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二 (6)
卷二 (6)
1. 心氣痛脈論
古傳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責其實,纖毫難溷(混)。一曰蟲,凡痛脈多伏,今反洪數者,蟲也。厥名曰蛔,長寸許,首尾通紅,踞於心窩子,吮血吸精,傷心之患,莫慘於是。以雄黃、檳榔、白礬為丸,殺之而痛自除。二曰疰,疰者,自上注下也,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隱隱作病,甚有疰至滅門戶而莫名其病者。
脈則乍短乍長,乍澀乍細,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惟蘇合丸(麝香、沉香、丁香、檀香、香附、蓽茇、白朮、訶子、硃砂、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薰陸香、龍腦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為末,用無灰酒熬膏,上為末,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每兩十九,蠟包裹,溫水化服)、阿魏膏(楂肉、膽星、法夏、麥芽、神麯、黃連、連翹、阿魏、蔞仁、貝母、風化硝、枯鹼、蘿蔔子、胡黃連,上為末,薑湯浸,蒸餅為丸。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體強而熱,阿魏丸;體弱而寒,蘇合丸),庶可以治。
三曰風,風得火而益熾,火得風而愈威。風而入於心,則痛之猝者也。其脈浮緊而數,以白菊、白礬為君,侯氏黑風散(白菊五錢,白礬錢半,防風、白朮、桔梗八分,人參、茯苓、秦歸、川芎、乾薑、細辛、牡蠣三分,共為末,溫酒調),可採也。四曰悸,有觸而驚曰驚,無觸而驚曰悸,悸而至於痛,則悸之甚者也。
其脈虛而滑,加乳香、沒藥為使,李氏養心湯(黃耆、茯苓、秦歸、川芎、法夏、甘草、柏子仁、棗仁、遠志、五味、人參、肉桂、乳香、沒藥、薑棗引),盍用之。五曰食,食入於胃,停滯未化,攻衝作痛,其脈短而澀,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炙草),洵為對症之方。
六曰飲,飲入於胃,攻注無常,激射作痛,其脈濡而遲,五苓散(豬苓、茯苓、焦朮、澤瀉、肉桂)實為導水之劑。七曰冷,寒氣犯於絳宮,脈則或遲或結,吳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書,何難共證(經驗方:木香、砂仁、肉桂,等分為末,每服五分)。八曰熱,火氣鬱於胸膈,脈則或數或促,生地、梔子、黃連、苦楝,除痛藥,確有明文(經驗方:黑梔仁一兩,乾薑一錢五分,炙草一錢五分)。九曰去來痛,經脈周流,有礙則痛,過其所礙而旋止,巡至所礙而復發。
氣充血足,何礙之有,不必診脈,補之可也(經驗方:黃耆、焦朮、肉桂、秦歸、法夏、陳皮、茯苓、炙草、薑棗引。)顧同是心氣痛也,以蟲之傷人最酷者,居首;以疰之傷人最隱者,居二;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以悸之介在可以傷,可以無傷者,居四;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以寒、熱之恆有者,居七八;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費躊躇矣。
然名則列之有九,而義實本之於經。曰蟲痛者,經言蛔蛕心腹痛也;曰疰痛者,如飛屍、遁屍之類也;曰風痛者,經言肝心痛也;曰悸痛者,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也;曰食痛、飲痛者,足太陰之脈,其支上膈注心中也;曰冷痛者,寒氣客於背俞,注於心也;曰熱痛者,寒氣客於經脈,與熱相薄也;曰去來痛者,經言氣不宣通也。
要皆非真心痛也,若真心痛,手足冷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朝亡,彼醫家所傳之方,大半言止冷痛;本草所注之性,間有止熱痛之語。夫冷熱之痛,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諸書尚且聚訟,何況痛之至隱而至僻者乎。領會《靈》、《素》微詞,才是醫家學問;變化本草訓語,方知用藥權衡。
白話文:
古時候認為的心痛有九種,根據這些名稱去探究其真實情況,一點點的差別都不能混淆。
第一種是蟲痛,這種痛的脈象多半是沉伏的,如果反而呈現洪大且快速的脈象,那就是蟲痛了。這種蟲叫做蛔蟲,大約一寸長,頭尾都是紅色,盤踞在心窩子,吸食人體精血,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可以用雄黃、檳榔、白礬製成藥丸來殺蟲,這樣疼痛自然就會消除。
