一言盡之,升提肺氣(甘桔湯:桔梗、甘草),生其津液(八仙長壽丹:熟地、淮藥、棗皮、麥冬、澤瀉、茯苓、丹皮、五味子),斯得之矣。據經分症,即症分脈,憑脈用藥,夫固有歷歷不爽者。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經之所言者,主氣也,四之氣土,正在秋初當權。

喻嘉言以為濕字疑燥字之誤,只知歲氣之燥,而不知主氣之濕。經曰「脾苦濕」,未聞心、肺、肝、腎苦濕。河間《咳嗽》之篇,以為濕在脾可也,而必分其濕在心、在肺、在肝、在腎何也?丹溪論咳嗽,有風、有寒、有痰、有火、有癆、有虛、有郁、有肺脹,庶乎近之。

降至景岳,所論外感咳嗽,大半內傷之方居多,所談內傷咳嗽,止知陰虛一語,雖所重者腎元,四臟亦在內傷之列,何以曾不之及?內傷外感四字,尚未解透耶(自內而出者,喜、怒、憂、思、悲、恐、驚及房勞、飲食所傷為內傷;自外而入者,風、寒、暑、濕、燥、火及瘟疫、痢病所感為外感)。

夫無痰不作咳,無嗽不有痰,一言咳嗽而痰在其中,《內經》所以有飲無痰,飲留腸胃,不咳不嗽者。自漢儒添一痰字,方書遂將咳嗽與痰,別為兩門。究竟扯東拽西,兩無分別,書之所以日益支離也。

白話文:

咳嗽脈論

如果是肺癆引起的咳嗽,主要問題在肺癆本身,不應該只針對咳嗽來治療。至於其他的咳嗽,只要能清楚分析病因,並且結合脈象來判斷,沒有不能治癒的。要了解病因,首先要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外感咳嗽,主要問題在肺部。風寒侵入人體,通常會先從皮膚毛孔進入,而皮膚毛孔和肺相連,風寒鬱積在肺部就會引起咳嗽。當肺的氣機順暢,咳嗽自然就會停止。所以古人說,外感引起的咳嗽相對容易治療。外感咳嗽的脈象通常是浮而大,可以透過蔥白發散,或者用紫蘇來疏通(可以參考參蘇飲,成分包含:人參、紫蘇、葛根、前胡、法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蔥白)。

至於內傷引起的咳嗽,就像《黃帝內經》說的:「五臟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有肺會引起咳嗽。」但最終都與肺脫不了關係。肺本身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肺氣虛弱,導致肺部寒冷,影響肺的生機。這時咳嗽會伴隨喘息聲,嚴重時甚至會咳出血,脈象通常是短而遲,可以用豆蔻來補氣,用砂仁來溫陽(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人參、焦朮、雲苓、法夏、陳皮、波蔻、砂仁、炙草、薑棗引)。

如果是心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心火過旺,克制肺金,導致喉嚨有梗塞感,嚴重時會咽喉腫痛。脈象通常是浮而洪,可以用黃芩來清熱,用山梔來瀉火(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生地、赤茯苓、山梔、生甘草、黃芩、桔梗、麥冬、燈芯引)。

如果是脾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脾土無法滋養肺金,導致陰陰作痛,牽引到肩背,嚴重時甚至無法活動。脈象通常是濡而弱,可以用黃耆來補氣,用白朮來燥濕(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人參、秦歸、黃耆、焦朮、法夏、陳皮、雲苓、炙草、大薑棗引)。

如果是肝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肝木過於燥熱,導致火氣上炎,傷及肺金,導致兩脅疼痛,嚴重時甚至無法轉動身體。脈象通常是沉而弦,可以用鱉甲來制約,用柴胡來疏肝(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熟地、鱉甲、秦歸、柴胡、酒芍、炙草)。

如果是腎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腎火妄動,導致腎水虧虛,無法滋養肺金,導致腰背牽引疼痛,嚴重時會咳出痰涎。脈象通常是沉而細,可以用熟地來滋陰,用黃柏來堅陰(可以參考知柏地黃湯,成分包含:熟地、淮藥、棗皮、知母、丹皮、澤瀉、茯苓、黃柏)。

如果咳嗽久治不癒,可能會蔓延到五臟六腑,病情會更加複雜難治,但治療方法仍要回歸五臟的根本。

對於沒有痰的乾咳,通常是因為火氣鬱積在肺部。只要用提升肺氣的方法(可以參考甘桔湯,成分包含:桔梗、甘草),並滋潤肺的津液(可以參考八仙長壽丹,成分包含:熟地、淮藥、棗皮、麥冬、澤瀉、茯苓、丹皮、五味子),就能有效治療。根據不同的病症來區分,再根據病症來判斷脈象,最後根據脈象來用藥,自然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一定會咳嗽。」《內經》說的是氣候的影響,因為秋天是屬土的氣在主導。

喻嘉言認為《內經》所說的「濕」字,應該是「燥」字的錯誤,他只知道秋天是乾燥的季節,卻不知道秋天也是濕氣比較重的季節。《黃帝內經》說「脾怕濕」,但沒有說心、肺、肝、腎也怕濕。河間在《咳嗽》篇中認為,濕氣在脾是可以接受的,但沒有必要去區分濕在心、在肺、在肝、在腎。朱丹溪論述咳嗽時,將病因分為風、寒、痰、火、癆、虛、鬱、肺脹,這就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到了張景岳,他所論述的外感咳嗽,大多使用治療內傷的方子。他所論述的內傷咳嗽,只強調陰虛一個問題,雖然他很重視腎的精氣,但其他四臟也是內傷會影響的,他卻沒有提及。難道他還沒有徹底理解「內傷」和「外感」這四個字嗎?(從內部產生的疾病,如喜、怒、憂、思、悲、恐、驚及房事過度、飲食不當所造成的損傷,屬於內傷;從外部侵入的疾病,如風、寒、暑、濕、燥、火及瘟疫、痢疾等所引起的疾病,屬於外感。)

其實沒有痰就不會有咳嗽,而只要有咳嗽就一定會有痰。說到咳嗽,其實痰就在其中。《黃帝內經》才會說有飲,卻沒有說痰,因為飲水停留在腸胃中,所以不會引起咳嗽。是從漢朝的儒生開始,在咳嗽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痰」字,後來的醫書就將咳嗽和痰分開來討論。但這樣分開討論反而變得更混亂,讓人無法理解,這也是醫書越來越離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