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腰痛脈論

《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移不能,腎將憊矣。」《經脈篇》曰:「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刺腰痛篇》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刺瘧論》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細考《內景傳圖》,腰為腎經所居之地,膀胱經所過之區,腰痛止此二經。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腰是腎臟所居之地,如果腰部不能轉動,說明腎臟就要衰弱了。」

《經脈篇》說:「足少陰經的分支,叫做『大鐘經』,如果大鐘經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虛證,會導致腰痛。」

《刺腰痛篇》說:足太陽經的病變,會導致腰痛。

《刺瘧論》說:「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腰痛。」

仔細研究《內景傳圖》,腰部是腎經所在的地方,也是膀胱經經過的地方,所以腰痛只與這兩條經絡有關。

彼足厥陰、足陽明、足少陽經,本不行腰,而言腰痛者,牽引而痛也。方書所辨,未嘗分別其經;世醫所治,止及腎虛一語。夫腎與膀胱,一表一里,邪之自外來者,盡屬太陽之腑;痛之自內生者,總歸少陰一經。診其脈之沉細者,而知其痛在少陰焉。

白話文:

腳部的厥陰經、陽明經和少陽經,本來不會經過腰部,但卻會出現腰痛,這是因為其他部位的疼痛牽連而來的。但醫書裡沒有區分是哪條經絡的問題,世俗的醫生治療時也只提到是腎虛。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外部來的病邪都屬於太陽經的範圍;從內部產生的疼痛,總歸屬少陰經所管。檢查患者的脈象沉細無力,就知道疼痛在少陰經。

時痛時止者,房勞耗其精也(熟地、淮藥、棗皮、澤瀉、粉丹、茯苓、杜仲、牛膝)枕衾燦爛,心迷解語之花(唐《天寶遺事》,大液池千葉蓮盛開,帝與妃子共賞,謂左右曰:「爭似此解語花」),雲雨蒼茫,神醉遊仙之夢(《高唐賦:「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

白話文:

有時疼痛,有時停止,這是因為房事過度損耗精氣所致(可以用熟地、淮山藥、棗皮、澤瀉、粉丹、茯苓、杜仲、牛膝來治療)。

枕蓆上華麗鮮豔,心神迷惑於解語花的香氣(《天寶遺事》記載,大液池中盛開千葉蓮花,皇帝和妃子一起欣賞,對左右侍從說:「怎麼比得上這朵解語花呢?」)。

雲雨纏綿,心神沉醉於遊仙的美夢(《高唐賦》:「從前,先王曾經遊歷高唐,倦怠而日間小睡,夢見一位女子說:『我是巫山之女,是高唐的女客,聽說您遊覽高唐,願為您鋪牀解悶。』」)。

時痛時熱者,濃味熬其水也(熟地、淮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黃柏、知母),山筍湖蒲,總無下箸之處(《晉書》何曾日食萬錢,對案尚無下箸處);膾鯉炰鱉,翻為適口之資。痛著不移者,閃挫竭其力也(經驗方:熟地、丹皮、秦歸、杜仲、續斷、淮膝、桃仁)。

白話文:

  • 時而疼痛時而發熱:(可用補氣養血、清熱利濕的中藥調理,例如)熟地、淮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黃柏、知母。這些藥材就像濃鬱的湯水一樣,可以滋養身體和清除濕熱。就好比晉朝的何曾,每天花費萬錢購買食物,但吃得太多,反而導致「對案尚無下箸處」,找不到下筷子的地方。

  • 疼痛持續不消退:(可能是閃傷或挫傷,可以考慮使用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的中藥調理,例如)熟地、丹皮、秦歸、杜仲、續斷、淮膝、桃仁。這些藥材就像美味的膾鯉和炰鱉,能滋養身體和緩解疼痛。

重舉千鈞,自詡扛鼎之力(《漢書》項羽力能打鼎);奇經百驗,空傳刮骨之文(見華佗注)。填骨髓而補真陰,為少陰之主藥,厥惟地黃,調和補瀉,燮理陰陽,實為護國之臣。診其脈之浮緊者,而知其痛在太陽焉。刺痛背肉者,風淫於腎俞穴也(經驗方:麻黃、獨活、細辛、防風、秦歸、酒芍、生地)。

白話文:

能舉起千斤重的鼎,宣稱自己有扛鼎的神力(《漢書》記載項羽有舉鼎之力);奇經八脈的神奇療法,只在華佗的傳記中提到刮骨手術的事蹟。

滋補骨髓,補充虛寒,是補腎的要藥,首推地黃。調和補瀉,平衡陰陽,是護國安民的良臣。

診脈時發現脈象浮緊,即可判斷疼痛在太陽經。

針刺背部疼痛的部位,可能是風寒入侵腎俞穴所致(經驗方:麻黃、獨活、細辛、防風、秦歸、酒芍、生地)。

傴僂而行,偏銘考父之鼎(《左傳》正考父之鼎名曰:「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痀瘻在望,也承丈人之蜩(《莊子》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瘻者,承蜩猶掇之也,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瘻丈人之謂乎。」注:痀瘻,曲背;承蜩,以竽黏蜩)。

