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傷寒脈論

備錄少陽症方(胸脅微緒,小便不利,柴胡、桂枝、乾薑、花粉、黃芩、牡蠣、炙草。服柴胡湯已,反渴以陽明治)。

「四日太陰受之」(太陽,經也,脾,臟也。經脈布胃中,絡於嗌,邪入陰分,經臟齊病)。陰陽變態之妙,有不見其朕兆。陽邪入陰,尺寸皆沉,腹滿吐食自利。有腹滿時痛之寒症(理中丸),即有腹滿實痛之熱症(桂枝湯加大黃),有得食緩吐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得食即吐之熱症(乾薑黃連湯),有自利不渴當溫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自利腐穢當下之熱症(大承氣湯)。蓋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本寒本熱,每從賦稟以為轉移。

如必以直中為寒,傳經為熱,其何解仲景寒熱並論,列於四日。

理中丸(人參、白朮、炙草、乾薑、搗碎蜜和為丸,如龍眼大,以沸湯和一丸,研碎溫服),乾薑黃連湯(乾薑、黃連、人參)。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經也;腎,臟也。經脈系舌本)。生人之命蒂安危繫於少陰。病則脈細欲寐,自利發厥(手足冷曰厥),口乾舌燥,渴欲飲水自救。無奈水火同宮辨別最宜分曉。挾水為動,則為陰邪;挾火而動,則為陽邪。陰邪脈沉細而遲,陽邪脈沉細而數。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心多煩。

陰邪下利清穀,陽邪下利清水。陰邪面赤而裡寒,小便白,陽邪手足厥而裡熱,小便赤。陰邪口乾舌躁而帶和,陽邪口乾舌燥而至裂。陰邪渴欲飲熱水以自救,陽邪渴欲飲溫水以自救。臨症審視,只爭芒芴。

寒症方,(身體痛,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四逆湯通治:炙草、乾薑、附子。下利,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熱症方,(心煩不臥,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咽痛,甘桔湯:甘草、桔梗。口爛咽乾,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痛,口乾,大承氣湯。)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經也;肝,臟也。經脈繞陰器,抵小腹,貫心膈。)。傳經而至厥陰,在時為醜,在歲為冬,在卦為坤。脈細肢厥(厥,逆也。四肢以溫為順,以冷為逆),煩渴囊縮,症則猶是也,而治法懸絕。漏盡更殘,四望陰霾,而有純寒無熱之症;天寒地凍,滿腹陽春,而有純熱無寒之症;陰凝於陽必戰,其血元黃,而有陰陽錯雜之症。彼純寒而厥,當歸四逆湯,夫人而知之。

熱愈深,厥愈深,純熱之厥甚於純寒,非急下不足以救水,醫將何以決之(脈數、咽乾、小便赤)?而況陰陽錯雜者之眩人耳目乎?當此陰盡陽回,晦朔交卸之時,仲景立烏梅丸以安蛔,其實統陰陽而治。醫而知治厥陰,醫道其庶幾乎!

白話文:

少陽病症的備註方劑(胸脅稍微不舒服,小便不順暢,用藥:柴胡、桂枝、乾薑、花粉、黃芩、牡蠣、炙甘草。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反而口渴,表示病邪轉入陽明經。)

「第四天病邪傳到太陰」(太陽經,是經脈;脾,是臟腑。經脈分佈於胃中,連結到咽喉,邪氣進入陰分,經脈和臟腑同時發病)。陰陽變化微妙,有時看不到徵兆。陽邪進入陰分,脈象沉細,腹部脹滿、嘔吐、腹瀉。有腹脹時痛的寒症(用理中丸),也有腹脹實痛的熱症(用桂枝湯加大黃)。有吃東西後稍微緩解嘔吐的寒症(用理中丸),也有吃東西後立刻嘔吐的熱症(用乾薑黃連湯)。有腹瀉但不口渴的寒症(用理中丸),也有腹瀉糞便惡臭的熱症(用大承氣湯)。人的體質有厚薄,氣血有盛衰,臟腑有本寒本熱,這些都會因為先天稟賦而改變。

如果硬要說直接侵入是寒症,經絡傳變是熱症,那又該如何解釋張仲景寒熱並論,並且把這些症狀列在第四天呢?

理中丸(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搗碎後用蜂蜜調和成丸,像龍眼大小,用沸水送服一丸,研碎後溫服),乾薑黃連湯(乾薑、黃連、人參)。

「第五天病邪傳到少陰」(少陰經,是經脈;腎,是臟腑。經脈連繫到舌根)。人的生命安危繫於少陰。生病時,脈象微細、想睡、腹瀉、手腳冰冷(稱為厥),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自救。但水火同宮,最重要的是要能清楚分辨。如果病邪挾帶水,就是陰邪;如果病邪挾帶火,就是陽邪。陰邪脈象沉細而遲緩,陽邪脈象沉細而數。陰邪只想睡覺,身體不發熱;陽邪雖然想睡,但心煩。

陰邪腹瀉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陽邪腹瀉排出清水。陰邪臉色發紅但身體內部寒冷,小便清白;陽邪手腳冰冷但身體內部發熱,小便赤黃。陰邪口乾舌燥但還算濕潤,陽邪口乾舌燥甚至龜裂。陰邪口渴想喝熱水自救,陽邪口渴想喝溫水自救。臨床診斷,只在一點點細微的差別。

寒症的處方,(身體疼痛,用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四逆湯通用:炙甘草、乾薑、附子。腹瀉,用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手腳冰冷、煩躁想死,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熱症的處方,(心煩無法入睡,用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咽喉疼痛,用甘桔湯:甘草、桔梗。口舌潰爛、咽喉乾燥,用大承氣湯。腹瀉清水,顏色純青,心痛,口渴,用大承氣湯。)

「第六天病邪傳到厥陰」(厥陰經,是經脈;肝,是臟腑。經脈環繞陰部,到達小腹,貫穿心膈)。病邪傳到厥陰,在時辰上是丑時,在季節上是冬季,在卦象上是坤卦。脈象微細、手腳冰冷(厥,指氣血逆亂。四肢溫暖是順,冰冷是逆),煩躁口渴、陰囊萎縮。症狀雖然還是那些,但治療方法卻差異很大。就像快要天亮,四周還是昏暗不明的時候,會有純寒無熱的症狀;就像天氣寒冷,但體內卻陽氣旺盛,會有純熱無寒的症狀;陰氣與陽氣相爭,體內血色變黃,會有陰陽錯雜的症狀。純寒的厥證,可以用當歸四逆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熱邪越深,厥證越嚴重,純熱的厥證比純寒的厥證更嚴重,如果不及時用瀉藥就無法挽救,醫生又該如何判斷呢(脈搏跳動快、咽喉乾燥、小便赤黃)?更何況陰陽錯雜的症狀更讓人眼花繚亂?正值陰氣將盡,陽氣回升,新舊交替之時,張仲景立烏梅丸來治療蛔蟲,其實是用於統治陰陽錯雜的病症。如果醫生能了解治療厥陰的道理,那醫術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