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霆

《三指禪》~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溫病脈論

冬月傷於寒,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而伏藏於中,至春隨陽氣發見者,為溫。其症頭痛項強,與傷寒無異,惟初起不惡寒,便發熱,脈數為異耳。傷寒由表入里,不得不先發其表;溫病由里達表,不得不先清其里。所以溫病有誤汗而無誤下之語。仲景著《傷寒》一書,自秋分後至春分前止,若春分後,則為溫矣。

《內經》雖有先夏至日者為溫病之文,仲景雖有太陽病先發熱者為溫之論,晉唐以來,無人剖晰傷寒、溫病,概以《傷寒》書治之,得失參半。治此症者,茫無主張,延至於金劉河間出,始著《溫論》。有明喻嘉言復暢其說,溫病乃有圭臬,而仲景之書亦得以昭著於世。

當此韶光明媚之天,三陽出於地上(十月純陰用事,在卦為坤;至十一月黃鐘應律,為復,卦則一陽生;十二月太呂應律,為臨,卦則二陽生;正月太簇應律,為泰,卦則三陽生),日麗風和,花香鳥語,一片春溫之氣,盎盎蓬蓬(盎盎,和藹之狀;蓬蓬,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蓬蓬遠春」),故病亦名之曰溫。

輕則白虎湯(人參、石膏、粳米、知母、炙草)、黃芩芍藥湯(黃芩、芍藥、炙草)、葛根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炙草),重則三承氣湯(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草),無不應驗。間亦有先惡寒而後發熱者,仍以傷寒治之。

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蓋冬主閉藏,漏泄春光(杜詩:「漏泄春光有柳條」)。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古人婚姻六禮,定在桃夭之時,良有以也。余則謂熱蘊之極,必致煎熬腎水,遇體之充足者,但以前湯治之;倘體之虛怯者,不問精之藏與不藏,前湯中重加生、熟二地,以培其本(生地、熟地、黃芩、芍藥、貝母、生草)。則二說不相歧而相為用矣,何必如喻嘉言之分疏其說也乎?!

白話文:

冬天因為受寒而生病,如果馬上發病就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而是潛伏在體內,到了春天隨著陽氣升發才發作,這就是溫病。它的症狀有頭痛、脖子僵硬,和傷寒很像,但不同的是,溫病初期不會怕冷,而是直接發燒,而且脈搏跳動很快。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所以必須先從體表治療;溫病是從體內發散到體表,所以必須先清理體內。因此才會有溫病可以誤用發汗藥,但不可以誤用瀉下藥的說法。張仲景寫的《傷寒論》這本書,適用於從秋分到春分這段時間的疾病。如果過了春分,那生病就是屬於溫病了。

《黃帝內經》雖然有記載說夏至前發病的為溫病,張仲景也有提到太陽病先發熱的屬於溫病,但從晉朝唐朝以來,沒有人能清楚分辨傷寒和溫病,都用《傷寒論》的方法來治療,結果好壞參半。治療這種病的人,往往沒有明確的主張,一直到金朝的劉河間出來,才寫了《溫病論》。明朝的喻嘉言又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溫病才有了治療的準則,而張仲景的醫書也因此更加明確。

在春天這個陽光明媚的時節,陽氣從地面升起(十月是純陰,卦象為坤;到十一月冬至時,陰氣消退陽氣開始生長,卦象為復;十二月陽氣漸長,卦象為臨;正月陽氣更加旺盛,卦象為泰),陽光溫暖,微風和煦,花香鳥語,充滿了春天的溫暖氣息,所以這個時候生的病也被稱為溫病。

病情輕微的可以用白虎湯(人參、石膏、粳米、知母、炙甘草)、黃芩芍藥湯(黃芩、芍藥、炙甘草)、葛根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炙甘草)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可以用三承氣湯(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通常都能見效。有時候也會遇到先怕冷後發燒的,這種情況仍然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還有一種說法是:「冬天不注意保養腎精,春天就容易得溫病。」這是因為冬天主藏,如果冬天精氣洩露,就會像洩露春天的陽氣一樣。當身體虛弱的時候,邪氣就容易侵入。古人將結婚的日子定在桃花盛開的時候,也是有道理的。我認為,熱積累到極致,必然會煎熬腎水。如果體質好的人,用前面的方子治療就可以了;如果體質虛弱的人,無論他冬天有沒有保養腎精,都應該在前面的方子中加入生地和熟地來加強補腎的作用(生地、熟地、黃芩、芍藥、貝母、生甘草)。這樣兩種說法就不會互相矛盾,而且可以互相配合運用,何必像喻嘉言那樣分得那麼清楚呢?