白話文:

躬身駝背地走路,好像考父的鼎上銘文所說的(《左傳》記載考父鼎上的銘文:「活一次就駝背,活兩次就彎腰,活三次就低頭,只能沿著牆壁走路」);

駝背的人在前方,也像那個用竹竿粘蟬的人(《莊子》記載孔子去楚國,在樹林裡看見一個駝背的人,用竹竿粘蟬就像拾取地上的東西一樣。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不分心,精神就會非常專注,這個駝背的人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備註:痀瘻,駝背;承蜩,用竹竿粘蟬)。

郁痛畏冷者,寒客於氣海俞也(經驗方:麻黃、附子、細辛、秦歸、炙草)。閒坐淒涼,濫廁楚宮之女(楚王愛細腰,宮女多有不食以求瘦其腰者);幽居涬冷,空披齊國之紈(梁簡文帝啟魯縞齊紈,藉新香而受彩。梁元帝謝齎錦,啟鮮潔齊紈,聲高趙轂)。病重難移者,濕著於藏精所也(經驗方:麻黃、蒼朮、杜仲、淮膝、焦朮、秦歸、茯苓、苡米、炙草)。舉止維艱,已作支離之態。

白話文:

疼痛怕冷: 寒氣入侵了氣海俞穴。(經驗方:麻黃、附子、細辛、秦艽、炙甘草)

安靜的時候覺得冷: 就像楚宮裡那些為了減肥而節食的宮女一樣。(楚王喜歡細腰,因此宮女們為了讓腰變細而不吃東西)

居住的地方寒冷: 就像梁簡文帝和梁元帝那些穿著齊國細絹,卻在寒風中哆嗦的人一樣。(梁簡文帝和梁元帝收到禮物後,打開精美的齊國細絹,但聞到香味後就冷得發抖)

病情嚴重,難以移動: 濕氣侵入了藏精的地方。(經驗方:麻黃、蒼朮、杜仲、淮膝、焦朮、秦艽、茯苓、苡米、炙甘草)

行動困難,身體支離破碎: 已經像支離破碎的人一樣了。

《莊子》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臍),肩高於項,會撮指天,五管(官)在上,兩脾在脅。」注:支離,駝子;疏,人名,會撮,髮髻;屈伸莫遂,且無輾轉之嫌。調血脈而通關竅,為太陽之主藥,實為麻黃,驅逐客邪,通行經絡,允推先鋒之將。少陰不輕痛,太陽之痛居多,所以《內經》麻黃之症特詳。

今人所治,動曰地黃症,盍取《內經》而細玩之也乎?

白話文:

《莊子》裡記載的支離疏,是一個住在齊國的駝子,他的下巴藏在肚子裡,肩膀高過脖子,頭髮像個髮髻盤在頭頂,五官全部長在頭頂,兩片肋骨突在腋下。注:支離指駝子;疏是人名,會撮指髮髻;屈伸都不方便,而且沒有翻身之苦。能調和血脈,疏通經絡,被認為是太陽病的主藥,就是麻黃。麻黃可以驅除外邪,暢通經絡,堪稱先鋒。少陰病的疼痛較輕,太陽病的疼痛較重,所以《內經》特別詳細地記載了麻黃用於太陽病的治療。

2. 腳氣痛脈論

諸痛忌補,腳氣痛尤甚。名曰壅疾,壅者,濕氣堵截經絡之謂,顧其名可以思其義。有為寒濕壅者,人跡板橋(溫庭筠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身歷冰霜之慘;江深草閣(杜甫詩:「五月江深草閣寒」),泥多滑澾之侵。冷淒之氣,下注為濕,浸淫筋骨,晝夜憎寒作痛,其脈濡而遲。

白話文:

針對各種疼痛,都應該避免進補,尤其是腳氣疼痛更應如此。中醫稱這種情況為「壅疾」,「壅」指濕氣堵塞經絡。從它的名稱就可以理解它的意思。

造成壅疾的原因可能是寒濕阻滯,就像人們走過結冰的橋面(溫庭筠詩中提到:「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身體經歷了嚴寒酷暑的侵襲;或者住在水深草密的屋子裏(杜甫詩中提到:「五月江深草閣寒」),泥濘濕滑的環境侵害身體。這些寒冷淒涼的氣息會沉降為濕氣,浸濕筋骨,導致患者晝夜感到寒冷疼痛,脈象濡軟且遲緩。

