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二 (4)
卷二 (4)
1. 咳嗽脈論
癆症咳嗽,以癆為本,不在咳嗽論。其餘咳嗽,但得病源縷晰,無脈不可以治。欲達病源,先分內外。外感咳嗽,專責之於肺。風寒之來,先入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寒鬱於肺則咳嗽,肺竅得通,則咳嗽止焉,故古有外感咳嗽則輕之語。其脈浮而大,散之以蔥白,通之以紫蘇(參蘇飲:人參,紫蘇,葛根,前胡,法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蔥白)。至於內傷,經曰:「五臟皆令人咳,不獨肺然也。
」而要不離乎肺,其本經咳嗽也,金生在已,形寒金冷,傷其生氣,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其脈短而遲,補之以波蔻,溫之以砂仁(經驗方:人參、焦朮、雲苓、法夏、陳皮、波蔻、砂仁、炙草、薑棗引);其心臟咳嗽也,火甚剋金,喉中隱隱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其脈浮而洪,涼之以黃芩,瀉之以山梔(經驗方:生地、赤茯苓、山梔、生甘草、黃芩、桔梗、麥冬、燈芯引),其脾臟咳嗽也,土不生金,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動,其脈濡而弱,培之以黃耆,燥之以白朮(經驗方:人參、秦歸、黃耆、焦朮、法夏、陳皮、雲苓、炙草、大薑棗引);其肝臟咳嗽也,木燥火發,金被火傷,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其脈沉而弦,制之以鱉甲,和之以柴胡(熟地、鱉甲、秦歸、柴胡、酒芍、炙草);其腎臟咳嗽也,火動水虧,金少水涵,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其脈沉而細,滋之以熟地,堅之以黃柏(知柏地黃湯:熟地、淮藥、棗皮、知母、丹皮、澤瀉、茯苓、黃柏)。久咳不已,移於五腑,病則纏綿難愈,治法仍歸五臟。
彼無痰乾咳,火鬱於肺,一言盡之,升提肺氣(甘桔湯:桔梗、甘草),生其津液(八仙長壽丹:熟地、淮藥、棗皮、麥冬、澤瀉、茯苓、丹皮、五味子),斯得之矣。據經分症,即症分脈,憑脈用藥,夫固有歷歷不爽者。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經之所言者,主氣也,四之氣土,正在秋初當權。
喻嘉言以為濕字疑燥字之誤,只知歲氣之燥,而不知主氣之濕。經曰「脾苦濕」,未聞心、肺、肝、腎苦濕。河間《咳嗽》之篇,以為濕在脾可也,而必分其濕在心、在肺、在肝、在腎何也?丹溪論咳嗽,有風、有寒、有痰、有火、有癆、有虛、有郁、有肺脹,庶乎近之。
降至景岳,所論外感咳嗽,大半內傷之方居多,所談內傷咳嗽,止知陰虛一語,雖所重者腎元,四臟亦在內傷之列,何以曾不之及?內傷外感四字,尚未解透耶(自內而出者,喜、怒、憂、思、悲、恐、驚及房勞、飲食所傷為內傷;自外而入者,風、寒、暑、濕、燥、火及瘟疫、痢病所感為外感)。
夫無痰不作咳,無嗽不有痰,一言咳嗽而痰在其中,《內經》所以有飲無痰,飲留腸胃,不咳不嗽者。自漢儒添一痰字,方書遂將咳嗽與痰,別為兩門。究竟扯東拽西,兩無分別,書之所以日益支離也。
白話文:
咳嗽脈論
如果是肺癆引起的咳嗽,主要問題在肺癆本身,不應該只針對咳嗽來治療。至於其他的咳嗽,只要能清楚分析病因,並且結合脈象來判斷,沒有不能治癒的。要了解病因,首先要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外感咳嗽,主要問題在肺部。風寒侵入人體,通常會先從皮膚毛孔進入,而皮膚毛孔和肺相連,風寒鬱積在肺部就會引起咳嗽。當肺的氣機順暢,咳嗽自然就會停止。所以古人說,外感引起的咳嗽相對容易治療。外感咳嗽的脈象通常是浮而大,可以透過蔥白發散,或者用紫蘇來疏通(可以參考參蘇飲,成分包含:人參、紫蘇、葛根、前胡、法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蔥白)。
