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疑病、詐病脈論

本無病也,而疑之成病,積想成因,懸擬成象,則無病者真以為有病矣。彼疑之,我亦疑之,何以名之為醫?本無病也,而詐之為病,困頓其狀,呻吟其聲,則無病者,真以為有病矣。彼詐焉,我受其詐焉,何以名之為醫?而欲使疑者知其為疑,多方以解其疑,而疑者不疑;詐者知其為詐,直言以指其詐,而詐者不詐。亦惟決於脈,視其緩而已矣。

白話文:

本來沒病,但是疑心生暗鬼,不斷胡思亂想,導致疑神疑鬼,原本沒病的人也會以為自己生病了。懷疑的人抱著疑慮,我也跟著抱著疑慮,這樣怎麼能稱得上是醫生?本來沒病,卻裝作得病,表現出病痛的樣子,呻吟痛苦,原本沒病的人也會以為自己生病了。裝病的人裝腔作勢,我也跟著受騙,這樣怎麼能稱得上是醫生?

要讓懷疑的人明白自己是在懷疑,我用盡辦法消除疑慮,但懷疑的人依然不相信;要讓裝病的人知道自己在裝病,我直接指出他的假裝,但裝病的人依然不放棄裝病。這時候只能憑藉脈象,觀察脈象的緩急來判斷了。

蓋有莫解之症,必有莫解之脈,疑則必疑為莫解之症,而何以診其脈無恙也,其為疑必矣;有莫起之疴,必有莫起之脈,詐則必詐為莫起之疴,而何以診其脈如常也。其為詐必矣。杯中蛇影,掛弓即解,疑者無所施其疑;灸難分痛,見艾即愈,詐者無所用其詐。精與脈理者,又何疑詐之我欺也哉?!

白話文:

當遇到難以診斷的疾病時,一定會有對應的難以把握的脈象。如果懷疑疾病難以診斷,那麼必定會懷疑脈象異常。但如果診斷出脈象正常,那麼這種懷疑就是不必要的了。

同樣地,當遇到難以治療的疾病時,一定會有對應的難以把握的脈象。如果假裝疾病難以治療,那麼必定會假裝出脈象異常。但如果診斷出脈象正常,那麼這種假裝就是不必要的了。

就好像杯子中的蛇影,掛上弓箭就能解除疑慮;灸法造成的疼痛,看到艾灸就能治癒。所以,對於精通脈理的醫師來說,還有什麼可以懷疑或假裝的呢?

2. 平人脈歇止無妨論

代脈關乎壽,結脈因乎寒,促脈因乎熱。平脈歇止,則不關乎壽與寒熱,亦自有說。蓋一呼一吸,脈來六寸,血營氣衛,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脈行五十度,是為一周。稍為痰氣所凝,則脈為之一止。非如代之止有常數,結促之止由遲數而得也。天地萬古不老,而有歲差之數;日月萬古長明,而有相食之時。歲差、相食,曾何損於天地日月也哉!

白話文:

  • **代脈:**與壽命有關,出現代脈,說明身體有問題。
  • **結脈:**因寒氣導致,脈搏遲緩。
  • **促脈:**因熱氣導致,脈搏加快。
  • **平脈:**脈搏平穩,與壽命和寒熱無關,另有原因。
  • 脈搏的運行情況:每一次呼吸,脈搏會行進六寸,血液和氣血運行一週,脈搏跳動一萬三千五百次。
  • 如果稍有痰氣等因素影響,脈搏就會停頓一次。
  • 代脈的停頓是恆定的,而結脈、促脈的停頓是由於脈搏遲緩或加快所導致的。
  • 天地、日月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但也會出現歲差和月食等現象。這些現象並不會損害天地日月。

3. 純陰脈症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陰陽調和,謂之無病。亦有生來脈旺,謂之純陽,名曰壽脈,此《脈經》所以言者。有純陽,則有純陰,此《脈經》所未言者。余弱冠時。常至一地,見二婦人,一婦二子,一婦三子,家皆饒裕。餘切其脈,按之至骨,絲微欲絕,問其體,一毫無病。

白話文: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陰陽交合而生的,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不過,有些人天生脈搏強盛,稱為純陽,又叫壽脈,所以《脈經》中才會記載這種情況。

