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七表八里九道三餘脈辨

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遺數脈,不辨而知其不可宗。然體裁既變乎古而明其謬,意義自當分析於今而折其衷。天地未闢,老陰、老陽用事;天地既闢,少陰、少陽用事。少陽之數七,七主天,天有七政,居地之表;少陰之數八,八主地,地有八極(《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寅;八寅之外,乃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極。」)。

居天之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天包乎地,男強於女;牡健於牝,雄矯子雌)。經曰:能知七損八益,則足以治病者,此也。天地之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故天有九天、九星、九道之名(九星即:貪狼、且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道:青道二、白道二、赤道二、黑道二、合黃道而為九也。

九天,《周子》:一為宗動天,二為恆天,以下七政各一重天。又《太元經》、一中天、二羨天、三從天、四更天、五粹天、六廓天、七減天、八沈天、九成天),地則有九州、九野、九河之號。黃帝因天之象以畫地之形,廣輪錯綜,無少畸零。《易》曰:「地道無成而代有終。

」其是之謂乎?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合氣盈朔虛以置閨,而後歲功成焉。人一小天地也,七表以法天,八里以法地,九道以法天地之九數,補三脈以象歸奇之閏。《脈訣》分類之義,想當然耳。今舉為對待,配以陰陽,一物不離乎陰陽,以陰陽該之,而七表、八里、九道、餘三,無不寓於其中,以俟千秋百歲,自有論定之者。

白話文:

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是脈象的四大綱領,《素問》、《脈經》都將它們視為正統的脈象。而《脈訣》雖然提出了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分類,卻遺漏了數脈,這種遺漏明顯是不正確的,所以不能以此為準則。雖然《脈訣》改變了古代的體例,反而暴露出其中的錯誤,但它所蘊含的意義,我們仍需用現代觀點來分析,並探求其真正的意涵。

在天地開闢之前,是老陰和老陽在主導;天地開闢之後,則由少陰和少陽來主導。少陽的數是七,七代表天,天有七個星體(七政),運行於地表;少陰的數是八,八代表地,地有八個極點。陽氣常常有餘,而陰氣則常常不足(因為天包容著地,男性強於女性,雄性動物健壯於雌性)。《黃帝內經》說:「如果能明白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夠治療疾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地的數字,始於一而終於九,所以天有九天、九星、九道的說法(九星指的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道指的是:青道二、白道二、赤道二、黑道二,加上黃道共九道)。九天,《周子》中認為:第一層是宗動天,第二層是恆天,以下七政各佔一層天。而《太元經》則將九天分為:中天、羨天、從天、更天、粹天、廓天、減天、沈天、成天。地則有九州、九野、九河的說法。黃帝效法天的形象來描繪地的形狀,廣泛而有條理,沒有絲毫的偏差。《易經》說:「地的法則沒有固定的成就,但世代都有終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閏月是用來調整曆法,使氣候和月亮的盈虧能夠對應,這樣一年的功勞才能圓滿。

人是一個小天地,七表是效法天,八里是效法地,九道是效法天地間的九個數,加上三脈來象徵回歸閏年的道理。《脈訣》的分類方法,純粹是想當然耳。現在我們將它提出來進行對比,並用陰陽來配對,因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用陰陽就可以概括一切,這樣七表、八里、九道、餘三脈,就全都包含在其中了。這套理論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留給後人來評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