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臟腑說

人身一太極也。靜而生陰,則為五臟;動而生陽,則為五腑。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吸門內氣管所繫,手太陰肺、手少陰心,居於膈上;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居於腹下。臟數五,其形象地,靜而得方。食管所繫,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一路貫通。

足太陽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足少陽膽(有上口而無下口),兩腑對照。腑數五,其氣象天,動而行健。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有經無形。以五臟位置言:離為心火,居南;坎為腎水,居北;坤為脾土,居中;肝不全居左,而震為肝木,居左,氣自行於左;肺本不居右,而兌為肺金,居右,氣自行於右。

以五腑位置言:初以胃,統納水穀;次以小腸,分清水穀;於是大腸消其谷,膀胱滲其水,膽則司其事。以陰陽匹配言:心與小腸合,丁丙共宗;肺與大腸合,辛庚一本;脾與胃合,己戊伴居;肝與膽合,乙甲同體;腎與膀胱合,癸壬並源;包絡與三焦合,營衛相親。以陰陽交媾言:三陰從天降,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列之於上;三陽從地升,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列之於下。其中脾陰胃陽、肝陰膽陽、腎陰膀胱陽,更迭相濟。

以臟腑經絡言: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太陰肺,從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手少陰心,從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手厥陰心包絡,從天泉而走中指之中衝);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陽明大腸,從手大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手太陽小腸,從手小指而走頭之聽宮;手少陽三焦,從手四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所以肺、心、包絡、大小腸、三焦,皆稱之曰手。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從頭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陰;足陽明胃,從頭頭維而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膽,從頭童子髎而走足四指之竅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從足大指隱白,而走腹之大包;足少陰腎,從足心湧泉,而走腹之俞府;足厥陰肝,從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門)。所以膀胱、胃、膽、脾、腎、肝,皆稱之曰足。

以陰陽多少言:太陰、太陽為正,少陰、少陽次之,厥陰(陰盡也)、陽明(並左右之陽,兩陽合明也)又次之(本王啟元《內經注》)。肺、脾得正陰之氣,以太陰稱,心、腎屬少陰,包絡與肝,則厥陰矣。受陰氣,以是為差。膀胱、小腸,得正陽之氣,以太陽稱,三焦與膽,屬少陽,胃與大腸,則陽明矣。

受陽氣,以是為差。以臟腑功用言:主宰一身者心,而小腸為受盛之官;宣布萬事者肺,而大腸為傳導之官;謀勝千里者肝,而膽為決斷之官;頤養四體者脾,而胃為倉廩之官;精貫百骸者腎,而膀胱為津液之官,三焦為氣之父,包絡為血之母。夫一臟一腑,五臟而稱六腑者,以三焦屬腑,故言六腑。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太極。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就會產生陰氣,這些陰氣形成了五臟;當身體活動時,就會產生陽氣,這些陽氣形成了五腑。一動一靜,它們彼此依存,互為根本。

吸氣時,氣管相連的,位於橫膈膜之上的是手太陰肺和手少陰心;位於腹部下方的是足太陰脾、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五臟的數量是五個,它們的形態像大地一樣,靜止而有規律。

食物通過的食管相連的,是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和手陽明大腸,它們一路貫通。足太陽膀胱只有下出口沒有上出口,足少陽膽只有上出口沒有下出口,這兩個臟腑是對應的。五腑的數量也是五個,它們的氣象像天一樣,活動而且強健。手少陽三焦和手厥陰心包絡,有經絡循行卻沒有具體的形狀。

從五臟的位置來說:心火屬離卦,位於南方;腎水屬坎卦,位於北方;脾土屬坤卦,位於中央;肝木雖不完全位於左側,但震卦代表肝木,位於左側,氣自然向左運行;肺金雖不完全位於右側,但兌卦代表肺金,位於右側,氣自然向右運行。

從五腑的位置來說:首先是胃,負責容納水穀;其次是小腸,負責分辨水穀的清濁;然後大腸負責消化食物殘渣,膀胱負責滲透水分,膽則負責決策。

從陰陽的搭配來說:心與小腸相合,都屬於丁火和丙火;肺與大腸相合,都屬於辛金和庚金;脾與胃相合,都屬於己土和戊土;肝與膽相合,都屬於乙木和甲木;腎與膀胱相合,都屬於癸水和壬水;心包絡與三焦相合,它們在營氣和衛氣上相互親近。

從陰陽的交合來說:三陰從天而降,包括手太陰肺、手少陰心和手厥陰心包絡,它們排列在上;三陽從地而升,包括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和手少陽三焦,它們排列在下。其中脾陰與胃陽、肝陰與膽陽、腎陰與膀胱陽,它們之間相互協調,互相幫助。

從臟腑經絡來說: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手太陰肺經,從中府穴走向手拇指的少商穴;手少陰心經,從極泉穴走向小指的少衝穴;手厥陰心包絡經,從天泉穴走向中指的中衝穴);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手陽明大腸經,從手拇指的商陽穴走向頭部的迎香穴;手太陽小腸經,從手小指走向頭部的聽宮穴;手少陽三焦經,從手無名指的關衝穴走向頭部的絲竹穴)。所以肺、心、心包絡、大腸、小腸和三焦,都稱之為“手”。

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的睛明穴走向足小指的至陰穴;足陽明胃經,從頭部的頭維穴走向足次趾的厲兌穴;足少陽膽經,從頭部的童子髎穴走向足無名指的竅陰穴);足部的三條陰經,從足部走向腹部(足太陰脾經,從足大拇指的隱白穴走向腹部的大包穴;足少陰腎經,從足心的湧泉穴走向腹部的俞府穴;足厥陰肝經,從足大拇指的大敦穴走向腹部的期門穴)。所以膀胱、胃、膽、脾、腎和肝,都稱之為“足”。

從陰陽的多少來說:太陰和太陽屬於正位,少陰和少陽次之,厥陰(陰氣到了極點)和陽明(包括左右兩陽,兩陽合一為明)再次之。肺和脾得到正陰之氣,所以被稱為太陰;心和腎屬於少陰;心包絡和肝則屬於厥陰。它們所接受的陰氣有所差異。膀胱和小腸得到正陽之氣,所以被稱為太陽;三焦和膽屬於少陽;胃和大腸則屬於陽明。它們所接受的陽氣也有所差異。

從臟腑的功能來說:主宰全身的是心,而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器官;宣佈萬事的是肺,而大腸是傳導食物殘渣的器官;謀略遠大的是肝,而膽是決斷的器官;滋養四肢的是脾,而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精氣貫注全身的是腎,而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器官。三焦是氣的父親,心包絡是血的母親。

一個臟對應一個腑,五臟卻說六腑,是因為三焦被歸為腑,所以才說六腑。然而,三焦雖歸為腑,而說六腑;心包絡雖歸為臟,也應該可以稱為六臟。由此來說,說六腑,就必須說六臟;說五臟,只能說五腑,這樣才能符合天地的規律。為什麼要不一致的說法,說五臟六腑呢?

以上詳述了臟腑,可以清楚地理解,它們既互相聯繫,又相互獨立,這種關係是無法用圖畫描繪的,也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人體元關的一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