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泄症脈論

《難經》訓泄有五:胃泄,飲食不化;脾泄,腹脹嘔吐,所謂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可該脾泄論;所謂小腸泄者,便血腹痛;大瘕泄者,數至圊而不便,宜以痢門論。則泄止可言脾胃二經。診其脈數,而邪之自外來者,屬胃,其氣化而為熱,輕則黃連厚腸,佐以利水和胃之品(經驗方:焦朮、雲苓、桂枝、黃連、澤泄、豬苓、車前、苡米)。

至於完穀不化,則泄之甚者也,須芒硝、大黃(經驗方:芒硝、大黃、銀花、炙草、薑棗引),滌其邪而泄自止;診其脈遲,而虛之由內生者,屬脾,其氣積而為寒,輕則焦術和中,佐以燥濕補脾之味(經驗方:黃耆、白朮、雲苓、蓮肉、法夏、訶子、陳皮、苡米、薑棗引)。

至於脹滿嘔逆,則泄之劇者也,必附片、乾薑(經驗方:黃耆、附片、乾薑、焦朮、肉桂、蓮肉、炙甘草、生薑大棗引,嘗與道人分別是症,知其隨手輒驗者,有由來矣),溫其寒而泄乃除。

夫泄,顯而小者也,以其泄天妙趣而言,則為水先(混沌之初,沖漠無朕,先天一團氤氳之氣,降而為水,猶未見其昭著,漸至昭著而生火;猶未有其形質,漸有形質而生木;猶未至於堅實,漸至堅實而生金,土則隨行而生。郭璞《葬經》:泄天妙趣水居先。」《河圖》之數,天一生水);以其承天時行而言,則土為重(坤承天之施,奉以行之,時未至。不敢先時以立始:時既至,不敢後時以墮功。

坤道之所以順也,然載萬物者坤,含萬物者坤,非有坤以承天,則天亦將虛於所施。故曰厚德至靜,無成有終,可知配天之功用者惟坤土獨也。正許氏《說文》,重字從土,是以土為重之義)。脾為己土,胃為戊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互相為用,所以十二官中,各司一職,獨脾胃統司倉廩之官。以其物之資始而論,惟恃動氣(戰乎乾,戰即鼓盪之意,謂資始也。

楊子云:「太初者,氣之始;太素者,質之始。稟乾之始,出而為動。」);以其物之資生而論,全仗穀氣(致役於坤,役即孳字之意,謂資生也。《淮南子》云:「毛蟲則橫生,倮蟲則縱生。」萃坤之生養而歸谷)。脾主消穀,胃主納穀,一表一里,一剛一柔,還相為質。

所以五行寶內,但養一臟,惟脾胃實養性命之寶。至哉坤元,厥惟脾胃。擬七斗以摩霄(上頂心,心有七竅)高懸西北;斷六鰲以立極(下臨六腑),美盡東南。富媼(《漢書》後上富媼)敷文,宅中葉裳元之吉;媒婆(方書脾為媒婆)踐約,婚媾迨冰至之辰。卜操柄之有歸(《說卦傳》:「坤為柄」),應差豎亥(《史記·天宮書》:「豎亥步經大章行緯」);占括囊之無咎,穩塞夷庚(《左傳》:「以塞夷庚。」謂要道也)。

白話文:

關於「泄瀉」這種病症的脈象論述,《難經》裡說泄瀉有五種:

第一種是「胃泄」,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第二種是「脾泄」,會出現腹脹、嘔吐的症狀,這類的「大腸泄」其實應該歸類在脾泄裡面;第三種是「小腸泄」,會出現便血和腹痛;第四種是「大瘕泄」,會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這種應該用痢疾的觀點來討論。所以說,泄瀉其實主要可以歸納為脾和胃這兩個臟腑的問題。

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跳動快速,而且病邪是從外部侵入的,這屬於胃的問題,因為邪氣會化成熱,比較輕微的情況可以用黃連來固腸,同時搭配利水和胃的藥材(經驗方:焦朮、雲苓、桂枝、黃連、澤泄、豬苓、車前、薏苡仁)。