第二種是疰痛,疰是指由上往下侵襲的意思,會讓人感到沉默寡言,心中隱隱作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家破人亡,卻又查不出病因。這種痛的脈象時而短時而長,時而澀時而細,不是一般的藥物能夠治療的。只有使用蘇合丸(由麝香、沉香、丁香、檀香、香附、蓽菝、白朮、訶子、硃砂、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薰陸香、龍腦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外磨成粉,用不含灰的酒熬成膏,再將上述藥粉加入膏中,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每丸重十九兩的蠟丸,用溫水化開服用)、或是阿魏膏(由楂肉、膽星、法夏、麥芽、神麯、黃連、連翹、阿魏、蔞仁、貝母、風化硝、枯鹼、蘿蔔子、胡黃連,磨成粉後,用薑湯浸泡,再用蒸餅做成藥丸。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寒熱情況,體質強且熱的人用阿魏丸,體質弱且寒的人用蘇合丸),或許可以治好。
第三種是風痛,風遇到火會更加旺盛,火得到風會更加猛烈。風如果侵入心臟,就會造成突然發生的疼痛。這種痛的脈象是浮、緊、數,可以用白菊花、白礬為主藥,搭配侯氏黑風散(白菊花五錢,白礬一錢五分,防風、白朮、桔梗各八分,人參、茯苓、秦歸、川芎、乾薑、細辛、牡蠣各三分,磨成粉,用溫酒調服)來治療。
第四種是悸痛,因為受到驚嚇而產生的是驚,沒有受到驚嚇而產生的是悸,悸發展到疼痛,就是非常嚴重的悸動了。這種痛的脈象是虛而滑,可以加入乳香、沒藥作為輔助藥,使用李氏養心湯(黃耆、茯苓、秦歸、川芎、法夏、甘草、柏子仁、棗仁、遠志、五味子、人參、肉桂、乳香、沒藥,用薑和紅棗引導藥性)來治療。
第五種是食痛,食物進入胃部後,停滯沒有消化,向上衝擊而造成疼痛,這種痛的脈象是短而澀,使用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就可以對症下藥。
第六種是飲痛,飲水進入胃部後,到處亂竄,刺激而造成疼痛,這種痛的脈象是濡而遲,使用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澤瀉、肉桂)可以導引水分排出。
第七種是冷痛,寒氣侵犯心臟,脈象會呈現遲緩或結代,可以使用吳茱萸、川椒、砂仁、木香等藥物來止痛(經驗方:木香、砂仁、肉桂等分磨粉,每次服用五分)。
第八種是熱痛,火氣鬱積在胸膈,脈象會呈現快速或促脈,可以使用生地、梔子、黃連、苦楝等藥物來清除熱痛(經驗方:黑梔子仁一兩,乾薑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第九種是去來痛,經脈氣血運行,遇到阻礙就會疼痛,當通過阻礙後疼痛就會停止,當再次遇到阻礙時疼痛又會復發。如果氣血充足,就不會有阻礙,所以不需要診脈,只要補養氣血就可以了(經驗方:黃耆、白朮、肉桂、秦歸、法夏、陳皮、茯苓、甘草,用薑和紅棗引導藥性)。
雖然都稱為心氣痛,但是蟲痛的傷害最嚴重,排在第一;疰痛的傷害最隱蔽,排在第二;風痛的傷害最快速,排在第三;悸痛則介於會受傷和不會受傷之間,排在第四;食痛和飲痛的傷害比較輕微,排在第五和第六;寒痛和熱痛是很常見的,排在第七和第八;而去來痛是人們都知道且能治療的,排在第九。可見古人對這些疼痛的排序,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些疼痛雖然列為九種,但是其原理實際上都來自於經典。說蟲痛,是因為經典提到蛔蟲會造成心腹疼痛;說疰痛,就像飛屍、遁屍之類的疾病;說風痛,是因為經典提到肝心痛;說悸痛,是因為手少陰脈起於心臟;說食痛、飲痛,是因為足太陰脈的分支上行到橫膈,再注入心臟;說冷痛,是因為寒氣侵犯背部的穴位,再注入心臟;說熱痛,是因為寒氣侵犯經脈,與熱氣相衝突;說去來痛,是因為經典提到氣血不通暢。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痛,如果是真正的心痛,會導致手腳冰冷到關節,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那些醫家流傳的藥方,大多是說可以止住冷痛;本草記載的藥性,偶爾有提到可以止熱痛。冷痛和熱痛是最淺顯且最容易辨別的疾病,醫書上的說法都還紛紛擾擾,更何況是那些隱蔽而罕見的疼痛呢?能夠領會《靈樞》、《素問》中細微的含義,才是醫家真正的學問;能夠靈活運用本草的訓誡,才能明白用藥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