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噎膈反胃脈緩論

余得一緩字訣,以決病之死生吉凶。凡遇噎膈反胃,脈未有不緩者,其將何以決之?余用是三思焉。因其脈之緩,而知其脾無恙焉,腎無恙焉,心、肝、肺無恙焉。惟是一眚之累,居於要地,遂積成莫療之疴。即其脈以思其症,繩以理而溯其源,經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河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乾元大生,坤元廣生之綱領,故水火之功用亦足以維繫乎天象地輿。至土以五十居中,寄旺於四時。

尤其彰明較著者,惟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乃滋生之始事。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者,此也。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乃集成之終事,所謂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者,此也。故木氣司權,豐草綠縟而爭茂、佳術蔥龍而可悅。金氣司權,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物之化,從乎生,物之成,從乎殺。生殺之機猶權衡之不可輕重也。人生百年,一大春秋耳。年當杖鄉杖國,正值秋月之天,由是陽明之庚金,其氣化為燥,由下衝上,衝於闌門、幽門,謂之反胃,朝食暮吐或隔宿方吐;衝於賁門謂之膈,即食即吐;衝於吸門謂之噎,食難下咽。

燥之所沖,門遂為之枯槁,葉黃禾熟之候,縱日暄風動,露滋雨潤,而欲轉其青焉,抑已難矣。經曰:「三陽結(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謂之膈」。不獨指陽明經。亦思三陽同居下位,豈有一陽結(陽明金燥),而二陽不隨之而結者乎(膀胱與小腸津液,隨之而枯)?所以吐沫、刺痛、羊糞,總由於燥結然耳。

東垣通幽湯(秦歸身、升麻、桃仁、紅花、炙草一錢,生地、熟地五分)其理最為深邃,存其方可矣。丹溪禁辛燥(丁香、白蔻、砂仁、半夏、陳皮之類),雖其義極為曉暢,存其語可矣。若喻嘉言、李士材於是症,一則商其補脾補腎,未悟其脈;一則酌其下氣墜痰,未達其症。

然則,此症無可治乎?曰:非也。年未登五十,燥非其時,或為醇酒所傷,或為煎熬所中,以潤燥為主(牛羊乳、童便、蘆根、韭菜汁、陳酒、茅根之類。經驗方:酒大黃、桃仁、歸尾,煉蜜為丸,茅根汁湯送下),兼用四子之書,多有得愈者。悟到秋來金戀木,翻然方見豔陽天(後天坎離用事,升居乾坤之位,於是八卦各易其位。

震木居離火之位,震為蒼龍,龍從火里出;兌金居坎水之位,兌為白虎,虎向水中生。龍躍虎騰,金木交併,木之欣欣向榮者,不畏金而反愛金,雖歷夏而秋,常在春三、二月之天)。

(司馬石渭中,端方正直,同硯兩載,來往數十年如一日也。年近五旬,酷嗜濃味魚腥,胸間隱隱作痛,食入即吐。人到知心,刻期取效。心轉疑惑,覺古所傳之方,一無可用,乃會丹溪之意,日服蘆根湯而愈。遊湘未悟,於今三年,是夜援筆成論,頓興我以暮雲春樹之感。)

白話文:

我認為可以從脈象緩慢來判斷疾病的生死吉凶。通常遇到噎膈反胃這種情況,病人的脈象沒有不緩慢的,那要如何判斷呢?我對此深思熟慮。因為脈象緩慢,就知道病人的脾、腎、心、肝、肺這些器官功能並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一個小的錯誤,這個錯誤發生在關鍵的位置,長期累積就變成了難以治療的疾病。要從脈象推斷病症,依循道理追溯病因,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金和木是生命開始和結束的根本(這裡引用了《河圖》的說法,指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強調陰陽的根本,也點出水火的重要性;土則位居中央,寄託於四季)。

尤其明顯的是,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是生命開始滋生的源頭,如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是生命完成的結束,如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的道理。所以,木氣掌權時,草木茂盛,欣欣向榮。金氣掌權時,草木顏色枯黃,樹木落葉。

萬物的變化,從生長開始,到成熟結束,生殺的機制如同天平,不可輕率。人活百年,不過是一次大的春夏秋冬的循環。到了中老年時期,正值秋天,陽明經的庚金之氣會變得乾燥,由下向上衝,衝擊闌門和幽門,就會導致反胃,出現早上吃飯晚上吐,或是隔夜才吐的現象;衝擊賁門,就會導致噎膈,出現吃下就吐的現象;衝擊吸門,就會導致噎,出現難以下嚥的現象。

乾燥之氣衝擊的位置,就會變得枯槁,就像秋天草木枯黃一樣,即使陽光再好,風再大,露水再多,也很難恢復生機。經書說:「三陽經脈阻塞(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就會導致噎膈」。不僅僅是陽明經的問題。也考慮到三條陽經都處於下位,難道只有一條陽經阻塞(陽明經的金燥),而另外兩條陽經不會跟著阻塞嗎(膀胱和小腸的津液,也會跟著枯竭)?所以,出現吐沫、刺痛、大便乾結如羊糞等症狀,都是因為燥熱阻塞引起的。

張元素(東垣)的通幽湯(成分包含秦歸身、升麻、桃仁、紅花、炙甘草、生地、熟地),其理論非常深奧,可以參考這個藥方。朱震亨(丹溪)禁止使用辛燥之藥(如丁香、白蔻、砂仁、半夏、陳皮等),雖然道理淺顯易懂,可以記住這些話。至於喻嘉言和李士材對這個疾病的看法,一個認為要補脾補腎,卻沒有理解脈象;另一個認為要降氣化痰,卻沒有抓住病症的本質。

難道這個病就沒有辦法治療了嗎?不是的。如果年紀不到五十歲,並非自然的燥熱時節,而是因為飲酒過度,或是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燥熱,應該以滋潤燥熱為主(可以吃牛羊乳、童便、蘆根、韭菜汁、陳酒、茅根等)。我還有一個經驗方:用酒製大黃、桃仁、當歸尾,加入煉好的蜂蜜做成藥丸,用茅根水送服。如果能夠同時參考儒家的經典,許多人都能夠痊癒。明白秋天金氣會影響木氣的道理,就能看到轉機。(這裡解釋了後天八卦的變化,以及金木的相互影響,並非簡單的相剋,而是相互促進)。

(司馬石渭中,為人正直,是我的同窗好友,我們幾十年來情誼不變。他將近五十歲,喜歡吃重口味的魚腥食物,胸口隱隱作痛,吃下去就吐。朋友之間,我總是會想盡辦法幫忙。我仔細思考,覺得古人的藥方都不適用,於是領悟了丹溪的說法,讓他每天服用蘆根湯,結果病就痊癒了。我之前在湖南時還不明白這個道理,現在過了三年,我寫下這篇文章,讓我感嘆時光飛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