至於嚴重到食物沒有消化就拉出來的狀況,這是屬於泄瀉非常嚴重的程度,必須用芒硝、大黃這些藥材(經驗方:芒硝、大黃、銀花、炙甘草、薑、棗引)來清除邪氣,才能止瀉。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遲緩,而且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引起的,這就屬於脾的問題,因為身體的氣積聚而形成寒,比較輕微的狀況可以用焦術來調和脾胃,同時搭配燥濕和補脾的藥材(經驗方:黃耆、白朮、雲苓、蓮子肉、法半夏、訶子、陳皮、薏苡仁、薑、棗引)。

如果出現腹脹、嘔吐,這是泄瀉非常嚴重的狀況,一定要用附子、乾薑這些溫熱的藥材(經驗方:黃耆、附子、乾薑、焦朮、肉桂、蓮子肉、炙甘草、生薑、大棗引),曾經與道人討論過這些症狀,發現他們用藥時往往能立即見效,這是有原因的。

泄瀉雖然看起來是小問題,但如果從天地萬物運行的角度來看,則水是最初的源頭(混沌之初,一片模糊沒有任何跡象,先天一團氤氳之氣下降而化為水,雖然還沒有明顯的形狀,但逐漸顯現而產生火;還沒有實質的形體,逐漸有了形體而產生木;還沒有堅實的狀態,逐漸變得堅實而產生金,而土則伴隨著其他四行而產生。正如郭璞《葬經》所說:天地間的奧妙,水居於首位。《河圖》的數字也顯示,天一生水。);如果從順應天時運行的角度來看,則土是非常重要的(坤承接天的施予,並奉行天道,時機未到,不敢提前開始;時機已到,不敢拖延而誤事。

坤道之所以能夠順利運行,是因為坤承載萬物、包容萬物,如果沒有坤來承接天的施予,天也就無法發揮作用。所以說,厚德載物,至靜至柔,無為而有成,能與天道相配的,只有坤土。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的,重字從土,就是表示土的重要性)。脾屬己土,胃屬戊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互相協調作用,所以十二官中,每個官都有自己的職責,只有脾和胃共同掌管糧倉的職責。從萬物的起始來看,一切都依靠動氣的推動(乾代表天,具有推動萬物的作用,動氣是指萬物開始產生時的狀態。

楊子說:「太初是氣的開始;太素是質的開始。萬物稟承乾天的初始之氣而開始運動」);從萬物的生長來看,則完全依賴穀氣的滋養(坤代表地,具有滋養萬物的作用,穀氣是指萬物生長所需的能量。《淮南子》說:「毛蟲橫著生長,倮蟲直立生長。」萬物吸收坤地的滋養而依靠穀物生存)。脾負責消化穀物,胃負責接受穀物,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一個剛強,一個柔和,互相依存。

所以,五臟之中,最需要保護和滋養的就是脾胃,它們是養護生命最重要的寶藏。偉大啊,坤土的本源,就是脾和胃。它像北斗七星高掛在西北方,也像傳說中撐起天的六隻巨鰲一樣穩固在東南方。富媼(《漢書》中提及的富媼) 撰寫文章,預示著中葉運勢吉祥;媒婆(古代醫書中將脾比作媒婆)履行婚約,一直等到冰雪消融。占卜可知道權力的歸屬(《說卦傳》說:「坤是柄。」),應驗了豎亥用腳步測量天地的行為(《史記·天宮書》記載:「豎亥用腳步行走,量度天地」);預示著沒有災難,能穩固地堵住要道(《左傳》記載:「為了堵塞要道。」)。

就像《易經》中比喻的吝嗇,意義在於內斂,之後將會獲得平安無憂。先在外迷惑,必然要回歸到內部的正道。因此,胃與脾結合,就像母馬一樣溫順;脾與胃分離,就像龍在野外爭鬥。如果調理得當,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會安穩;如果調理不當,各種疾病就會由此產生。總而言之,泄瀉,雖然看似小病,但卻是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