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喘急脈論

《脈經》曰:「上氣喘急候何經,手足溫暖脈滑生。若得沉澀肢逆冷,必然歸死命須傾。」試申論之,人之所賴以生者,元氣、宗氣,而其所以生者,則真氣也。統一身而言,則為元氣。元氣充足,呼吸自循常度,如涉虛怯,陰陽之氣亂矣。經曰:「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息。

白話文:

《脈經》說:「上氣喘急的病候是什麼經脈引起的?手腳溫暖,脈搏滑利而生動。如果出現脈搏沉澀、肢體逆冷,必定歸於死亡,生命垂危。」

試着解釋一下:人賴以生存的是元氣和宗氣,它們的來源是真氣。以整個身體來說,就是元氣。元氣充足,呼吸就會按照正常的規律進行,像行走空虛脆弱的地方,陰陽之氣就不調和了。

經書上說:「陰氣在內爭鬥,陽氣在外騷擾,魄氣和汗液不能收藏,四逆之氣升起,升起就燻蒸肺部,使人喘息。

」體猶溫暖,脈多虛滑,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獨參湯。經驗方:黃耆一兩,秦歸三錢,薑棗引),喘息自止。據中焦而言,則為宗氣,宗氣轉運升降,自無窒礙,如沾痰滯,陽明之氣鬱矣。經曰:「邪客於陽陰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體雖溫暖,脈則弦滑,法夏和胃而燥痰(四七湯:人參、肉桂、法夏、炙草、薑棗引),喘急隨除。至於先天一點真元之氣,是為真氣,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統至實。

白話文:

如果身體還溫熱,脈象大多虛浮而滑動,使用人參可以把元氣從虛無中恢復出來(獨參湯。經驗方:黃耆一兩,秦歸三錢,用薑棗引),喘息自然停止。從中焦來看,這便是宗氣,宗氣運行升降,自然沒有障礙,如果遇到痰濕停滯,陽明之氣就會鬱結。經書上說:「邪氣侵入陽經和陰經的絡脈,會讓人氣息滿塞,胸中喘息。」如果身體溫熱,脈象卻弦緊而滑動,可以使用夏枯草和胃化痰(四七湯:人參、肉桂、法夏、炙草、用薑棗引),喘急隨之消除。至於先天的一點真元之氣,是為真氣,極度虛無卻蘊含極度真實,極度虛空卻統御極度充實。

鼓盪於太虛者,雷也;而其所以默運乎鼓盪者,非雷也,真氣也。吹噓乎萬物者,風也;而其所以驅使乎吹噓者,非風也,真氣也。外護於表,內行於里,周流一身者,氣也;而所為主宰以周流者,非氣也,真氣也。釋氏調氣以悟空,調此氣也;老氏煉氣以歸真,煉此氣也;儒者養氣以為聖為賢,養此氣也。釋氏謂之真如(錢起贈懷素詩:「醉里得真如。

白話文:

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中,發出隆隆雷聲的是雷,但使雷聲得以發出的,不是雷本身,而是真氣。吹拂萬物的風,但驅使風吹拂的,不是風自身,而是真氣。保護人體表面的,在身體內運行的,遍佈全身的,是氣,但支配氣運行的主宰,不是氣本身,而是真氣。佛家調養呼吸以達到空明,調養的是這種氣;道家煉習氣功以回復本真,煉的就是這種氣;儒家修養氣質以達到聖賢境界,修養的也是這種氣。佛家稱它為真如(唐朝詩人錢起寫給懷素的詩句:「醉後領悟真如。」

」劉禹錫詩:「心會真如不讀經」),老氏謂之綿綿(《道德經》:「綿綿若存」);儒者謂之浩然。其為氣也,天地得之,萬古不老;生人守之,壽算常存。人而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真氣散矣。

白話文:

劉禹錫在詩中寫道:「心與真如相應,不需讀經。」老子稱之為綿綿(《道德經》:「綿綿若存」);儒家稱之為浩然。這種氣,天地間有了它就不會衰老;人體內有了它,壽命就會延長。但是,如果一個人沉迷於酒色,放縱習性,喝醉了就胡作非為,那麼真正的元氣就會散失。

真氣散,一身之元氣、宗氣,以致營氣、衛氣、中氣、胃氣,一齊奔上,為喘為急,肢之所以逆冷,脈之所以沉澀也,而命有不傾焉者乎?彼水腫之喘,以水腫論;風寒之喘,以風寒論;哮症之喘,以哮症論。熱病之喘,以熱病論。經中言喘,層見迭出,各有其本,單言喘者,止有數條。

白話文:

真氣散失,全身的元氣、宗氣,以及營氣、衛氣、中氣、胃氣,全都向上奔流,導致喘息急促。肢體逆冷,脈搏沉澀的原因也在於此。難道命不該絕的人也有這種情況嗎?如果說是水腫引起的喘息,那麼就按水腫來治療;如果是風寒引起的喘息,那麼就按風寒來治療;如果是哮喘,那麼就按哮喘來治療;如果是熱病引起的喘息,那麼就按熱病來治療。經文中關於喘息的記載有很多,內容各不相同,都有其基本的致病原因,而單純只討論喘息的,只佔幾條而已。

撇開各症方言喘,尋到源頭始見醫。

2. 氣鼓脈弦數論

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訒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訒庵始。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氣分氣與炁,土分有無形。脾屬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運氣。

白話文:

在醫學界中,劉、李、朱、張等諸位名醫都十分推崇《瓣香敬祝》一書,唯獨汪機庵將氣鼓症歸類於濕症,這實在令人難以苟同。追究其根源,發現許多醫書都這麼分類,並非汪機庵首創。我考查這種症狀,認為它是由氣引起的,所以應該歸類於氣症。按照病症的性質分類,才能找出相應的治療方案。雖然這種病症難治,但方法正確的話,治癒起來並不困難。氣的運轉全靠脾臟,脾土的運化作用對於氣的運轉至關重要(氣分為氣和炁,土分為有形和無形。脾屬土,是有形的,有形的脾土運化氣)。

脾藏意,意亦屬土,無形者也。無形之土運炁。有形之土,以藥補之;無形之土,以心養之。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滯中州,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鬱而為熱,氣鼓成焉。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

白話文:

脾臟藏有我們的意念,而意念也屬土行,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無形的土行運化氣血。有形的土行可以通過藥物來補益;而無形的土行則需要用心來養護。二者兼得,土行才會強健。土行旺盛,氣血就能周流全身;土行衰弱,氣血就會停滯在身體中間,佈滿全身,充盈在皮膚的紋理之間,鬱結化熱,形成氣脹。醫經上說:「各種肚脹腹大的情況,都屬於熱證。」這就是這個道理。患有這種病症,四肢會一天天瘦弱下去,而腹部會一天天脹大,不管別人怎麼揉按,都不會感到疼痛或瘙癢。

稍進餱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氣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徵矣。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經驗方:人參、黃連、焦朮、麥冬、青皮肉桂、炙草)。

白話文:

稍微吃一點食物,就會飽脹難受。脾臟虛弱,肝臟就會更加猖狂;氣體堆積,熱邪就會更加猖獗。脈象弦緊而急促,原因已經很明顯了。治療這種疾病,應該在青筋明顯浮現、肚臍明顯突出、缺盆明顯積滿之前,大量使用黃連來祛除熱邪。清除金邪以抑制肝氣旺盛,滋養脾胃不受肝邪侵害。(經驗方:人參、黃連、焦朮、麥冬、青皮、肉桂、炙草)

藥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於腹也;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曰熱脹,由熱而脹也;曰氣脹,由氣而脹也。統名之曰氣鼓也。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原與此症毫不相涉。

白話文:

藥物固然具有補充元氣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戒除鹹味,避免妄念,安心靜慮,藉此培養無形之土。不去治療氣,氣也會自然通暢,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康復。這種病症的名稱不一,有的稱為單脹,因為只脹在腹部;有的稱為鼓脹,因為腹中空空如鼓;有的稱為蠱脹,就像蟲子蛀食食物後留下空洞一樣;有的稱為熱脹,是由於熱氣引起的脹氣;有的稱為氣脹,是由於氣體引起的脹氣。總稱它們為氣鼓症。至於水脹和寒脹,則屬於濕氣引起的疾病,與氣鼓症毫不相干。

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五錢,陳皮知母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二錢,人參、白朮甘草豬苓一錢,蒸餅為丸),亦尚未晰分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是位醫術精湛的人物,中滿分消丸(由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各五錢、陳皮、知母、澤瀉各三錢、茯苓、砂仁、乾薑各二錢、人參、白朮、甘草、豬苓各一錢組成,並以蒸餅製成丸劑)的用法,他老人家也沒說得很清楚。

3. 血症有不必診脈、有必須診脈論

失血之症有四:從齒失者,曰齒衄;從鼻失者,曰鼻衄;從咽失者,曰嘔血;從喉失者,曰咳血、曰咯血、曰吐血、曰唾血。失血則一,而輕重攸分。最輕者齒衄,足陽明胃脈循鼻入上齒,手陽明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二經熱盛,其循經之血從齒溢出。血路一通,即無熱,亦時常而來,於體無傷,不必以藥治者也。

白話文:

失血的症狀有四種:從牙齒失血的稱為齒衄;從鼻子失血的稱為鼻衄;從喉嚨失血的稱為嘔血;從嘴巴失血的稱為咳血、咯血、吐血或唾血。失血的情況雖然相同,但輕重程度不同。最輕微的是齒衄。足陽明胃經的脈絡沿著鼻子進入上排牙齒,手陽明經的脈絡沿著頸部通過臉頰進入下排牙齒。這兩條經脈火氣旺盛,經脈上的血就會從牙齒溢出。只要血路暢通,即使沒有火氣,也會經常失血,但對身體無害,不必用藥治療。

稍輕者鼻衄。凡經之上於頭者皆下通於鼻,少陽之脈上抵頭角,太陽之脈上額交顛,陽明之脈上至額顱。其血之循於經者,隨氣周流,走而不守,三經為熱所逼,血即從鼻而漏。以童便引熱下行,茅根清胃降火,其血立止。至於漏血過多而無休者,則不責之血熱,而責之氣虛。

白話文:

輕微的(鼻出血)只是流鼻血。凡是經過頭頂上的經絡,都向下與鼻子相通。少陽經脈向上延伸到頭角,太陽經脈向上延伸到額頭並交會於頭頂,陽明經脈向上延伸到額頭和顱骨。在經脈中循環的血液,隨著氣血運行,在經脈裡流動,不會停滯。三條經脈被熱邪逼迫,血液就會從鼻子裡漏出來。用童便引熱氣向下運行,茅根清胃降火,鼻血立馬就會止住。至於出血過多且無法止住的情況,並非因為血熱,而是因為氣虛。

有形血,一時所不能滋;幾希之氣,速當挽回,急用參耆補氣以督血(經驗方:黃耆一兩、秦歸三錢,薑棗引),補氣以攝血,補氣以生血。雖氣息奄奄,亦可回生。彼傷寒鼻衄,名曰紅汗,熱隨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發汗;瘟疫鼻衄,名曰外潰,毒從血減,不必止血,亦不必再議下。經絡分明,見其症,即可以用其藥也。

白話文:

具象的血,一時之間無法滋養;稀薄的氣,必須迅速挽救。緊急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以驅動血液(經驗方:黃耆一兩、秦歸三錢,用薑棗引藥)。補氣可以固攝血液,也可以生血。即使已經氣息奄奄,也能夠救活。

