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20)
卷之上 (20)
1. 卷之上
(先定五臟之脈。備循九候之診。而有太過不及者。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眾脈謂七診之脈。眾凶謂五臟相乘。外內相得。言形氣相得也。無以形先。言不以己形之盛衰寒溫。料病人之形氣。使同於己。)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玩謂玩弄。言精熟也。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其類也。)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人之虛實。非其遠近而有之。蓋由氣血一時之盈縮耳。然其未發。則如雲垂而視之可久。至其發也。則如電滅而指所不及。遲速之殊。有如此矣。○瞚。
音舜。太素作眴。)手動若務。針耀而勻。(手動用針。心如專務於一事。針耀而勻。謂針形圓淨。上下勻平也。)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冥冥。言血氣變化之不可見也。故靜意視息。以義斟酌。觀所調適經脈之變易耳。雖且針下用意精微。而測量之。
猶不知變易形容誰為其象也。○新校正云。觀其冥冥者。形容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其冥冥。)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嗟其已應。
言所針之得失。如從空中見飛鳥之往來。豈復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見經脈盈虛而為信。亦不知其誰之所召遣耳。)伏如橫弩。起如發機。(血氣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疾。)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言血氣既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然其虛實。豈留呼而可為準定耶。虛實之形。何如而約之。)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言要以氣至有效而為約。不必守息數而為定法。),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勿變更也。無變法而失經氣也。)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深淺在志。知病之內外也。遠近如一。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不敢墮也。手如握虎。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問曰。靈樞第一篇。針之大經大法。不可不讀也。其中義有不可曉者。奈何。
曰。此上古之書。傳寫已久。其中多有缺誤。但當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也。岐伯曰。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守刺法也)上守神。(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神乎神。客在門。(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正氣客。
白話文:
[卷之上]
首先要確定五臟的脈象,熟練掌握九候診法,判斷脈象的過與不及,然後才能運用針灸的方法。如果各種脈象都看不出來,各種凶險徵兆都察覺不到,內外(形氣)協調一致,就無法預知病情。 (各種脈象指七診的脈象;各種凶險徵兆指五臟之間互相侵犯;內外相得,是指形氣相合;無法預知病情,是指不能單憑自身的感覺來判斷病人的形氣寒熱,要使自身的狀態與病人相合。)要仔細揣摩脈象的變化,才能施治於人。(仔細揣摩,是指熟練掌握。經文中說:「謹慎地熟悉陰陽變化,不要與眾人商議。」這與此意相近。)病人有虛實之分,對於虛證,針灸不宜過深,對於實證,針灸不宜過淺。當病情要發作時,時間緊迫,不容猶豫。(病人的虛實,並非由於針灸深淺而產生,而是由於氣血一時的盛衰變化。在病情尚未發作時,就像烏雲壓頂,可以觀察較長時間;但一旦發作,則像閃電一樣迅速,讓人反應不及,這便是病情發作的快慢差異。手持針時動作要專注熟練,針體要光潔平整。)要靜心凝神,觀察病情變化,這就叫做「冥冥」,無法用形狀來描述。(「冥冥」是指血氣變化的不可見性,所以要靜心觀察呼吸,根據道理來判斷,觀察調整經脈的變化。雖然針灸時用心精微,但衡量其效果,仍然不知道變化如何,也無法用具體形象來描述。「冥冥」形容榮衛之氣不顯於外,而熟練的醫生卻能獨自知曉,他們根據每日的寒溫,月分的虛實,四季氣候的升降浮沉,綜合考慮,互相配合來調整治療,醫生往往能預先察覺到這些變化,但這些變化卻不顯於外,所以說「觀察其冥冥」。)看到氣至的徵兆,看到針灸生效的跡象,像看到空中飛鳥的往來,卻不知道是誰在操控。(氣至的徵兆,指針灸得法;針灸生效的跡象,指針灸已見效。就像看到空中飛鳥的往來,卻不知道是誰在操控一樣。這只看到經脈盈虛的變化作為依據,卻不知道是誰在驅使。)針灸前如同橫弩般靜止,針灸時則像發機般迅速。(血氣尚未反應時,針灸如同橫弩般安靜;當血氣反應時,則如同發機般迅速。)皇帝問道:什麼樣的狀況是虛,什麼樣的狀況是實?(意思是說,血氣如同橫弩般靜止,又如同發機般迅速,那麼虛實的狀態,難道可以憑藉呼吸來確定嗎?虛實的狀態,應該如何來判斷呢?)岐伯回答:刺虛證時,要等到它出現實的徵兆;刺實證時,要等到它出現虛的徵象。(刺虛證要等到它出現實的徵兆,是指陽氣旺盛,針刺後局部發熱,然後才能拔針;刺實證要等到它出現虛的徵兆,是指留針時間長,陰氣旺盛,針刺後局部感覺寒冷,然後才能拔針。意思是說,要根據氣至有效作為判斷的依據,不必拘泥於呼吸的次數來規定方法。)經氣已至,要小心守護,不要失去。(不要改變方法而失去經氣。)針刺的深淺,取決於對病情深淺的判斷;針刺的遠近,如同是一樣;如同處在深淵邊緣,小心翼翼;手持針如同握住老虎,要穩住;思想專注,觀察病人,不要左顧右盼。
有人問道:《靈樞》第一篇,是針灸的大綱和方法,不可不讀,其中有些意思難以理解,該怎麼辦?
回答說:這是古代的書籍,經過多次抄寫流傳,其中有很多缺誤,只要能理解的部分就理解,有疑問的部分就先放著。岐伯說:小針的要領,容易講解,卻難以讓人領悟。(容易講解,意思是容易說明;難以讓人領悟,意思是難以讓人掌握。)粗淺的要掌握針刺的方法;高深的要掌握病人的血氣盈虧。神妙之處,在於正邪之氣的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