有純陽之脈,自然也會有純陰之脈,但《脈經》中卻沒有提到。我年輕時,曾到某地去,見到兩個婦人,其中一個生了兩個兒子,另一個生了三個兒子,她們家境都很富裕。我替她們把脈,發現她們的脈搏細微到幾乎感覺不到,按下去卻又抵達骨頭,詢問她們的身體狀況,她們都說一點病痛都沒有。

過十年,再至其地,二婦之子,皆入膠庠,家亦豐厚。再診其脈,依然故吾也。過十年,三至其地,一婦之子已登賢書,家更倍於昔日,診其脈,依然如初也。距今又十有餘年矣,二婦白髮齊眉,青衿滿眼,其發達更有未可料者。《脈經》注純陽為壽脈,不知純陰亦為富貴、福壽之脈。

白話文:

十年後,我再次來到那裡,兩位婦人的兒子都已經考上了太學,家境也富裕了許多。我再次把脈,脈象依然和當年的一樣。又過了十年,我第三次來到那裡,其中一位婦人的兒子已經考取了功名,家境比以前更加富裕,我診斷他的脈象,依然和以前一樣。從那時至今又過去了十多年,兩位婦人都已經滿頭白髮,但子女個個前途光明,家族更加富貴,發展前景難以估量。《脈經》中註明,純陽之脈代表長壽,而我發現純陰之脈也代表富貴和長壽。

(一婦梅,邑癢生謝襲周德配。孝廉公謝運躍母,鐘太孺人也。)

4. 內外癰疽先變脈論

平人飲食仍舊,氣體如常而脈數者,多發癰疽。夫外感脈數,驟然而來,飲食為之一變。茲之脈數,何以飲食仍舊也?內傷脈數,由漸而進,氣體為之少減。茲之脈數,何以氣體如常也?其為癰疽也,明矣。發於外者,癰疽並稱,後猶可療,發於內者,但以癰論,務須先知。

白話文:

一般人飲食正常,氣色如常,但是脈搏跳動快速,通常會發展成癰疽。因為受到外感而脈搏快速的,來得突然,飲食習慣也會隨之改變。但這種脈搏快速,飲食卻正常的,為什麼呢?因為是內傷而導致脈搏快速,逐漸發展而來,氣色也會逐漸減弱。但這種脈搏快速,氣色卻正常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會形成癰疽,十分明瞭。從外而發的,稱為癰疽,後期仍可治療;從內而發的,只論為癰,必須預先知曉。

凡屬肺癰與胃脘諸癰,總是熱毒蘊結,四字該之。其先少發寒熱,漸隱隱作痛,斯時清其熱、解其毒、疏其氣(經驗方:桔梗天冬黃芩葶藶子五分,秦歸、生甘草),易易耳。倘辨脈未清,視為他病,萬一肺腑能語,則呼冤實屬可憐,直待吐膿嘔血,而後知焉,則已晚矣。士君子窮理於平日,辨脈於臨時,一遇內毒,立剖當前,誠有不必為之試黃豆而驗紅點者。

白話文:

無論是肺部腫瘤還是胃脘部的其他腫瘤,都是熱毒積聚造成的,這四個字可以概括。開始時會發點低燒,逐漸隱隱作痛。這時候清熱、解毒、疏通氣脈(驗方:桔梗、天冬、黃芩、葶藶子五分,秦歸、生甘草),非常容易。如果辨脈不清,誤診為其他疾病,一旦肺腑能說話,就會喊冤叫屈,實屬可憐。等到吐膿嘔血時才發現,就太晚了。讀書人平日裡要探究原理,臨時才辨別脈象,一旦遇到內毒,立馬剖析當前情況,根本不必用試黃豆驗紅點的方法。

昔扁鵲視病,窺見臟腑之微結。留心脈學者,安見古今不相及也矣!