至於內傷引起的咳嗽,就像《黃帝內經》說的:「五臟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有肺會引起咳嗽。」但最終都與肺脫不了關係。肺本身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肺氣虛弱,導致肺部寒冷,影響肺的生機。這時咳嗽會伴隨喘息聲,嚴重時甚至會咳出血,脈象通常是短而遲,可以用豆蔻來補氣,用砂仁來溫陽(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人參、焦朮、雲苓、法夏、陳皮、波蔻、砂仁、炙草、薑棗引)。
如果是心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心火過旺,克制肺金,導致喉嚨有梗塞感,嚴重時會咽喉腫痛。脈象通常是浮而洪,可以用黃芩來清熱,用山梔來瀉火(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生地、赤茯苓、山梔、生甘草、黃芩、桔梗、麥冬、燈芯引)。
如果是脾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脾土無法滋養肺金,導致陰陰作痛,牽引到肩背,嚴重時甚至無法活動。脈象通常是濡而弱,可以用黃耆來補氣,用白朮來燥濕(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人參、秦歸、黃耆、焦朮、法夏、陳皮、雲苓、炙草、大薑棗引)。
如果是肝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肝木過於燥熱,導致火氣上炎,傷及肺金,導致兩脅疼痛,嚴重時甚至無法轉動身體。脈象通常是沉而弦,可以用鱉甲來制約,用柴胡來疏肝(可以參考經驗方,成分包含:熟地、鱉甲、秦歸、柴胡、酒芍、炙草)。
如果是腎臟引起的咳嗽,通常是因為腎火妄動,導致腎水虧虛,無法滋養肺金,導致腰背牽引疼痛,嚴重時會咳出痰涎。脈象通常是沉而細,可以用熟地來滋陰,用黃柏來堅陰(可以參考知柏地黃湯,成分包含:熟地、淮藥、棗皮、知母、丹皮、澤瀉、茯苓、黃柏)。
如果咳嗽久治不癒,可能會蔓延到五臟六腑,病情會更加複雜難治,但治療方法仍要回歸五臟的根本。
對於沒有痰的乾咳,通常是因為火氣鬱積在肺部。只要用提升肺氣的方法(可以參考甘桔湯,成分包含:桔梗、甘草),並滋潤肺的津液(可以參考八仙長壽丹,成分包含:熟地、淮藥、棗皮、麥冬、澤瀉、茯苓、丹皮、五味子),就能有效治療。根據不同的病症來區分,再根據病症來判斷脈象,最後根據脈象來用藥,自然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一定會咳嗽。」《內經》說的是氣候的影響,因為秋天是屬土的氣在主導。
喻嘉言認為《內經》所說的「濕」字,應該是「燥」字的錯誤,他只知道秋天是乾燥的季節,卻不知道秋天也是濕氣比較重的季節。《黃帝內經》說「脾怕濕」,但沒有說心、肺、肝、腎也怕濕。河間在《咳嗽》篇中認為,濕氣在脾是可以接受的,但沒有必要去區分濕在心、在肺、在肝、在腎。朱丹溪論述咳嗽時,將病因分為風、寒、痰、火、癆、虛、鬱、肺脹,這就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到了張景岳,他所論述的外感咳嗽,大多使用治療內傷的方子。他所論述的內傷咳嗽,只強調陰虛一個問題,雖然他很重視腎的精氣,但其他四臟也是內傷會影響的,他卻沒有提及。難道他還沒有徹底理解「內傷」和「外感」這四個字嗎?(從內部產生的疾病,如喜、怒、憂、思、悲、恐、驚及房事過度、飲食不當所造成的損傷,屬於內傷;從外部侵入的疾病,如風、寒、暑、濕、燥、火及瘟疫、痢疾等所引起的疾病,屬於外感。)
