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月經脈論

惟是瓦積之場,不堪黍植;塊存之體,安望熊占?所願蘭房淑媛,繡閣名姝,體坤之道,順月之恆,勿貪藥餌,惟葆幽閒,以副天地好生之德,庶道人救世婆心(亦不至詆為饒舌耳)。

白話文:

月經來潮時,就像是瓦礫堆積的場所,不適合種植穀物;身體裡若有腫塊存在,又怎能期待生下健康的孩子?我所期望的是閨房中的賢淑女子、閨閣裡的美麗佳人,能順應大地的法則,跟隨月亮的規律來生活。不要貪求藥物,只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悠閒,以此來符合天地喜愛生育萬物的恩德,這樣才能不辜負醫者救世濟人的慈悲心腸(也不至於被批評是多嘴饒舌)。

2. 胎前全憑脈論

憑脈為的治病。而至胎前,其看症也,歷歷彔彔;其用藥也離離奇奇。黃芩,安胎者也;烏頭,傷胎者也。而胎當其寒結,黃芩轉為傷胎之鴆血,烏頭又為安胎之靈丹(明黨、焦朮、砂仁、附片、建薑、秦歸、炙草)。焦術,安胎者也;芒硝,傷胎者也。而胎當熱結,焦術反為傷胎之砒霜,芒硝又為安胎之妙品(芒硝五錢、滾水澄去滓,調蜜服)。

當此兩命相關,以安為傷,以傷為安,而用之裕如者,夫亦曰權脈之遲結數促耳!膽從脈出,而膽斯大;智從脈生,而智斯圓。無藥不可以安胎,無藥不可以傷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藥也乎?彼《本草》之注禁服,不過為初學導之先路。夫胎症,其顯者也。由胎症而推,脈清而用得其當,信石蜈蚣,無非參苓耆朮;脈溷而用失其當,參苓耆朮,無非信石蜈蚣。

拘成見者,趙括讀父書而喪師,荊公用周禮而亂宋;知變化者,孔明添灶而退兵,楚王破釜而取勝。古今來,英雄成敗,止爭此一心之妙用,又何恤乎人言。

白話文:

診斷疾病是透過把脈來進行的。而對於懷孕前的診斷,觀察到的症狀非常詳細且清楚;所使用的藥物也相當特別且變化多端。黃芩,一般被認為是安胎藥;烏頭,則被認為是會傷害胎兒的藥。但當胎兒體內寒氣凝結時,黃芩反而會變成傷害胎兒的毒藥,而烏頭反而會變成安胎的靈丹妙藥(例如加入明黨、焦朮、砂仁、附片、建薑、秦歸、炙草等藥材)。焦朮,一般被認為是安胎藥;芒硝,則被認為是會傷害胎兒的藥。但當胎兒體內熱氣凝結時,焦朮反而會變成傷害胎兒的砒霜,而芒硝反而會變成安胎的妙品(例如使用五錢芒硝,用滾水沖泡沉澱後去渣,再加入蜂蜜調服)。

在這種母子兩條生命緊密相連的時刻,有時安胎的藥物反而會變成傷害胎兒的,而傷害胎兒的藥物反而會變成安胎的,而能夠靈活運用這些藥物的關鍵,就在於診斷脈象的遲、結、數、促這些變化!膽量是從脈象中顯現出來的,所以膽子會變大;智慧是從脈象中產生的,所以智慧會變得圓融。沒有哪種藥物絕對不能用來安胎,也沒有哪種藥物絕對不能傷害胎兒,哪有什麼固定的處方?哪有什麼固定的藥物呢?那些《本草》書籍上標示的禁忌,不過是給初學者提供一些初步的指導。懷孕的症狀,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從懷孕的症狀去推斷,如果脈象清澈而用藥得當,即使是信石、蜈蚣這些毒藥,也能發揮像人參、茯苓、黃耆、白朮一樣的功效;如果脈象混濁而用藥失誤,即使是人參、茯苓、黃耆、白朮這些補藥,也會變成像信石、蜈蚣一樣的毒藥。

拘泥於固有成見的人,就像趙括只會讀父親的兵書而導致戰敗,王安石只用周禮而造成宋朝混亂;懂得變通的人,就像諸葛亮增設爐灶而使敵軍撤退,楚王打破鍋釜而取得勝利。從古至今,英雄的成敗,只在於能否靈活運用內心的智慧,又何必在意他人的議論呢?

