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明代著名醫家汪機所著的《針灸問對》,是一部在中國針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該書成於嘉靖初年,刊於1503年,原名《針灸問答》,後定名《針灸問對》。此書以其獨特的問答體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針灸學的核心理論與臨床應用,並對當時及金元以後的針灸學說進行了深刻的辨析與批判,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汪機,字省之,號石山,祁門人。他不僅是一位精通醫術的臨床家,更是學術造詣深厚的醫學理論家。他業醫之前曾習儒,這使得他的著作不僅醫理精微,更帶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與道德情操。在《針灸問對》一書中,處處可見他對醫道的體悟與對患者的仁心。書前的《刻針灸問對敘》由南澗程鑌子礪所作,開篇即強調「夫道仁也,夫醫仁術也」,指出醫道即是仁道,醫術即是仁術,特別是針焫(針灸)這種「術之神者」,能夠疏通人體氣機,完滿天和,正是廣施仁術的體現。序文讚揚此書匯為問對,使醫理「粹以賾章,則以微著,玄以邃通」,能夠幫助後學者通曉古人之神妙,進而「完天和,溥仁術」。這不僅將醫術提升到道的層次,更將求醫與聖賢「求仁」的功夫相聯繫,足見此書在作者及推崇者心中的非凡地位。

汪機在自序中則交代了撰寫此書的緣起與經過。他觀察到當時(嘉靖年間)的針灸醫者,即便名聲遠播如姑蘇凌漢章或六合李千戶,其所長或在熟練取穴手法、或在謹慎點記定位,但對於針灸最根本的理論基礎——「素、難所論針灸,必須察脈以審其病之在經在絡,又須候氣以察其邪之已至未來」——卻似乎未能深究。這使得他深感當今針灸學術的不足與流弊。為糾正這種「不求諸古而師諸今」的傾向,他「取靈樞、素、難及諸家針灸之書,窮搜博覽」,將所得精粹筆錄累積,最終梳理成問答形式,寫就《針灸問對》,以期「有補於針灸之萬一」,並為自己的老年複習提供便利。這段自述不僅展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經典的尊崇,也說明此書是其積累數十年讀書臨證心得的結晶。

《針灸問對》全書共分三卷。上卷和中卷主要論述針刺之法,下卷則探討灸法以及作為針灸基礎的經絡腧穴。這種編排體現了先法後穴、先針後灸的邏輯順序,符合學習和掌握針灸技術的規律。問答體例是此書最大的特色,它模擬師生或醫者之間的探討對話,將複雜的醫理、難解的條文,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層層剖析,條理清晰,讀者易於理解和記憶。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使得經典理論不再是高深莫測的文字堆砌,而是鮮活生動的思辨過程。

此書最核心的學術思想,在於其對《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與《難經》的絕對回歸與尊崇。汪機明確將這兩部經典視為針灸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認為一切針灸的原理和方法都應從中尋找淵源和依據。例如,在《卷之上》開篇的問答中,他通過比較上古、中古、當今三個時代的病證特點及相應治法,論證了《內經》時代針灸盛行而湯液較少、而當今時代湯液盛行而針灸罕用的原因,並非針灸本身過時,而是因為隨著道德衰敗、生活無節,人們多生內傷,外邪亦易深入,病勢較古時更深更複雜,故需湯液「盪滌」;但若病勢尚淺,「邪之新客」,則仍可依《內經》之法「刺而而已」。這段論述深刻地揭示了針灸與湯液各自的適用範圍,並將其與時代背景、人體狀況緊密聯繫,體現了靈活運用經典的精神,而非泥古不化。

