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7)
卷之中 (17)
1. 十四法
則濁氣出。(取之陽明合)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浮淺之病。不欲深刺。深則邪反入。故曰反沉。)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或曰。金針賦言。諸陽之經。行於脈外。諸陽之絡。行於脈內。諸陰之經。行於脈內。諸陰之絡。行於脈外。是歟非歟。
經曰。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又曰。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十四經發揮以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之間者。皆釋為絡脈。則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者。而不浮見。
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十六丈二尺之數。而非不當數也。似涉於誤。)經曰。百病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乃血絡。非大絡。)留而不去。傳入於經。又漸傳於臟腑。機按。經言則知諸經皆屬於內。諸絡皆屬於外。經中只言內經外絡。未嘗言陰陽也。
且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氣之行。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夜但行陰。素難嘗言之矣。今謂陽經外。陽絡內。陰經內。陰絡外。經無明文。不知何據。
或曰。賦言男子氣。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氣。早在下。晚在上。午前為早。午後為晚。從腰以上為上。從腰以下為下。男子早針。氣乃上行。晚針。氣乃下行。女子早針。氣乃下行。晚針。氣乃上行。其說亦有據乎。
經曰。榮氣行於脈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至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機按。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賦所言如是。似涉無稽之談。安可為法於人哉。
或曰。賦言補寫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寫。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寫。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其法是歟非歟。
經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考之素難。男女臟腑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後。男女補寫顛倒錯亂如此。
悖經旨也甚矣。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曰寒曰熱。惟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
白話文:
十四法
排濁氣需取陽明穴位,針刺太深則邪氣反而沉陷,病情加重。淺表病症不宜深刺,深刺會使邪氣倒灌,所以稱為「邪氣反沉」。針刺時需考慮患者年齡、體格大小、肥瘦,用心去體會。能準確判斷針刺深淺的標準,是不會過度損傷肌肉,且氣血不衰竭。如果患者瘦弱,肌肉消瘦,就無法準確判斷針刺的深淺。必須仔細地診斷、觀察、觸摸,根據寒熱虛實來調整針刺方法,這就是因地制宜,符合真諦的做法。
有人說,《金針賦》記載:諸陽經行於脈外,諸陽絡行於脈內;諸陰經行於脈內,諸陰絡行於脈外。這對嗎?
經書記載:十二經脈隱伏於肌肉之間,很深看不到;那些浮在表面,能看到的脈絡都是絡脈。又說:脈搏規律的是經脈,脈搏不規律的是絡脈。還說:所有絡脈都不能經過關節大穴之間,必須走小路出入,然後再與皮膚相連。十四經的闡述以十二經的支脈,隱伏在肌肉之間的都解釋為絡脈,那麼絡脈也隱伏在肌肉之間,而不是浮在表面。
也能經過關節大穴,而不走小路,也應符合經脈十六丈二尺的長度,而不是不符合長度。這似乎是錯誤的。經書記載:百病必先侵犯皮毛,邪氣入侵,則肌膚腠理開合,開合後邪氣入侵絡脈(指血絡,不是大絡),停留不去,再傳入經脈,逐漸傳入臟腑。經書說明所有經脈都屬於內,所有絡脈都屬於外,經書只說內經外絡,從未說陰陽。
例如,榮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榮氣運行,不分晝夜;衛氣白天只走陽脈,晚上只走陰脈。這很難解釋。現在卻說陽經在外,陽絡在內;陰經在內,陰絡在外,經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不知根據何在。
有人說,《金針賦》記載:男子的氣,早上在上面,晚上在下面;女子的氣,早上在下面,晚上在上面。上午為早,下午為晚;腰以上為上,腰以下為下。男子早上針刺,氣則上行;晚上針刺,氣則下行;女子早上針刺,氣則下行;晚上針刺,氣則上行。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經書記載:榮氣行於脈中,周身五十度,不分晝夜;到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經。衛氣行於脈外,白天走陽脈二十五度,晚上走陰脈二十五度;到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經。衛氣運行,只分晝夜,從未聽說分上下。男女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從未不同。現在賦中所說如此,似乎是無稽之談,怎能作為治療方法呢?
有人說,《金針賦》記載補瀉方法:男子用拇指向前左旋為補,向後右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用拇指向後右旋為補,向前左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上午如此,下午相反。這種方法對嗎?
經書記載: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這是論述一年陰陽升降的。同樣,一日陰陽升降,上午陽升陰降,下午陰升陽降,不分男女。參考《素問》,男女臟腑經絡穴位、氣血,晝夜周流沒有不同。現在賦中所說上午下午、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違背經書旨意甚矣。所以說,診斷時不知陰陽逆從的道理,這是治療上的錯誤。又說,刺實症要選擇虛弱的部位,針刺後感覺寒冷;刺虛症要選擇充實的部位,針刺後感覺溫熱。說寒說熱,只憑針刺後的感受,從未用提按的方法來區分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