其實沒有痰就不會有咳嗽,而只要有咳嗽就一定會有痰。說到咳嗽,其實痰就在其中。《黃帝內經》才會說有飲,卻沒有說痰,因為飲水停留在腸胃中,所以不會引起咳嗽。是從漢朝的儒生開始,在咳嗽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痰」字,後來的醫書就將咳嗽和痰分開來討論。但這樣分開討論反而變得更混亂,讓人無法理解,這也是醫書越來越離譜的原因。
2. 泄症脈論
《難經》訓泄有五:胃泄,飲食不化;脾泄,腹脹嘔吐,所謂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可該脾泄論;所謂小腸泄者,便血腹痛;大瘕泄者,數至圊而不便,宜以痢門論。則泄止可言脾胃二經。診其脈數,而邪之自外來者,屬胃,其氣化而為熱,輕則黃連厚腸,佐以利水和胃之品(經驗方:焦朮、雲苓、桂枝、黃連、澤泄、豬苓、車前、苡米)。
至於完穀不化,則泄之甚者也,須芒硝、大黃(經驗方:芒硝、大黃、銀花、炙草、薑棗引),滌其邪而泄自止;診其脈遲,而虛之由內生者,屬脾,其氣積而為寒,輕則焦術和中,佐以燥濕補脾之味(經驗方:黃耆、白朮、雲苓、蓮肉、法夏、訶子、陳皮、苡米、薑棗引)。
至於脹滿嘔逆,則泄之劇者也,必附片、乾薑(經驗方:黃耆、附片、乾薑、焦朮、肉桂、蓮肉、炙甘草、生薑大棗引,嘗與道人分別是症,知其隨手輒驗者,有由來矣),溫其寒而泄乃除。
夫泄,顯而小者也,以其泄天妙趣而言,則為水先(混沌之初,沖漠無朕,先天一團氤氳之氣,降而為水,猶未見其昭著,漸至昭著而生火;猶未有其形質,漸有形質而生木;猶未至於堅實,漸至堅實而生金,土則隨行而生。郭璞《葬經》:泄天妙趣水居先。」《河圖》之數,天一生水);以其承天時行而言,則土為重(坤承天之施,奉以行之,時未至。不敢先時以立始:時既至,不敢後時以墮功。
坤道之所以順也,然載萬物者坤,含萬物者坤,非有坤以承天,則天亦將虛於所施。故曰厚德至靜,無成有終,可知配天之功用者惟坤土獨也。正許氏《說文》,重字從土,是以土為重之義)。脾為己土,胃為戊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互相為用,所以十二官中,各司一職,獨脾胃統司倉廩之官。以其物之資始而論,惟恃動氣(戰乎乾,戰即鼓盪之意,謂資始也。
楊子云:「太初者,氣之始;太素者,質之始。稟乾之始,出而為動。」);以其物之資生而論,全仗穀氣(致役於坤,役即孳字之意,謂資生也。《淮南子》云:「毛蟲則橫生,倮蟲則縱生。」萃坤之生養而歸谷)。脾主消穀,胃主納穀,一表一里,一剛一柔,還相為質。
所以五行寶內,但養一臟,惟脾胃實養性命之寶。至哉坤元,厥惟脾胃。擬七斗以摩霄(上頂心,心有七竅)高懸西北;斷六鰲以立極(下臨六腑),美盡東南。富媼(《漢書》後上富媼)敷文,宅中葉裳元之吉;媒婆(方書脾為媒婆)踐約,婚媾迨冰至之辰。卜操柄之有歸(《說卦傳》:「坤為柄」),應差豎亥(《史記·天宮書》:「豎亥步經大章行緯」);占括囊之無咎,穩塞夷庚(《左傳》:「以塞夷庚。」謂要道也)。
象推吝嗇,義取含章,後得無患乎。先迷方外必根據直內。以故胃與脾合,馬之所以稱牝也;脾與胃分,龍之所以戰野也。調理得宜,百體從茲而安;調理失宜,百病從茲而起。夫泄,顯而小者也。
白話文:
關於「泄瀉」這種病症的脈象論述,《難經》裡說泄瀉有五種:
第一種是「胃泄」,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第二種是「脾泄」,會出現腹脹、嘔吐的症狀,這類的「大腸泄」其實應該歸類在脾泄裡面;第三種是「小腸泄」,會出現便血和腹痛;第四種是「大瘕泄」,會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這種應該用痢疾的觀點來討論。所以說,泄瀉其實主要可以歸納為脾和胃這兩個臟腑的問題。
