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三 (8)
卷三 (8)
1. 傷寒脈論
風寒雨中腑症,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五味、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渴去半夏加栝蔞;噎去麻黃加附子;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喘去麻黃,加杏仁;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人參、炙草、乾薑、附子)。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經也;胃,腑也。經脈起鼻額,循鼻外,系目系)。居戊土之鄉,原稟坤靜,攝離火之篆(陽明純熱),反攬乾剛脈浮而大,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脈浮而實,潮熱譫語,腹滿、大便硬者,胃家腑病也。經病治以白虎湯,腑病治以三承氣湯,其為正陽明則然。
六經雖分陰陽,而宰之者陽明,為六經之所朝宗,即為六經之所歸宿。三陽有類聚之條,三陰有轉屬之症。太陽陽明,不更衣(不大便)而無所苦(脾約丸);少陽陽明。時煩躁而大便難(以法治之)。大實腹痛,陽明雜見太陽之篇(桂枝大黃湯);土燥水乾,陽明混入少陰之類(急下之),脈滑而厥(里有熱,白虎湯),厥陰中亦有陽明。隨經而見,妙蘊無方。
陽明經症,白虎湯(石膏、粳米、知母、炙草)。附錄錢仲陽葛根湯(葛根、升麻、白芷、炙草、大棗、生薑)。
陽明腑症,三承氣湯(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腹脹滿,調胃承氣湯:大黃、炙草、芒硝,不大便,發熱汗多,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太陽陽明,脈浮而澀,麻仁脾約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少陽陽明,以法治之,相胃家虛實加減。下,桂枝大黃湯,見後少陰,急下之,大承氣湯。)
備錄陽明症方,(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身黃髮熱,梔子、黃柏、炙草。)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經也;膽,腑也。經脈循脅絡耳)。兼木火之德(屬甲木,寄相火),司出入之門(入太陽,出太陰)。邪犯經,胸滿脅痛而耳聾,邪犯腑,口苦(膽熱上蒸)、嘔逆(膽熱上衝)而目眩(膽熱上熏)。脈之大者,變而為弦,症之熱者,轉而似瘧,居陰陽之界(半表半裡),通陰通陽;無汗下之方,禁汗禁下。邪正相持,進退互拒,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統劑,而其變則有辨焉者。
嘔逆(膽熱)而腹痛(胃寒),黃連湯分理陰陽;嘔吐而硬(胃實)煩(鬱熱),大柴胡湯雙清表裡。宜應手而解,方工勿藉口於和為套。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法夏、炙草、生薑、大棗。胸中滿而不嘔,去法夏、人參,加栝蔞仁;渴去法夏,加人參、花粉;腹痛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黃連湯(黃連、炙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大柴胡湯(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
白話文:
風寒雨中引起的身體不適,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藥材包括麻黃、芍藥、五味子、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栝蔞;如果喉嚨有異物感,去除麻黃,加入附子;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如果喘氣,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如果發汗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且出現煩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藥材包括茯苓、人參、炙甘草、乾薑、附子。
「第二天,病情會轉到陽明經」(陽明指的是經絡,胃指的是臟腑。經絡從鼻額開始,沿著鼻子外側,連繫著眼睛)。陽明經位在五行中的戊土位置,本來是坤土的寧靜特性,卻受到離火的影響(陽明是純熱的性質),反而呈現出乾卦剛強的特性,脈象會變得浮而且大,病人會感到煩躁口渴、眼睛痛、鼻子乾燥且睡不著,這就是陽明經的病症;如果脈象是浮而有力,出現潮熱、說胡話、腹部脹滿、大便硬結,這就是胃腑的病症。經絡的病用白虎湯治療,臟腑的病用三承氣湯治療,這是一般陽明病的治療方式。
六經雖然分為陰陽,但主宰的是陽明經,陽明是六經的匯聚之處,也是六經最終的歸宿。三陽經的病症有相似之處,三陰經的病症也有互相轉移的現象。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病人會不大便,但是沒有其他不舒服(可以用脾約丸治療);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病人會時常感到煩躁,而且大便困難(需要依照情況治療)。腹部脹滿且疼痛,陽明經的病症夾雜著太陽經的症狀(可以用桂枝大黃湯治療);如果身體過於乾燥,陽明經的病症又混雜著少陰經的症狀(必須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滑數且手腳冰冷(這是身體內部有熱的表現,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厥陰經的病症中也可能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各種病症會隨著經絡的不同而表現出來,治療方法千變萬化。
陽明經的病症,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藥材包括石膏、粳米、知母、炙甘草)。這裡補充錢仲陽的葛根湯(藥材包括葛根、升麻、白芷、炙甘草、大棗、生薑)。
陽明腑的病症,可以用三承氣湯來治療(如果發汗、嘔吐、瀉下後仍然有些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硬結,可以用小承氣湯,藥材包括大黃、厚朴、枳實;如果腹部脹滿,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藥材包括大黃、炙甘草、芒硝;如果不大便,發燒出汗,可以用大承氣湯,藥材包括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如果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脈象浮而澀,可以用麻仁脾約丸,藥材包括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如果是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需要依照情況治療,根據胃的虛實情況來加減藥材。如果需要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可以用桂枝大黃湯,如果病症已經發展到少陰經,必須趕快用大承氣湯治療。)
另外記錄一些陽明病的處方,(如果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茵陳蒿湯,藥材包括大黃、茵陳、梔子。如果身體發黃且發燒,可以用梔子、黃柏、炙甘草。)
「第三天,病情會轉到少陽經」(少陽指的是經絡,膽指的是臟腑。經絡沿著肋骨,連繫著耳朵)。少陽經兼具木和火的特性(屬於甲木,寄託著相火),主導氣機的出入(進入太陽經,出來到太陰經)。邪氣侵犯經絡,會出現胸悶、肋骨疼痛、耳聾;邪氣侵犯臟腑,會出現口苦(膽熱上蒸)、嘔吐(膽熱上衝)和頭暈眼花(膽熱上熏)。脈象強大的,會轉變為弦脈,病症發熱的,會轉變為像瘧疾的症狀。少陽經處於陰陽之間(半表半裡),既通陰也通陽;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邪氣和正氣互相抗衡,時好時壞,小柴胡湯是調和少陽經的主要方劑,但其變化很多,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出現嘔吐(膽熱)且腹痛(胃寒),可以用黃連湯來調和陰陽;如果出現嘔吐且腹部硬結(胃實)、煩躁(鬱熱),可以用大柴胡湯來同時清除表裡之熱。應該要迅速解決問題,醫生不要以調和為藉口而延誤治療。
小柴胡湯(藥材包括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如果胸悶不嘔吐,去除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仁;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花粉;如果腹痛,去除黃芩,加入芍藥;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去除黃芩,加入茯苓)。黃連湯(藥材包括黃連、炙甘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大柴胡湯(藥材包括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