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下 (1)
卷之下 (1)
1. 卷之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聞歟。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
針經云。陷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夫病有邪氣陷下者。有正氣陷下者。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宜藥升之。如補中益氣之類。)
經曰。北方之人。宜灸焫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焫。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
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也。若將有病者。一概而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云。脈浮。
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經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
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嗌乾咽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
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患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灸。不可拘於面赤也。機按。素難諸書。皆言陽氣陷下者。脈沉遲也。
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冬月陰寒大旺。陽明陷入陰水之中者。並宜灸之。設脈浮者。陽氣散於肌表者。皆不宜灸。丹溪亦曰。夏月陽氣盡浮於表。今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熱脹發黃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為火逆所致。寧甘心於命運所遭。
悲夫。經曰。春夏養陽。以火養陽。安有是理。論而至是。雖愚亦當有知者焉。
或曰。嗽病多灸肺俞、風門何如。
曰。肺主氣屬金。行秋之令。喜清而惡熱。受火所制。為華蓋。居四藏之端。飲食入胃。熱氣上蒸。兼之六部有傷。痰火俱作。發而為咳為嗽。其痰多者。顯是脾之濕濁。隨火上升為嗽。其痰少者。肺火抑鬱。不得宣通為咳。咳形屬火。痰形屬濕。風門、肺俞二穴。明堂、銅人皆云治嗽。
白話文:
卷之下
有人問:什麼病適合灸法治療,什麼病不適合?能不能說明一下?
回答:大體上來說,那些不能針灸的病,可以用灸法治療。具體來說有三種情況:一、寒邪深入,久病不愈;二、脈象消失,說明陽氣衰竭;三、腹部皮膚緊繃,陽氣下陷。除了這三種情況,其他的病都不適合灸法治療,因為灸法容易導致病情逆轉。
《針經》說:「下陷的病症,可以用灸法治療。」天地之間,只有陰陽兩種氣。陽氣在外在上,陰氣在內在下。所謂「下陷」,是指陽氣下沉陷入陰血之中,陰氣反而在上,覆蓋陽脈,症狀表現為寒冷,這時候就要灸治。 (有些病是邪氣下陷,有些是正氣下陷。邪氣下陷,是因為經絡虛弱,氣血不足,邪氣乘虛而入,所以說「感虛乃陷下」。因此,各種邪氣下陷於經絡的病症,都適合灸法治療。而正氣下陷,則應該用藥物來提升,例如補中益氣類的藥物。)
經書上說:北方的人適合灸法治療。因為冬季寒冷之氣盛極,陽氣潛藏於內,都適合灸法治療。從理論上來說,腎臟主藏,藏匿陽氣於內,冬三月,應該閉藏以養陰。如果陽氣過盛,就會生病,所以應該用灸法來調節,這也是因為陽氣陷入陰水之中。
《難經》說:內熱的疾病,應該取用會合之氣的穴位,因為這是陽氣陷入陰中,要選擇能使陽氣通達天部的穴位,用火來引導陽氣,這就適合灸法治療。如果對所有將要生病的人一概施以灸法,豈不是弄巧成拙?張仲景說:脈象微弱的,一定要謹慎使用灸法,因為火邪會導致病情逆轉,耗傷正氣,使血散於脈中,即使火氣很微弱,內部攻擊力也很強,容易造成骨焦筋傷,血液也很難恢復。又說:脈象浮的,應該用汗法治療,如果用灸法,邪氣無處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病症從腰部以下會加重,並出現痺痛,這叫做火逆。脈象浮而熱盛的,如果再灸治,這是實症加重,因為火邪的刺激,必然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等症狀。又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三十個穴位灸治有害,七十九個穴位針刺有害,都會損傷髓部。經書上說,邪氣在哪裡,就要針對哪裡治療。脈象沉的,邪氣在內;脈象浮的,邪氣在外。
世上的醫生只知道脈象的道理,卻不知道病症的禁忌。如果表面上出現寒證,比如渾身出汗,身體感覺清冷,經常發抖畏寒,不渴,想蓋厚被子,經常怕冷,手腳厥冷,皮膚乾燥,脈象一定是沉細遲的,只要有一兩個這樣的症狀,都應該用灸法治療,因為這是陽氣下陷。如果身體發熱怕熱,時而煩躁不安,或者面紅臉黃,咽喉乾燥,口乾舌燥,舌苔黃赤,經常口渴,咽喉疼痛,這些都是外感熱邪。
只要有一兩個這樣的症狀,都絕對不能用灸法治療,脈象一定是浮數,或者只是脈數,都不能灸治。灸治的話,災禍馬上就會發生。如果鼻子聞不到香味,流清鼻涕,眼瞼經常發癢,或者打噴嚏,怕冷,脈象一定是沉的,這是脈象和病症相符。或者輕輕按壓脈搏就感覺弦緊,這是陰邪伏於陽氣之上,即使面紅也要灸治,不能拘泥於面紅這個症狀。許多醫書都說陽氣下陷者,脈象是沉遲的。
脈象和病症都表現為寒邪在外,冬季陰寒盛極,陽明之氣陷入陰水之中,都應該灸治。如果脈象浮,陽氣散佈於肌膚表面,都不適合灸法治療。朱丹溪也說:夏季陽氣都浮在體表,現在的醫生使用灸法,多在夏季,難道不擔心違反火逆的禁忌嗎?有些人因為灸法而產生熱脹、發黃、腰痛、咽喉乾燥、吐血等症狀,屢見不鮮,卻不知道是火逆造成的,甘心承受命運的安排。
唉!經書上說:「春夏養陽」,用火來養陽,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道理講到這裡,即使愚笨的人也應該明白了。
有人問:咳嗽的病,多灸肺俞、風門穴怎麼樣?
回答:肺臟主氣,屬金,應秋令,喜歡清淨,討厭熱邪,受火克制,位於五臟之首。飲食入胃,熱氣上蒸,加上六腑受損,痰火都會產生,就會發作咳嗽。痰多的,明顯是脾臟的濕濁,隨著火氣上升而引起咳嗽;痰少的,是肺火鬱結,不能宣洩而引起咳嗽。咳嗽屬火,痰屬濕。風門、肺俞兩個穴位,《明堂》、《銅人》都說能治療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