非蒼朮、加皮,不足以燥勞筋之濕;非乾薑、附子,不足以祛切骨之寒(經驗方:蒼朮、加皮、羌活、防風、防己、附片、乾薑、秦歸、苡米、木瓜、炙草、大棗)。有為濕熱壅者,餐瓜嗜果,惟貪口腹之甘,旨酒嘉餚,不顧肺腸之腐。薰蒸之氣,下流為濕,煎熬陰血,臨夜發熱而痛,其脈濡而數。

白話文:

沒有蒼朮和加皮,不足以去除勞動過度造成的濕氣;沒有乾薑和附子,不足以驅除深入骨髓的寒氣(經驗方:蒼朮、加皮、羌活、防風、防己、附片、乾薑、秦歸、苡米、木瓜、炙草、大棗)。有些人生病是因為濕熱堵塞,他們沉迷於飲食,只顧滿足口腹之慾,大吃大喝,卻不顧肺臟和腸胃的健康。熱氣蒸騰而下,形成濕氣,灼傷陰血,導致夜晚發熱和疼痛,脈搏濡軟而急促。

惟淮通、蘇梗,庶可以疏閉塞之經;惟黃柏、麥冬、庶可以清蘊隆之熱(經驗方:淮通、蘇梗、黃柏、麥冬、生赤皮、秦歸、羌活、防風、苡米、木瓜、炙草)。有為風濕壅者,濕鬱為熱,熱則生風。其痛也,走注無常,輒肆其毒,中於踝,腫則載塗若跣(《書·說命》: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中於脛,伸則刲痛如刀;中於膝,形則蓋大如鶴。其脈濡浮而數。

白話文:

只有淮通和蘇梗,才能疏通閉塞的經絡。只有黃柏和麥冬,才能清除體內的濕熱(經驗方:淮通、蘇梗、黃柏、麥冬、生赤皮、秦歸、羌活、防風、苡米、木瓜、炙草)。

如果因風濕阻滯導致,濕邪鬱結化熱,熱氣又生風。疼痛會遊走不定,隨意發作,一旦毒氣發作,侵入腳踝,腫脹不能行走,像赤腳一樣(《尚書·說命》:赤腳行走,看不到腳下,雙腳會受傷);侵入小腿,伸展就會劇痛如刀割;侵入膝蓋,膝蓋會腫脹得像鶴膝一樣大。脈象浮滑而快。

必也大黃芒硝退其火,而風斯息;防風、羌活散其風,而濕乃除(經驗方:大黃、芒硝、羌活、防風、秦歸、生地、牛膝、淮通、炙草、薑棗引)。斯三者,本非廢疾,而多致成廢疾者,補誤之也。跛倚以為容(《禮記》有司跛倚以臨祭),許多書齋秀士;蹣跚不自便(《史記》:「子苦蹣跚」。言足欲進而趑趄也),偏及繡閣名姝。

白話文:

一定要用大黃和芒硝來清熱,風邪才會消退;用防風和羌活來驅散風邪,濕氣才會排除。(經驗方:大黃、芒硝、羌活、防風、秦歸、生地黃、牛膝、淮通、炙甘草、生薑和大棗來引導藥效。)這三種病原本不是殘廢,但往往會導致殘廢,這是治療不當造成的。有些讀書人強裝跛腳的樣子(《禮記》中記載負責祭祀的人跛著腳主持祭祀),而許多飽讀詩書的人也都是這樣;有些女子走路困難(《史記》記載:「子路走路艱難。」意思是腳明明想向前行,卻反而猶豫不決),即使是閨閣中的名門淑女也是如此。

究其受害之由,無非流俗所尚溫補醫者之所為也。外有一種蜷縮枯細,不腫而痛,名曰乾腳氣痛,有潤血清燥之方。又有一種足跟作痛,焮腫而紅,名曰陰虛腳痛,有補腎養營之劑。驗其症,或腫或痛;審其脈,為澀為細,可考而知,與濕有大不相侔者。治是症者,勿藉口斯二症而任意補之也可。

白話文:

仔細探究腳氣病發生的原因,都是流行的崇尚溫補療法以及庸醫的治療所造成的。另外有一種腳氣病,腳趾蜷縮、枯瘦,沒有腫脹但會疼痛,稱為「乾腳氣痛」,可以用潤血清燥的方法治療。還有一種腳氣病,腳跟疼痛,發紅腫脹,稱為「陰虛腳痛」,可以用補腎養血的方法治療。檢查腳氣病的症狀,有的腫脹,有的疼痛;仔細把脈,脈搏澀且細,可以根據這些跡象判斷,與濕氣引起的腳氣病有很大不同。治療這種腳氣病,不要藉口這兩種腳氣病而隨便使用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