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8)
卷之中 (18)
1. 十四法
或曰:「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捻,而氣上行;將針左捻,而氣下行。刺右邊反之。欲補,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
曰:「經絡周於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上與下,兩不相同耶?」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呼補吸寫,古今皆同。予毋容議。
或曰:「丹溪言針法,渾是寫而無補,何謂也?」
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又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氣皆從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又曰:「寫必用方,補必用員。」蓋謂以氣方盛,以月方滿,以日方溫,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內針。
復候其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宣其不行之氣,令其行也;移其未復之脈,使之復也。夫寫,固寫其盛也。於補亦云:「宣不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曰宣曰移,非寫而何?且考《素問》九針之用,無非寫法。
丹溪之言,豈無所本哉?經中須有補法,即張子所謂「祛邪實所以扶正,去舊實所以生新」之意也。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故云補也。」虞氏曰:「針刺雖有補寫之法,余恐但有寫而無補焉。謂寫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經脈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寫實也。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也。不然,內經何以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寫無補之謂也。」
白話文:
十四法
有人說,針刺左邊穴位時,向右捻針,氣則上升;向左捻針,氣則下降。刺右邊穴位則相反。想要補益,先呼氣後吸氣;想要瀉法,先吸氣後呼氣。這個方法也可以參考。
有人說,《經絡》周流全身,並無左右上下之別,為何針刺左右方法不同呢?難道左邊經絡與右邊經絡,上與下經絡,彼此不相通嗎?經書上說:「不懂得經絡的走向和氣血的運行,就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醫生。」這也正說明了不懂經絡運行規律。呼氣補益、吸氣瀉法,古今皆然,無需多說。
有人說,朱丹溪(醫家)說針法全是瀉法,沒有補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經書上說:「陽氣不足的,用溫熱之氣來溫煦它;陰氣不足的,用有滋補味道的藥物來補充它。」針是用砭石製作的,既沒有氣,也沒有味,它只是破壞皮膚肌肉,使身體的氣從穴位排出,怎麼能說是補益呢?經書上又說:「氣血陰陽都不足的,就不要用針灸了,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調和。」又說:「瀉法要用直針,補法要用圓針。」這指的是利用氣的盛衰,月的盈虧,日的溫寒,身體的狀態,以及呼吸的節奏來施針。
先觀察病人的呼吸,然後轉動針,再觀察病人呼氣時,慢慢地拔出針。所以說「瀉法要用直針」,是順著氣的運行方向來操作。補法要用圓針,圓針指的是運行,運行指的是移動,疏通不通暢的氣,使之通暢;移動尚未恢復的脈絡,使之恢復。瀉法,固然是瀉掉過盛的氣血;補法也是一樣,疏通不通暢的氣,移動尚未恢復的脈絡。說疏通、說移動,不都是瀉法嗎?再考察《素問》九針的用法,也幾乎都是瀉法。
朱丹溪的說法,難道沒有根據嗎?經書中確實也有補法的記載,正如張子和所說:「祛除邪氣才能扶持正氣;去除舊的才能生長新的。」黃帝問道:「補法和瀉法如何操作?」岐伯回答說:「這是攻邪之法,讓疾病排出體外,去除過盛的血,恢復其真氣,所以稱之為補法。」虞氏說:「針刺雖然有補瀉之法,但我擔心只有瀉法而沒有補法。」瀉法是指迎著經脈來氣的方向,用針將其排出,所以能瀉去實邪;補法是指順著經脈去氣的方向,用針將其留住,不一定能真正起到補益的作用。否則,《內經》為何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不足,不可以針刺,針刺會更加耗竭其氣,老年人會因此死亡,壯年人也會元氣大傷。」這些話都說明了只有瀉法而沒有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