汪機不僅繼承經典,更以經典為武器,對當時及金元以後的某些針灸學說和醫療亂象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金元時期,醫學各派爭鳴,理論和實踐都有不少發展,但也可能出現脫離經典本源的現象。汪機對這些「無稽之言」、「不負責任的醫療作風」採取批判或否定的態度,這在當時是需要學術勇氣的。他認為這些後世學說往往「學無根要,遂苦其奧,置而不講,徒誇於手法取穴之末」,或是「今醫所傳,無稽之言也,不求諸古而師諸今,所謂下喬木,入幽谷,豈能升堂而入室哉」。這種對浮誇手法、不明醫理、脫離經典的批判,在醫學史上屢見不鮮,也說明了針灸作為一門技術性強的學科,很容易出現重技輕理、捨本逐末的傾向。汪機正是要撥亂反正,強調針灸的療效根源於其深刻的理論基礎,特別是《內經》、《難經》所闡述的經絡氣血運行、病機變化以及精確的取穴原則和操作手法。

書中對於具體理論和方法的闡述也極具特色。例如,《卷之上》詳細列舉並解釋了《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的九種針具——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及其各自適應的病證部位(皮膚、分肉、血脈、經絡、癰膿、深遠之邪、機關積水等)。他強調「九針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疾弗能移」,錯誤的運用針具會導致「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病深針淺,病氣不寫;病小針大,氣寫大甚;病大針小,氣不泄泄」,這些論述至今仍是指導臨床合理選用針具的重要原則。

《卷之中》對「迎隨補瀉」的討論更是展現了他對經典深度的理解。雖然提供的問答截圖只包含對「迎而奪之」和「隨而濟之」的闡述,但從中可見他如何引述《素問》和《靈樞》的原文,並結合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運用針法的例子(如針刺足陽明以阻斷傳經),來解釋「迎而奪之」是在邪氣初起或將發時,先發制人,截斷邪路,使其不得傳變;而「隨而濟之」則是在邪氣已過,正氣不足或氣機滯郁時,順勢而為,疏通經脈,扶助正氣。他不僅解釋了概念,更通過具體的臨床情境和古代醫家的實踐來加以印證,並且批判了當時某些醫者對迎隨之義的誤解和無稽的用法。這種對基本針法原則的深入辨析,對於釐清後世的針法亂象具有關鍵作用。

總的來說,《針灸問對》是一部回歸經典、辨偽存真的重要針灸著作。汪機通過問答的形式,系統地梳理和闡述了《內經》、《難經》中的針灸理論精髓,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操作、補瀉原則等。他不僅傳承了古代醫家的智慧,更以批判的精神審視了當時及後世的學術發展,針砭時弊,力圖復興針灸學的本源。書中對九針的應用、對迎隨補瀉等核心手法的闡釋,體現了他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儘管書名為「問對」,看似簡單易懂,但其內容博採眾議,去偽存真,是汪機醫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此書不僅為當時的針灸學習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也對明清乃至近現代的針灸學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學習和研究傳統針灸理論和實踐不可或缺的經典文獻之一。其強調回歸經典、理論與實踐並重、以及對醫療亂象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刻針灸問對敘

卷之上 (1)

卷之上 (2)

卷之上 (3)

卷之上 (4)

卷之上 (5)

卷之上 (6)

卷之上 (7)

卷之上 (8)

卷之上 (9)

卷之上 (10)

卷之上 (11)

卷之上 (12)

卷之上 (13)

卷之上 (14)

卷之上 (15)

卷之上 (16)

卷之上 (17)

卷之上 (18)

卷之上 (19)

卷之上 (20)

卷之上 (21)

卷之上 (22)

卷之中 (1)

卷之中 (2)

卷之中 (3)

卷之中 (4)

卷之中 (5)

卷之中 (6)

卷之中 (7)

卷之中 (8)

卷之中 (9)

卷之中 (10)

卷之中 (11)

卷之中 (12)

卷之中 (13)

卷之中 (14)

卷之中 (15)

卷之中 (16)

卷之中 (17)

卷之中 (18)

卷之下 (1)

卷之下 (2)

卷之下 (3)

卷之下 (4)

卷之下 (5)

卷之下 (6)

卷之下 (7)

卷之下 (8)

卷之下 (9)

卷之下 (10)

卷之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