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丹田解

臍下有丹田,有活見之處,而不可以分寸計。人之動氣,根於兩腎,生於丹田。氣足內藏,鼻息微細;氣虛上奔,鼻息喘促。無氣有氣,有氣無氣,以此為辨。而名為丹田者,則非醫家所能通曉。余與梯云道人(姓謝,字際洛,新化人。甫八歲,病狂,所言皆蓬萊海島之事,十四歲方瘳。

十五歲發蒙,越明年,游泮。一動一靜,無不以聖賢自規)。了悟山人(姓劉,諱宗因,字群占,號濟南,邵陽人。天生一種慈詳愷惻之性,日以普渡眾生為念。鬢髮雪白,滿面紅光。夢覺道人遊湘,寄書未至,預對家人白之。有「可知息息相通處,未見瑤函先見形」之句),同考道於梅城雷公洞(在城南九十里,洞窈而深,巨石摩霄,塞口一水衝破。夢覺道人循口壁鑿開,為新邵通衢,約一里許。

正居洞中間,傍溪獻一大岩,生成考道之所。基砥而塏爽,頂鍋而風藏。門面奇花異草,四時馣𩡣。壁腳方床圓幾,百竅玲瓏。不寒不暑,常在二八月天氣;有爐有灶,包含億萬劫金光)。忽一朝,謝子微笑曰:「吾今知臍下為丹田,乃藏丹之所也。昨宵漏永,寶鼎濃濃。光透簾幃,奪得金精一點。

恍兮惚兮,活見於臍下矣。」余曰:「水中之鉛,經火一煉,化而為丹。些子機關,只可自知,余亦將有得,不堪持贈君爾。」時劉子猶未悟也。謝子靈根夙植,仙骨珊珊,雅有逸鶴閒鷗之致,聞道獨早,三人參究原理,得益於謝者居多,厥後劉亦勇於上進。一痕曉月東方露(坎戊,月精。

曉月露者,藥苗生也),窮取生身未有時(天地未有時,先有貞元會合之真氣,而後有天地;生身未有時,先有貞元會合之真氣,而後有生身。曉月露,追取先有之真氣,歸於生身)。其所得更有過於余與謝者。桃花夙有約,同泛武陵槎(陶淵明《桃花源記》: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而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行到源頭,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舍船從口入,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自云先世避秦人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白話文:

肚臍下方有個丹田,它是一個活生生存在的地方,但無法用尺寸來衡量。人的氣的發動,根源於兩腎,產生於丹田。氣充足時會內藏,呼吸會變得微細;氣虛弱時會向上衝,呼吸會變得急促。有沒有氣,氣是充足還是虛弱,就以此來辨別。而所謂的「丹田」,並非一般醫生所能理解。

我曾與梯雲道人(姓謝,字際洛,是新化人。他八歲時曾發狂,所說的都是蓬萊仙島的事情,十四歲才康復。十五歲開始學習,隔年就進入學校。他的一舉一動都以聖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了悟山人(姓劉,名宗因,字群占,號濟南,是邵陽人。他天生就有一種慈祥和善的性格,每天都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他頭髮雪白,臉色紅潤。夢覺道人曾遊歷湖南,寫信給他但信還沒到,他就預先告知家人。他有句名言:「可以知道氣息相通的地方,還沒看到信函就已經知道內容了」)一同在梅城雷公洞(在城南九十里,洞穴幽深,巨大的石頭直衝雲霄,洞口被水沖破。夢覺道人沿著洞壁開鑿,成為新邵的交通要道,大約一里長)探討修道。

我們正處於洞的中間,旁邊有一條小溪,溪邊有一塊大石頭,是我們修道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開闊,頂部像鍋蓋一樣可以擋風。門前有奇花異草,四季都有芬芳的香氣。牆邊有方桌圓凳,設計精巧。這裡不冷不熱,常年都像二三月的天氣一樣;有爐子有灶台,蘊含著億萬年的金色光芒。

突然有一天,謝先生微笑著說:「我現在知道肚臍下方就是丹田,是收藏精氣的地方。昨天晚上,我睡得很晚,感覺到寶鼎(指丹田)中的精氣很濃郁。光芒穿透了簾幕,奪取了一點精純的能量。恍恍惚惚之間,我清晰地感覺到它在肚臍下方了。」我說:「水中的鉛經過火煉,可以轉化為丹藥。這種微妙的機關,只能自己體會,我也將有所得,無法將它贈與你啊。」當時劉先生還沒有領悟。謝先生的靈根是天生就有的,他的仙骨清秀挺拔,有著像野鶴閒鷗一樣的氣質,領悟道法的時間也早,我們三個人一起研究修道,謝先生的領悟對我們的幫助最大,後來劉先生也勇於追求上進。

當東方出現一彎曉月(坎卦的戊,代表月亮的精華。曉月出現,表示藥苗開始生長),我們要窮盡追溯到我們還沒有身體的時候(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先有真元會合的真氣,然後才有天地;我們還沒有身體的時候,先有真元會合的真氣,然後才有我們的身體。曉月出現,是追尋先有的真氣,讓它回歸我們身體)。他(劉先生)的領悟甚至超過了我和謝先生。如同桃花早有約定,我們一同泛舟武陵(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武陵有個漁夫,以捕魚為生。他沿著溪流划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看到兩岸都是桃花,數百步之間沒有其他樹木,走到盡頭,山上有個小洞,好像有光。他捨棄了船從洞口進入,裡面的人來來往往耕作,男女穿著打扮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小孩都怡然自樂。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所以和外界隔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