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卷三 (7)
卷三 (7)
1. 傷寒脈論
《傷寒》一書,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啟萬世之章程,為醫門秘訣。其文佶屈,其義窔穾,其方簡峭而警闢。有志集註,適有養胎之舉,托跡昭潭(漣源黃德安,同里舊交,寄居潭市,主於其家,慫恿著論,力救時世),客舍清閒,竊舉茅廬誦讀時所心得者,提要成篇,姑從簡略(攜稿詣省垣,衡邑成子凝秀,故人新吾子也,隨謄真以補前刻)。
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一日,一次也,不以日數拘。巨陽,太陽也。太陽,經也;膀胱,腑也,經脈從癲絡腦,夾脊抵腰。受之,受其邪也)。」時值觱發慄冽,有寒有風(寒為陰邪,傷營;風為陽邪,傷衛),其中風也,經先受其風,桂枝症(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者,重乎其藥也)。脈浮而緩,頭痛項強而惡寒(有風不皆無寒),過時即熱,有汗,鼻鳴而惡風。
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衛分矣,五苓散主之。其中寒也,經先受其寒,麻黃症。脈浮而緊,體痛(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言),嘔逆而惡寒,歷時方熱,無汗喘滿而惡鳳(有寒不皆無風)。倘如狂(淤熱衝心)而小腹急結(淤熱不行),邪入膀胱腑之營分矣,桃仁承氣湯主之。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中經而煩躁(寒鬱於外,熱蒸於內,陰陽攻擊),小青龍湯治風寒兩中腑之乾嘔(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兼咳,兼渴,兼噎,兼喘)。
中風經症,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服已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取微汗。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湯加附子。發汗後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中風府症,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中寒經症,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覆取汗。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炙草、附子,三味溫服。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生薑、人參、芍藥、甘草、大棗。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炙草,二味煮去滓頓服。未經汗下,脈沉,當溫其里,宜四逆湯,附子、乾薑、炙草,未經汗下心悸而煩者,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飴糖)。
中寒府症,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發汗,若下之,懊憹不得眠,胸中窒礙者,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溫服,得吐則止。大下後,惡寒痞結,桂枝湯先解惡寒,大黃、黃連,二味煮去滓,溫服以攻痞。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風寒雨中經症,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白話文:
傷寒脈論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闡明了《內經》的精髓,開創了後世醫學的先河,是醫學界的秘訣。書中文字艱澀,意思深奧,處方簡潔卻精妙。我原本想為此書作註解,恰逢懷孕養胎,便寄居在漣源黃德安家中,在他鼓勵下開始撰寫此論,希望能救治更多人。在清幽的客舍中,我一邊誦讀一邊記錄心得,提煉要點,寫成此篇,內容簡略。後來將稿件帶到省城,請衡陽成子凝幫忙謄抄,補足之前刻印的不足之處。
經書上說:「傷寒初發,太陽經受邪。」(「一日」指一次,並非拘泥於時間長短。「巨陽」指太陽經脈。「太陽」是經脈;膀胱是腑臟,經脈循行於腦部,沿著脊柱到達腰部。「受之」指受到邪氣的侵襲。)這時病人會出現畏寒發抖,兼有寒邪和風邪。(寒邪屬陰邪,侵犯營氣;風邪屬陽邪,侵犯衛氣。)如果以風邪為主,先侵犯經脈,則屬於桂枝證。(這裡不是用病名來命名疾病,而是用藥名來命名疾病,說明藥物的重要性。)脈象浮緩,頭痛、項強、惡寒(有風邪不一定沒有寒邪),過一段時間則發熱,出汗,鼻塞、怕風。
如果出現消渴(糖尿病)且小便不利,說明邪氣侵犯了膀胱腑的衛氣,應以五苓散治療。如果以寒邪為主,先侵犯經脈,則屬於麻黃證。脈象浮緊,渾身疼痛(包括頭痛、身痛、腰痛、關節痛),嘔吐、惡寒,過一段時間才發熱,不出汗,呼吸困難、胸悶、怕風(有寒邪不一定沒有風邪)。如果出現神志恍惚(淤熱衝擊心臟)和小腹部脹痛(淤熱不通),說明邪氣侵犯了膀胱腑的營氣,應以桃仁承氣湯治療。
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同時侵犯經脈,並伴有煩躁的情況(寒邪鬱結於外,熱邪蒸騰於內,陰陽互相攻擊);小青龍湯治療風寒同時侵犯腑臟,並伴有乾嘔的情況(小便不利,心下有水腫,乾嘔,可能伴有咳嗽、口渴、吞咽困難、呼吸困難)。
中風經證,用桂枝湯(桂枝、白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服用後片刻,喝熱稀粥以助藥力,蓋被保暖一段時間,使微微出汗。如果發汗過多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則在桂枝湯中加附子。如果發汗後喘息,則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中風府證,用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中寒經證,用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後蓋被取汗。如果發汗後仍不解,反而惡寒,說明是體虛,則加芍藥、炙甘草、附子,溫服。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則使用桂枝、生薑、人參、白芍藥、甘草、大棗。如果發汗過多,手叉胸前,心下悸動,需要按壓,則使用桂枝、炙甘草,兩味藥煎煮去渣後頓服。如果未發汗,脈象沉,則應溫暖內臟,宜用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如果未發汗,心悸而煩躁,則用小建中湯(桂枝、白芍藥、炙甘草、生薑、麥芽糖)。
中寒府證,用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甘草)。如果發汗後,或瀉下後,煩躁不安,睡不著,胸悶,則使用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煎煮去渣後溫服,能嘔吐則病止。如果大瀉後,惡寒、腹部痞硬,則先用桂枝湯解惡寒,再用大黃、黃連,兩味藥煎煮去渣後溫服以攻治痞證。如果心下痞滿又惡寒出汗,則使用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風寒同時侵犯經脈,用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