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下 (3)
卷之下 (3)
1. 卷之下
嘗是灸一骨立之人。用側指許法點之。方大悟四肋三間之妙。蓋人之胛骨。微有少曲。胛骨下廉上廉四肋之內。自有三間。膏肓正在四肋三間之中。即非脊骨三四椎之間也。世人多灸之者。蓋膏肓神明所居。或為邪干。則脂膏銷鑠。肓膜瘦薄。灸之而病或安者。以三焦主氣。
為諸陽之府。氣病則陽虛而陰不得相附。膏肓在三焦部分。氣之所聚而行於諸陽。宜其主於氣病也。若治血病。吾未見其可者。晉侯夢二豎子在膏肓間。非秦緩不能灸也。以陽氣將絕。邪得專之故也。
或曰。古謂癰疽始發。灸之可使輕淺。何謂也。
丹溪曰。用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則灸至不痛。不痛須灸至痛。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或曰。灸之不發何如。
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灸氣海、三里、陽輔。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數壯。亦不發。十日後。全不作膿。瘡干而愈。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
加以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或曰。覃公所養。無不如意。何謂失其所養。曰。君言所養。口體者也。此論所養。性命者也。覃公壯年得志。務快其心。血氣空虛。以致此耳。
或曰。灸有補寫乎。
經曰。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虞氏曰。灸法不問虛實寒熱。悉令灸之。亦有補寫乎。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或曰。周身經絡。及穴俞相去分寸。經穴起止。十二經納支幹等條。古有歌括。亦可讀否。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先賢以歌括之。欲人易記誦耳。安可不讀。歌曰。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
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陽明之脈手大陽。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裡。下行直合氣沖中。遂由髀關抵膝臏。䯒跗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
白話文:
卷之下
曾經有人灸治一個骨瘦如柴的人。用側指的方法點灸。於是才大悟四肋三間的妙處。原來人的肩胛骨,略微有些彎曲,肩胛骨下緣上緣四肋之內,自然有三間的空隙。膏肓穴就在四肋三間之中,並非脊椎第三四椎之間。世人多數灸治此穴,是因為膏肓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如果被邪氣侵犯,就會導致脂肪消融,肓膜瘦薄。灸治後病情或好轉,是因為三焦主氣,
為諸陽之府。氣病則陽虛而陰氣不能依附。膏肓穴在三焦的部位,是氣的聚集和運行於諸陽之處,所以它主要治療氣虛的疾病。至於治療血病,我還沒有見過有效的例子。晉侯夢見兩個小人在膏肓穴之間,只有秦緩才能灸治。這是因為陽氣將要衰竭,邪氣佔據優勢的緣故。
有人問:古人說癰疽初發,灸治可以使其輕淺,這是什麼道理?
丹溪答:用火來疏通、拔除鬱積的毒邪,這是從治的辦法。唯獨頭部是諸陽聚集的地方,艾炷宜小而少。至於身體其他部位疼痛,則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不痛,則須灸到痛為止。有人因為灸治而死亡的,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陰氣將要衰竭,其脈象必然浮數而大且有力,精神必然萎靡昏沉,無法抵禦火氣,所以才會危急。
有人問:灸治後不發炎腫怎麼辦?
羅氏答:覃公四十九歲,患臍腹冷痛,飲食不消化,足跗寒邪逆上,精神困倦虛弱,脈象沉細微弱。灸氣海、三里、陽輔等穴,三天後,用蔥葉熨灸瘡口,都不發炎腫。又灸治數壯,還是不發炎腫。十天後,完全沒有化膿,瘡口乾燥而痊癒。針灸書籍上說:凡是使用針灸,氣血不到達就不會有效果。灸治後也不發炎腫,大多是血氣虛弱,不能化膿,失去了營養的供給。
此外如果處理不慎,邪氣加重,病情必然不會好轉。有人問:覃公的營養補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為什麼說是失去了營養的供給?答:你說的營養供給,是指飲食和身體的保養。而這裡說的營養供給,是指性命精氣的滋養。覃公壯年得志,過於追求享樂,導致血氣虛弱,所以才會這樣。
有人問:灸法有補瀉之分嗎?
經書上說:用火補的方法,不要吹滅火,讓它自然熄滅。用火瀉的方法,要迅速吹滅火,傳遞艾灸的熱度,必須讓火完全熄滅。虞氏說:灸法不論虛實寒熱,都應該灸治,也有補瀉之分嗎?答:虛者灸之,使火氣來幫助元氣;實者灸之,使實邪隨著火氣而發散;寒者灸之,使其氣血恢復溫暖;熱者灸之,引導鬱熱之氣向外發散,這是利用火來乾燥的道理。
有人問:周身經絡和穴位相距的寸數,經穴的起止位置,十二經脈的支幹等條理,古人有歌訣可以記憶,可以讀一讀嗎?答:經脈是能夠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的,不可不通。前賢們用歌訣來記載,是想讓人們容易記憶和誦讀,怎麼能不讀呢?歌訣如下:手太陰肺經從中焦生發,向下絡屬大腸,從賁門出來,向上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出來,橫出腋窩,沿著上臂內側中線走行,經過肘部、臂部,到達寸口(橈動脈搏動處),上至魚際穴,
在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支脈從腕後出來,接著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內側商陽穴開始,沿著食指上緣,經過合谷穴,經過兩筋之間、骨骼之間,沿著臂部外側,進入肘部外側,循著上臂外側,到達肩端前緣,沿著鎖骨外側,從肩下進入鎖骨上窩,絡屬肺臟,下通過膈肌,屬大腸經,支脈從鎖骨上窩直上頸部,斜穿頰部前面,到達下齒處,環繞出來,到達人中穴,交會左右,向上夾著鼻孔,到達迎香穴。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向下循行鼻翼外側,進入上齒,再從口角旁出來,環繞承漿穴,經過頤後、大迎穴、頰車穴,到達耳前髮際,上達額部,支脈從人迎穴下行到鎖骨上窩,下通過膈肌,進入胃,絡屬脾臟,直行從鎖骨上窩下行到乳房內側,一支從幽門,沿著腹部內側下行,直達氣衝穴,再由髀關穴到達膝蓋骨外側,經過足跗部,到達中指內側,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通。一支下行到膝關節,到達外膝眼(足三里穴),向前到達中指外側,一支別行至足跗部、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