如果傷寒時流鼻血,稱為「紅汗」,熱隨着血而散去,不必止血,也不必再發汗。如果瘟疫時流鼻血,稱為「外潰」,毒素隨着血而減少,不必止血,也不必再討論攻下。經絡分佈清晰,看到其症狀,就可以使用相應的藥物。

稍重者嘔血,即在胃腑矣。貯積日久,鬱而上嘔,多則盈盆盈碗,聚則成塊成堆。或一月一嘔,或間月一嘔,或周年一嘔。未嘔之先,鬱悶難安;已嘔之後,神清氣爽,但得血路通利,有嘔至耄耋而無傷者。以恐血阻吸門(急備方:用紙捻刺鼻中,得嚏則通),登時至斃,方書積案,從未有發明其義者。

白話文:

稍為嚴重的會嘔出鮮血,這是因為血積聚在胃和腸胃中。積聚久了,就會鬱積而嘔吐,嘔吐量多時可以裝滿盆或碗,積聚起來則會結成塊狀或一堆。有人一個月才嘔吐一次,有人隔月才嘔吐一次,也有人一年才嘔吐一次。在嘔吐之前,會感到鬱悶難受;嘔吐之後,就會神清氣爽。只要血路暢通,有人即使到了高齡也因為嘔血而受傷。擔心嘔血時可能會阻塞呼吸道(急救方法:用紙捻刺入鼻中,打噴嚏就能通暢),進而導致死亡,醫書中記載的案例不少,但從來沒有人揭示其中的道理。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血易為之聚,人而飲食煎熬,停留瘀血,結成窠臼,久則相生相養,習以為常,如蟻之有穴,魚之有淵,生生不已。補之,愈足以滋其黨;涼之,徒足以塞其路。輾轉圖維,惟三七鬱金,以破負固之城;淮膝、大黃,以開下行之路(懸擬方:三七、鬱金、牛膝、大黃、歸尾、桃仁枳實、煉蜜為丸)。掃除而盪滌之,庶有瘳焉。

白話文:

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血液容易聚集於此。如果人們飲食不當,食物在胃中停滯不化,瘀血形成,久而久之,這些瘀血不斷相互滋養,積習成常,就像螞蟻有蟻穴,魚兒有深淵一樣,生生不息。如果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只會加重瘀血的滋生;用清涼的方法治療,只能堵塞瘀血的通道。仔細思考,只有三七和鬱金才能攻破瘀血的堅固陣地;淮膝和大黃才能打通向下的通路。(建議用三七、鬱金、牛膝、大黃、歸尾、桃仁、枳實、煉蜜製成丸藥)通過清掃除瘀和祛除積滯,病情才能得到好轉。

常見山居之民,採草藥以治血,遇是症得愈者居多,草藥之性,無非破血之品,有明徵矣。最重者吐血、咳血、咯血、唾血。致病之釁,原不一端;發病之源,總歸五臟。臟者,藏也,所以藏其血以養神、養魂、養魄、養意、養精與志也。心不主血,則神為之消散,脾不統血,則意為之惝恍,肝肺不歸血,則魂魄為之飄蕩,腎不貯血,則精志為之梏亡。一滴之血,性命隨之,全憑脈息以決吉凶。

白話文:

居住在山林的人常會採集草藥治療出血,而用過草藥後病情好轉的人很多。草藥的特性無非就是破血功能,這一點已相當明確。最嚴重的出血是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出血的原因不只一種,但發病的來源總歸於五臟。臟的含義是儲藏,所以是用來儲藏血液,以滋養精氣、精神、力氣、意念、精髓和志氣。如果心不控制血液,神氣就會消散;如果脾不統領血液,意念就會恍惚;如果肝肺不儲存血液,魂魄就會飄蕩;如果腎不貯藏血液,精氣和意志就會消亡。一滴血的變化,性命就會跟著改變,全憑脈象的變化來判斷吉凶禍福。