3. 產後不憑脈論

百脈空虛,瘀血留滯,二語足以括盡產後諸病。其用藥也,補則足以填虛空,溫則足以散瘀滯。溫補二字,在產後極為穩當。而見之於脈,則未可以一格拘也。有遲澀者,有沉細者,有洪數者,有弦緊者。遲澀沉細,可溫可補,若洪數弦緊,顧可漫無區別,而一於溫之補之乎?抑知瘀血填塞隧道,血脈為之沸騰,虛寒之體,轉化為實熱之脈,倘憑脈以療病,則為發為泄,為汗為涼。

病症百端,藥餌肆應,非不經營慘淡,竭力彌縫,乃一病未已,一病旋生,卒至溫補難施,不可救藥,豈非專憑脈者,階之厲耶?余家世傳《月科》一卷之書,得之本邑王定所。不診脈,但問症。細閱書中,實是肚腹大脹大痛者,先治之以去瘀之本(桃仁、歸尾、胡索、靈脂、乾薑、川芎、荊芥穗、酒調服)。

其於症之虛寒者,固不外肉桂、乾薑(茯苓、炙草、當歸、川芎、焦白朮、肉桂、蜜黃耆、乾薑);即症之大熱者,亦不離肉桂、乾薑。百試百驗,世無產難之婦。遠近求藥者,日踵其門。傳至於余,參究脈理,思欲突過前人。乃憑脈罔效,憑書輒效。而後知產後憑脈,其理猶淺;不憑脈,其理方深。

世之家藏秘本,粗視之,了無意義,而用之多效者,大半類此。

白話文:

產後婦女的各種疾病,可以用「百脈空虛」和「瘀血留滯」這兩句話來概括。用藥方面,補益可以填補虛空,溫熱可以散開瘀滯。溫補這兩個字,對於產後婦女來說非常穩妥。但是從脈象來看,卻不能被一種固定的標準所限制。有脈象遲緩澀滯的,有沉細的,有洪大的,也有弦緊的。脈象遲緩澀滯或沉細,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但如果脈象洪大數快或弦緊,難道可以不加區別,都只用溫補的方法嗎?要知道瘀血阻塞了血脈通道,會讓血脈沸騰起來,虛寒的體質也會轉變成實熱的脈象。如果依賴脈象來治療疾病,就會用發散、瀉下、發汗、清涼等方法,導致病症層出不窮。

雖然用盡各種藥物,竭盡全力想彌補,但常常是舊病未好,新病又生,最終導致溫補方法無法施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因為過於依賴脈象的緣故嗎?我家世代相傳一本叫做《月科》的書,是從本地的王定所那裡得到的。這本書不診脈,只問症狀。仔細研讀書中的內容,發現對於腹部脹大疼痛的患者,會先用活血化瘀的藥方來治療(桃仁、當歸尾、胡索、靈脂、乾薑、川芎、荊芥穗,用酒調服)。

對於症狀偏向虛寒的,書中使用的藥方離不開肉桂、乾薑(加上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焦白朮、肉桂、蜜黃耆、乾薑);即使症狀偏向熱性的,也還是離不開肉桂、乾薑。經過多次驗證都有效,所以當時很少有產後難產的婦女。遠近來求藥的人,每天都絡繹不絕。傳到我這裡,我開始研究脈理,想超越前人。結果發現依賴脈象反而沒效,依照書中的方法卻有效。這才明白,產後診斷疾病,依賴脈象的道理還很淺顯;不依賴脈象的道理,才更加深奧。

世家所珍藏的秘本,粗略一看好像沒有什麼意義,但用起來卻非常有效,大多都是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