3. 暑熱脈論

同是夏月病也,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而暑熱分焉。暑為陰邪,熱為陽邪,觀於天地可知矣。炎風翕欻,草木榮而就枯;烈日熏蒸,溝洫盈而立涸。陽氣發散於外者,底裡必然虛空。源遠之井,清冷如冰;岩谷之風,寒淒若刺。人,一小天地也,深居房室靜坐不啻趨炎,奔走道塗,周行常思蔭暍。

陽氣發泄於外者,底裡亦必虛空,舉動心艱,肢體疲倦,居恆氣短,精力衰頹。故其為病,亦因其氣而感之耳。其中暑也,感地竅之氣,陰與陰遇,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與中熱無異。而小便清利、大便溏瀉、嘔吐少氣、安靜好眠、脈則虛怯(亦有虛數者),較之中熱,大相徑庭焉。

暑必傷氣,非黃耆不足以益其氣;暑必兼濕,非焦術不足以燥其濕;暑必積寒,非附子不足以溫其寒(經驗方:附子、焦朮、黃耆、乾薑、苡米、扁豆、雲苓、炙草)。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是也。其中熱也,感天炎之氣,陽與陽遇,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與中暑無異,而小便赤澀、大便堅硬、胸滿氣喘、煩躁不眠、脈則洪數,較之中暑,殊隔天淵焉。

熱甚發燥,非麥冬不足以清其燥;熱甚為毒,非黃連不足以解其毒;熱甚涸水,非豬苓不足以利其水(經驗方:麥冬、黃芩、澤瀉、焦朮、豬苓、茯苓、前仁、炙草)。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熱是也。五行之中,惟火有二,所以五運而有六氣也。有六氣,因有風寒暑熱燥火,六淫熱即火病也。

方書所注,有謂暑為陽邪,心屬離火,故暑也入心,吾不知將熱置於何地;有將暑分陰症陽症,而火則牽扯諸火,亦知火乃六淫內之火乎;有以暑為夏月之傷寒,吾不知暑又是何病。千書一律,開卷茫然,總於五運六氣,未能細心體認。余因參互考訂,力為剖別,驗之於症,實有毫髮不差者。

白話文:

同樣是夏天發生的疾病,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臉色污垢、自然流汗等症狀,但可以區分為中暑和中熱兩種情況。中暑屬於陰邪,中熱屬於陽邪,觀察天地間的現象就可以明白。夏天風猛烈吹拂,草木茂盛後就枯萎;烈日蒸烤大地,溝渠積滿水後又乾涸。陽氣發散在外時,身體內部必然空虛。泉源深遠的水井,清涼如冰;山谷的風,寒冷刺骨。人就像一個小天地,深居室內靜坐就像趨向炎熱,在道路上奔走的人,常常想在陰涼處休息。

陽氣發散於外的人,身體內部也一定會空虛,活動時感到吃力,肢體疲憊,平時氣短,精神衰弱。所以得病,也是因為感受了這種氣的影響。其中暑的人,是感受了地面的陰氣,陰氣與陰氣相遇,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臉色污垢、自然流汗,和中熱症狀相似。但是中暑的人小便清澈順暢、大便稀溏、想吐氣短、安靜好睡、脈象虛弱(也有虛數的),和中熱的症狀大不相同。

中暑一定會損傷元氣,非黃耆不能補益元氣;中暑一定會夾帶濕氣,非焦朮不能去除濕氣;中暑一定會積累寒氣,非附子不能溫暖寒氣(經驗方:附子、焦朮、黃耆、乾薑、薏米、扁豆、雲苓、炙甘草)。潔古說:安靜時得到的病就是中暑。而中熱的人,是感受了天空炎熱的陽氣,陽氣與陽氣相遇,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臉色污垢、自然流汗,和中暑症狀相似,但是中熱的人小便赤澀、大便乾硬、胸悶氣喘、煩躁失眠、脈象洪大而快,和中暑的症狀差異極大。

熱到極點會引起乾燥,非麥冬不能清除乾燥;熱到極點會形成毒素,非黃連不能解除毒素;熱到極點會耗盡體液,非豬苓不能利小便(經驗方:麥冬、黃芩、澤瀉、焦朮、豬苓、茯苓、前仁、炙甘草)。潔古說:活動時得到的病就是中熱。在五行之中,只有火有兩種,所以五運而有六氣。有了六氣,才有風、寒、暑、熱、燥、火,六種外感病因,熱就是火病。

有些醫書註解,說中暑是陽邪,心屬離火,所以中暑會影響心。我不知道把中熱放在哪裡?有些將暑分為陰症陽症,而火則牽扯諸多火,也不了解火是六淫內的一種火?有些把暑當作夏天發生的傷寒,我不知道暑又是什麼病?千篇一律的書,翻開來讓人茫然,總是在五運六氣的理論中,不能細心體會。我因此互相參照考訂,努力加以區別,用症狀來驗證,確實沒有絲毫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