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跳動快速,而且病邪是從外部侵入的,這屬於胃的問題,因為邪氣會化成熱,比較輕微的情況可以用黃連來固腸,同時搭配利水和胃的藥材(經驗方:焦朮、雲苓、桂枝、黃連、澤泄、豬苓、車前、薏苡仁)。
至於嚴重到食物沒有消化就拉出來的狀況,這是屬於泄瀉非常嚴重的程度,必須用芒硝、大黃這些藥材(經驗方:芒硝、大黃、銀花、炙甘草、薑、棗引)來清除邪氣,才能止瀉。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遲緩,而且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引起的,這就屬於脾的問題,因為身體的氣積聚而形成寒,比較輕微的狀況可以用焦術來調和脾胃,同時搭配燥濕和補脾的藥材(經驗方:黃耆、白朮、雲苓、蓮子肉、法半夏、訶子、陳皮、薏苡仁、薑、棗引)。
如果出現腹脹、嘔吐,這是泄瀉非常嚴重的狀況,一定要用附子、乾薑這些溫熱的藥材(經驗方:黃耆、附子、乾薑、焦朮、肉桂、蓮子肉、炙甘草、生薑、大棗引),曾經與道人討論過這些症狀,發現他們用藥時往往能立即見效,這是有原因的。
泄瀉雖然看起來是小問題,但如果從天地萬物運行的角度來看,則水是最初的源頭(混沌之初,一片模糊沒有任何跡象,先天一團氤氳之氣下降而化為水,雖然還沒有明顯的形狀,但逐漸顯現而產生火;還沒有實質的形體,逐漸有了形體而產生木;還沒有堅實的狀態,逐漸變得堅實而產生金,而土則伴隨著其他四行而產生。正如郭璞《葬經》所說:天地間的奧妙,水居於首位。《河圖》的數字也顯示,天一生水。);如果從順應天時運行的角度來看,則土是非常重要的(坤承接天的施予,並奉行天道,時機未到,不敢提前開始;時機已到,不敢拖延而誤事。
坤道之所以能夠順利運行,是因為坤承載萬物、包容萬物,如果沒有坤來承接天的施予,天也就無法發揮作用。所以說,厚德載物,至靜至柔,無為而有成,能與天道相配的,只有坤土。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的,重字從土,就是表示土的重要性)。脾屬己土,胃屬戊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互相協調作用,所以十二官中,每個官都有自己的職責,只有脾和胃共同掌管糧倉的職責。從萬物的起始來看,一切都依靠動氣的推動(乾代表天,具有推動萬物的作用,動氣是指萬物開始產生時的狀態。
楊子說:「太初是氣的開始;太素是質的開始。萬物稟承乾天的初始之氣而開始運動」);從萬物的生長來看,則完全依賴穀氣的滋養(坤代表地,具有滋養萬物的作用,穀氣是指萬物生長所需的能量。《淮南子》說:「毛蟲橫著生長,倮蟲直立生長。」萬物吸收坤地的滋養而依靠穀物生存)。脾負責消化穀物,胃負責接受穀物,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一個剛強,一個柔和,互相依存。
所以,五臟之中,最需要保護和滋養的就是脾胃,它們是養護生命最重要的寶藏。偉大啊,坤土的本源,就是脾和胃。它像北斗七星高掛在西北方,也像傳說中撐起天的六隻巨鰲一樣穩固在東南方。富媼(《漢書》中提及的富媼) 撰寫文章,預示著中葉運勢吉祥;媒婆(古代醫書中將脾比作媒婆)履行婚約,一直等到冰雪消融。占卜可知道權力的歸屬(《說卦傳》說:「坤是柄。」),應驗了豎亥用腳步測量天地的行為(《史記·天宮書》記載:「豎亥用腳步行走,量度天地」);預示著沒有災難,能穩固地堵住要道(《左傳》記載:「為了堵塞要道。」)。
就像《易經》中比喻的吝嗇,意義在於內斂,之後將會獲得平安無憂。先在外迷惑,必然要回歸到內部的正道。因此,胃與脾結合,就像母馬一樣溫順;脾與胃分離,就像龍在野外爭鬥。如果調理得當,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會安穩;如果調理不當,各種疾病就會由此產生。總而言之,泄瀉,雖然看似小病,但卻是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