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下 (2)
卷之下 (2)
1. 卷之下
今人見有痰而嗽。無痰而咳。一概於三伏中灸之。不計壯數。二穴切近華蓋。而咳與嗽本因火乘其金。茲復加以艾火燔灼。金欲不傷得乎。況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謂之伏。平時且不可灸。而況於三伏乎。夫治嗽。當看痰與火孰急。無痰者。火旺金衰。十死七八。瀉火補金。
間或可生。痰多者。濕盛也。降火下痰。其嗽自愈。縱灸肺俞、風門。不過三壯五壯。瀉其熱氣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也。
或曰。頭目之疾。灸之何如。
曰。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督脈自尾閭抵脊。上頭至人中。頭者。手足三陽與督脈所會之地。故冬月之寒。頭無所畏。美酒之飲。面為之赤。是皆諸陽所致也。今有頭風頭暈。中風發致眼目耳鼻等疾。輒於頭部諸穴。多灼艾炷。是猶抱薪救火。安能濟耶。
當看病在氣分血分。分類施治。庶得其宜。縱使應灸。亦不過三壯五壯。以瀉熱氣而已。眼目疼痛。多由血熱。豈宜妄灸助熱。以傷其血哉。
或曰。人言無病而灸。以防生病何如。
曰。人之有病。如國之有盜。須用兵誅。其兵出於不得已也。針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人言無病而灸。如破船添釘。又言。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此世俗之通論。予獨以為不然。夫一穴受灸。則一處肌肉為之堅硬。果如船之有釘。血氣到此。則澀滯不能行矣。昔有病跛者。
邪在足少陽分。自外踝以上。循經灸者數穴。一醫為針臨泣。將欲接氣過其病所。才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壞人經絡也。或有急證。欲通其氣。則無及矣。邪客經絡。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無病而灸。何益於事。
或曰。膏肓治百病。而諸家取穴之法不同。何歟。
曰。高下各去胛骨一側指許是穴。不可失之狹。狹則內犯大筋。不可失之闊。闊則外犯胛骨。必須大筋之外。胛骨之內。空處按之。覺與前胸乳間膈膜相應。乃是真穴。舊傳取兩乳間量則。分作八寸。以比橫寸之則。量之於背。蓋人有生而背突者。背常闊。而胸常狹。胸突者。
胸常闊。而背常狹。安能保其無過與不及焉。又有兒時偏臥一邊。以致背有邊闊邊狹者。亦不可以邊之闊狹為拘。但當隨其一邊闊狹。相去胛骨一側指許為正也。人之項。有二大筋。夾脊而下。兩筋外空。為第二行穴俞。穴俞外。又有二大筋。大筋外空。為第三行穴俞。膏肓系在三行魄戶之下。
神堂之上。若點穴。不出胛骨一側指許。則傷筋骨。非真穴也。世人又有四肋三間之說。揣按自大椎至三節之下。四節之上。准望於三四柱間定穴。指為四肋三間。用之不疑。瘦人椎骨分曉。用之可也。肥人揣按實難。又以指節寸量開三寸取穴。背高而狹者。全不合四肋三間之說矣。
白話文:
卷之下
現在有些人見到有痰咳嗽,沒有痰卻也咳嗽,就一概地在三伏天灸治,也不計算灸的壯數。這兩個穴位靠近華蓋穴,而咳嗽本是因火克金所致,如今又用艾火灸灼,金氣豈能不受損傷?況且三伏天,陽氣旺盛,陰氣衰弱,所以稱為伏天,平時都不宜灸,更何況是在三伏天呢?治療咳嗽,應該觀察痰和火哪個更急迫。沒有痰的,是火旺金衰,十之八九都會危及性命,必須瀉火補金,偶爾才能活下來。痰多的,是濕盛,應當降火化痰,咳嗽自然就好了。即使灸肺俞、風門穴,也不過三壯五壯,瀉去一些熱氣而已,更不應該多灸,尤其是在三伏天更不宜灸。
有人問:頭目方面的疾病,灸治如何?
答:手部的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足部的三陽經脈,從頭走到足;督脈從尾閭走到脊椎,上行到人中。頭部是手足三陽經脈和督脈交會的地方。所以冬天的寒冷,頭部不會感到害怕;喝了美酒,臉會變紅,這些都是陽氣旺盛的表現。現在有些人患了頭痛、頭暈、中風,引起眼目耳鼻等疾病,就在頭部的穴位上大量灸灼艾炷,這就好比抱著柴火去救火,怎麼可能有效呢?
應該觀察疾病是在氣分還是血分,分類施治,才能恰當。即使需要灸治,也不過三壯五壯,以瀉去熱氣而已。眼目疼痛,大多是因為血熱,怎麼可以胡亂灸治,助長熱氣,損傷血液呢?
有人問:有人說沒病也灸治,以預防疾病,如何?
答:人得病,就像國家有盜賊一樣,必須用兵力去討伐,用兵是不得已而為之。針灸治病,也是不得已才使用。有人說沒病也灸治,就像破船上釘釘子一樣。也有人說,要想平安無事,膏肓穴、三里穴不要灸。這是世俗的普遍看法,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一個穴位受灸,那一處肌肉就會變硬,真的就像船上釘了釘子一樣,氣血到了這裡,就會阻塞不能通行。以前有個腿瘸的人,邪氣在足少陽經脈分佈的區域,從外踝以上,沿著經絡灸治了好幾個穴位。一個醫生用針刺臨泣穴,想要接通氣血,經過病患處。才到灸過的瘢痕處,氣血就停住了,不能通行。這就明白了灸火會損傷人體經絡。有的急症,想要通其氣血,就來不及了。邪氣停留在經絡中,讓人痛苦不堪,灸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病卻灸治,有什麼好處呢?
有人問:膏肓穴能治百病,但各家取穴的方法不同,為什麼?
答:膏肓穴的位置,是在胛骨(肩胛骨)外側各一指寬的地方。不能取穴太窄,太窄就會傷到筋;不能取穴太寬,太寬就會超出胛骨。必須在大筋的外側,胛骨的內側,空虛的地方,按壓時,感覺與前胸乳頭間的膈膜相應,才是真正的穴位。舊的傳說取穴方法是:量取兩乳頭之間的距離,分作八寸,再用這個尺寸去量取背部的穴位。但人有天生背部突出的,背部通常較寬,胸部通常較窄;胸部突出的,胸部通常較寬,背部通常較窄。怎麼能夠保證沒有過與不及呢?還有人小時候偏臥一邊,導致背部一邊寬一邊窄,也不能以背部寬窄來決定取穴。只應該根據一邊的寬窄,在胛骨外側各一指寬的地方取穴才是正確的。人的頸項,有兩條大筋,夾著脊椎向下延伸。兩條大筋外側的空隙,是第二行穴俞;穴俞外側,又有兩條大筋,大筋外側的空隙,是第三行穴俞。膏肓穴位於三行穴俞魄戶穴之下,神堂穴之上。如果取穴時,超出胛骨外側一指寬,就會傷到筋骨,就不是真正的穴位。世人還有「四肋三間」的說法,從大椎穴往下數三節,往上數四節,在第三、四椎骨之間取穴,稱為「四肋三間」。瘦人椎骨分明的,這樣取穴是可以的。肥人揣摩按壓很困難,而且用指節寸量開三寸取穴。背部高而窄的人,完全不符合「四肋三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