脈而虛弱,火猶未發,歸脾湯人參白朮茯苓、棗仁、龍眼肉、黃耆、秦歸、遠志木香、炙草、薑棗引)、養營湯(人參、白朮、黃耆、炙草、陳皮肉桂、秦歸、熟地、五味、茯苓、遠志、酒芍、薑棗引),俱能奏效;脈而洪數則內火熾矣,火愈熾而血愈亡,血愈亡而陰愈虛,故曰陽邪之甚,害必歸陰。

白話文:

如果脈象虛弱,體內火氣還沒發作,歸脾湯(成份:人參、白朮、茯苓、棗仁、龍眼肉、黃耆、秦歸、遠志、木香、甘草、以薑棗為引)或養營湯(成份:人參、白朮、黃耆、甘草、陳皮、肉桂、秦歸、熟地、五味子、茯苓、遠志、芍藥、以薑棗為引),都可以發揮療效;如果脈象洪數,表示體內虛火旺盛,火氣越旺盛,血量就越少,血量越少,陰氣就越虛,所以說陽氣太盛,必定會傷害到陰氣。

當此之時,寒涼適足以伐五臟之生氣,溫補又足以傷兩腎之真陰,惟以寒滋其陰而養其陽(同癆傷論),血或歸其位耳。又有一種,五臟為內寒所侵,血不安位而妄行者,脈虛而遲,非附子乾薑,不足以祛其寒而溫其經(經驗方:附片、乾薑、黃耆、白朮、秦歸、炙草、建元、南棗引),此百中僅見一二者。至於外寒犯乎五臟,擾血逆上者。

白話文:

這時候,使用寒涼藥物會適度損害五臟的生氣,使用溫補藥物又會傷及兩腎的真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寒涼滋陰的方法來養陽氣(與《傷寒論》的觀點相同),讓氣血歸位。還有一種情況,五臟受到內部寒氣侵襲,導致氣血不安,脈搏虛弱而緩慢。如果不使用附子、乾薑等藥物,不足以祛除寒氣,溫暖經絡(經驗方:附子、乾薑、黃耆、白朮、秦艽、炙甘草、建元、南棗引)。這種情況在百人中也很少見。至於外來的寒氣侵犯五臟,導致氣血逆流上行的。

脈浮而緊,惟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分,麻黃、黃耆、甘草白芍一錢,人參、麥冬三錢,五味五粒,當歸五分),可以攻其寒而安其血。此亦血症之常事,甚無足怪。所以五臟之血,必診脈而後能決也。綜而計之,譬之軍伍,齒衄、鼻衄,巡哨之士卒也;嘔血,護衛之士卒也;咳、吐、咯、唾之血,則守營之士卒也。巡哨之士卒可失,即護衛之士卒可失,而守營之士卒,斷不可失者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有力,適合使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分,麻黃、黃耆、甘草、白芍一錢,人參、麥冬三錢,五味五粒,當歸五分)來驅散寒氣,安撫血脈。這是血癥的常見表現,不必過於驚慌。所以要判斷五臟之血,必須診脈後才能確定。總體來說,吐鼻血、流鼻血就像巡邏的士兵;嘔血像是護衛的士兵;咳、嘔、咯、唾血則是守營的士兵。巡邏的士兵可以流失,護衛的士兵也可以流失,但守營的士兵絕對不能流失。

經四十載之推求,而血症瞭解,閱千百人之性命,而血路敢詳。

(司馬劉芹藻,忽患失血,氣喘,脈虛而遲,重用附子、乾薑,黃耆,立愈。由是留心醫學,講解《靈》、《素》、《難經》。)

白話文:

司馬劉芹藻,突然得了一種失血氣喘的病,脈搏虛弱而緩慢。他使用大量附子、乾薑、黃耆,立刻痊癒。從此,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專心研習《黃帝內經》、《難經》等醫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