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21)
卷之上 (21)
1. 卷之上
邪氣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先知邪正。何經之疾。然後乃知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速遲。(徐疾之意也)粗守關。(守四肢而不知血氣邪正之往來也)上守機。(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知氣之虛實。用針之疾徐也。)空中之機。
清靜而微。(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氣虛不可寫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言氣易失也)不知機道。叩之不發。(言不知補寫之意。血氣已盡。邪氣不下也。)知其往來。(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乎。
(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言氣之虛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寫也)惡得無虛。追而濟之。(補也)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
虛則實之。(言氣口虛而當補也)滿則寫之。(言氣口盛而當寫也○針解曰。氣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寫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亦寒也。)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言諸經有盛者。皆寫其邪也。○針解曰。出針勿按穴。俞且開。故得經虛。
邪氣發泄也。)徐而疾則實。(言徐內而疾出也。○針解曰。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疾。速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實。)疾而徐則虛。(言疾內而徐出也。○針解曰。疾出。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則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
精氣復間。故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針解曰。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寒溫謂經脈陰陽之氣。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言氣之虛實。
補寫之先後也。察其氣之以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針解曰。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言補則秘然若有得。寫則恍然若有失也。○針解曰。若得失者。離其法也。妄為補寫。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寫虛者。轉令若失也。○難經曰。實之與虛者。
牢濡之意。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謂補者秘然。若有得也。寫者恍然。若有失也。得失有無。義實相同。故交舉而互言之。)虛實之要。九針最妙。(針解曰。
為其各有所宜也。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少。宜鍉針。寫熱出血。發泄痼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利員針。刺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湊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大針。此謂各有所宜也。
白話文:
[卷之上]
邪氣侵入人體,是沿著正氣出入的通道而行。在疾病尚未顯現之前,很難知道其病因。要先判斷邪正之氣的盛衰,以及病邪所在的經絡,才能知道該在哪裡下針。針刺的深淺、速度要恰當,不可操之過急或過慢。粗淺地守住關節(指只顧著四肢,而不了解血氣邪正的運行變化),這是膚淺的做法;精妙地掌握施術時機,則能了解氣的虛實,並以此決定針刺的速度。施術的時機,要把握氣機的虛實變化,針刺的快慢要根據此而定。
針刺要輕柔細膩,謹慎地守住氣,避免使其散失。氣盛則不可再補,氣虛則不可再瀉。懂得把握施術時機的人,不會輕易地施針;不懂得把握施術時機的人,即使施針也無法取得效果,因為血氣已盡,邪氣也不會下降。要了解氣的運行變化,以及氣的逆順、盛衰虛實;並要掌握施術的最佳時機。粗心大意的人,則茫然不知氣機的微妙變化。精妙的針法,唯有技藝高超者才能掌握。
氣的運行,向外為逆,向內為順;向外運行則表示氣虛,向內運行則表示氣平順。清楚地了解氣的逆順變化,就能準確地找到施針的部位。迎著邪氣的方向而施針以瀉之,才能使虛的部位得以充實;追隨邪氣的走向而施針以補之,才能使實的部位得以舒緩。迎合氣的運行,隨其變化,用意念與之協調,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針灸解說:氣虛則補之,針刺後會有溫熱感;氣實則熱,滿則瀉之,針刺後會有寒涼感;氣虛亦寒。
如果血脈瘀滯,則應予以排除;如果邪氣盛,則應瀉之。針灸解說:出針時不要按壓穴位,讓經脈的氣血暢通,這樣才能使經絡虛緩,邪氣得以發泄。針刺速度,徐而疾則實(慢慢地刺入,快速地拔出);針灸解說:徐出是指在獲得經氣很久之後才拔出針,快速按壓,則真氣不泄,經脈氣血充盈,因此變得充實。疾而徐則虛(快速地刺入,慢慢地拔出);針灸解說:快速地刺入,是指針刺已到達經脈,則快速拔出;緩慢按壓,是指針刺拔出後緩慢地按壓,這樣邪氣才能發泄,精氣得以恢復,所以就虛了。
關於實與虛,有氣則為實,無氣則為虛。針灸解說:實與虛是指寒溫氣的多少,寒溫是指經脈陰陽之氣,若無若有,指的是病情難以捉摸,因為其變化隱秘難以察覺,所以似無;然而用心體會,又能有所感悟,所以似有。觀察施術前後的變化,氣的虛實如同消失與存在,這是補瀉前後的表現,要觀察氣的衰退與常存。要判斷虛實,針灸解說:判斷虛實,施針者不可違背法則。補瀉之間,如同有所得與有所失,針灸解說:有所得有所失,是指違背了施針的法則,妄加補瀉,紊亂經絡,錯誤地補實,反而好像有所得;錯誤地瀉虛,反而好像有所失。難經說:實與虛,指的是氣的充盈與衰弱,氣來充實則為得,衰弱則為失。氣的充實與衰弱,隨著迎隨補瀉而有所得失。實與虛如同有與無,補瀉如同有所得有所失,其義相同,故而交互提及。虛實的運用,九種針法最為精妙。針灸解說:因為各有其適應症:熱在頭身,宜用鑱針;肌肉充實,氣血飽滿,宜用員針;脈氣虛弱,宜用鍉針;瀉熱出血,治療頑固性疾病,宜用鋒針;治療癰腫,排出膿血,宜用鈹針;調和陰陽,治療暴發性痹症,宜用利員針;治療經絡疼痛,宜用毫針;痹症深入骨骼,以及腰脊關節之間,宜用長針;虛風停留在骨骼、皮膚之間,宜用大針。這就是所謂的各有其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