(癰疽一症,迄我朝《醫宗金鑑》及《證治全生》等書出。前代所不能醫者,皆能醫之,獨湧泉症,不出前代論定。千總劉蘭生童稺知交膠漆友也,患是症,流毒十有餘年。未發之前,卜其必發者,驗其脈數也;已發之後,斷其不死者,驗其脈緩也。費盡千金,總難全愈。遊湘三年,不知亦有人能醫否,錄之以志,知己之感。)

白話文:

關於癰疽這種疾病,直到我們朝代出版了《醫宗金鑑》和《證治全生》等醫學著作後,才開始有記載。以前那些無法治療的疾病,現在都能治療了。唯獨湧泉症,依然沒有超越前人的論斷。千總劉蘭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不幸患了湧泉症,病毒蔓延十多年。在疾病發作前,我可以通過把脈得出準確的預測;在疾病發作後,我檢查他的脈象較為緩和,因此斷定他不會死亡。儘管他花費無數金錢,但始終無法完全康復。我在湖南遊歷了三年,也不確定是否有人可以治療這種疾病,因此將此事記錄下來,以表達自己的心意。

5. 摘平脈三不治症論

天下事之信以為然者,必其理之無不然者也。然僅言其常然,而弗揭其偶然,非惟無以堅其信,或反益以滋其疑。即如定緩為平脈,是宜無病不瘳,詎知噎膈反胃外,不可治者,又有三焉。肌肉大脫,九候雖調,不可治者,一也;病到喘促,脈忽還元,不可治者,二也;全受而體無虧,全歸而脈不變,不可治者,三也。有理外之事,便有理外之理。

白話文:

凡世間所有被認為真實可靠的事情,必定有其必然的道理。然而只提到它平常的情況,而不揭露它偶爾發生的例外,不只無法堅定人們的信心,反而可能更加引起他們的疑惑。例如認為緩和的脈象是正常的脈象,這樣看來沒有什麼病是治不好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噎膈反胃之外,還有三種人是無法治癒的。一是肌肉大面積脫落,即使九個部位的脈象都調整好了,也不能治癒;二是病到氣喘吁吁,脈象突然恢復原狀,也不能治癒;三是全身受寒,但身體沒有衰敗的跡象,脈象也沒有變化,也不能治癒。有超越常理的事情,自然也有超越常理的道理。

第恐於理中之理,未能洞悉無疑,斯與理外之理,愈覺昧沒而雜。既於理外之理,弗克明辯以晰,遂於理中之理,轉至惝恍無憑。而緩為平脈之說,不幾於捃摭陳言,究無主宰乎?爰摘三條,明著於編,使知以緩為宗,滴滴歸原允矣。一經舊德(《漢書》:韋賢以詩書授,七十餘為相,少子元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

白話文:

恐怕對《理中湯》中的原理,沒有完全理解透徹,這樣就更容易讓《理中湯》之外的道理變得模糊不清。既不能明確區分《理中湯》之外的道理,那麼也就更加糊塗動搖《理中湯》中的原理。所謂緩症用平脈湯的說法,難道不是在翻來覆去地說空話,最終沒有什麼主見嗎?因此提取三條記載,明確地寫在書中,讓大家知道以緩症為主的觀點,點滴歸納起來都十分正確。曾經的一位名醫(《漢書》記載:韋賢用詩經和書經教授學生,七十多歲時當上丞相,他的小兒子韋元成也因精通經書,歷任要職,最後升任丞相。

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沈詮期詩:「一經傳舊德。」是編緩為平脈,本《內經》舊德),絲絲入扣,森然五字長城(《唐書》:秦系與劉長卿善為詩賦,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為五字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丹鉛總錄》:司馬景王命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

白話文:

俗話說:「留給孩子滿倉的黃金,不如一部經典。」沈詮期的詩句:「一部經典傳遞著祖先的美德。」這部典籍,從容不迫地暢通脈絡,根源於《內經》的古老教誨,精細入微地契合,猶如森嚴的「五字長城」。(《唐書》記載:秦系與劉長卿擅長詩詞,權德輿說:「長卿自詡為五字長城,秦系用迂迴戰術攻破他,雖然年紀大了,但越來越強健。 ) 《丹鉛總錄》記載:司馬景王命虞松撰寫表章,但虞松再三呈上表章,都被景王認為不合意。

鍾會取草為定五字,松悅服,以呈景王,景王曰:「不當爾也。」松曰:「鍾會也。」景王曰:「如此可大用。」沈詮期詩:「五字擢英才。」用此事也。解者以五字為詩誤矣」)。

白話文:

鍾會(後三國蜀國將領)以「草」字取梅花、水、石、竹、蘭五字,鬆悅(蜀漢詩人)寫成定型,獻給景王。景王說:「你大概寫不出這樣的作品吧。」鬆悅答道:「是鍾會的作品。」景王說:「像這樣的作品,可以重用。」沈詮期寫詩說:「五個字擢拔英才。」就是用了這件事。有的人解釋「五個字」為「詩」,這是錯誤的。

6. 死生章

醫者,所以治人之生者也。未知死,焉足以治人之生。實知死之無可救藥,則凡稍有一毫之生,自宜多方調治。欲辨死生,仍歸緩字。緩為一身之元氣,即為一身之生氣。有十分之緩,即有十分之生;有分毫之緩,即有分毫之生。聽緩之聲,繪緩之象,取緩之魂,追緩之魄,刺緩之骨,縛緩之神,而幽明異路,如在目前。

白話文:

醫生是治療活人的人。如果不瞭解死亡,怎麼能夠治療活人?真正瞭解死亡是無法挽救的,那麼只要有一絲生機,就應該盡力治療。想要辨別生死,仍然要回歸到「緩」上。緩慢是人體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人體產生生命力的關鍵。有十分緩慢,就是有十分生命力;有一點緩慢,就有少許生命力。仔細聆聽緩慢的聲音,描繪出緩慢的形貌,取回緩慢的靈魂,追回緩慢的神魄,刺激緩慢的骨骼,綁住緩慢的神識,這樣生死之別,就像在眼前一樣清楚。

彈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無聚,問有分毫之緩乎?曰:無有也(彈石之脈,若堅硬之物擊於石上;解索之脈,猶解亂索,指下乍疏乍密);雀啄頓來而又住,屋漏將絕而復起,問有分毫之緩乎?曰,無有也(雀啄之脈,猶雀之啄食,連連湊指,且堅且銳,忽住忽來,屋漏之脈,良久一漏);蝦游冉冉而進退難尋,魚翔澄澄而遲疑掉尾,猶有分毫之緩乎?曰,無有也(脈已濡細矣,加以十一二至,滿指是脈,猶蝦之擁於水中。

白話文:

彈石脈: 脈象像石頭被堅硬物擊打,又急又硬。

解索脈: 脈象像解開亂麻,指下時而疏散時而密集。

問: 這些脈象有間斷嗎? 答: 沒有。

雀啄脈: 脈象像鳥兒啄食,連續密集,忽強忽弱。

屋漏脈: 脈象像屋頂漏水,時斷時續,間隔時間較長。

問: 這些脈象有間斷嗎? 答: 沒有。

蝦遊脈: 脈象細弱,時進時退,難以捉摸。

魚翔脈: 脈象平穩,但遲緩遲疑。

問: 這些脈象有間斷嗎? 答: 沒有。

冉冉而進退難尋;脈已沉矣,加以兩息一至,猶魚之在水中,頭身貼然不動,而尾良久一掉);沸釜之脈湧如羹,一占此脈旦夕死,而緩全無餘影矣。修到神仙也無藥,世間何處覓醫生。復有絕處逢生,困頓沉沉,聲音劣劣,不患脈少而患脈多,不息脈無而患脈有。寸關雖無,尺沉而勻,病到無聊,脈猶有根,仔細栽培,立可回春。

白話文:

脈象逐漸微弱,難以察覺;脈象已經很弱了,再加上每兩次呼吸之間脈搏才跳動一次,就像魚在水中,頭部和身體不動,而尾巴卻間隔很久才擺動一下;脈象像沸騰的水一樣洶湧,出現這種脈象,不出一天就會死去,並且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就算修煉成神仙也無法治癒,世上找不到能醫治這種病的醫生。

也有絕境中逢生的情況:困頓沉重,聲音微弱,不擔心脈象太少,而是擔心脈象太多,脈象不是消失,而是存在。寸脈、關脈雖然沒有,尺脈卻沉穩有力,即使病情很嚴重,但脈象還有根基,仔細調理,就能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