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22)
卷之上 (22)
1. 卷之上
)補寫之時。(與氣開闔相合也。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以針為之。(九針各不同形。長短鋒穎不等。或補或寫。宜隨其療而用之也。○機按。此節示人當知圓機活法。不可守經無權。與夫邪正之所當別。虛實之所當知。補寫之所當審。皆針家之要務。學者不可不熟讀也。
)
寫曰必持納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寫。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
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輸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機按。上節文義不相蒙。恐有脫誤。且針解篇亦置之不釋。可見非錯簡則衍文。)
問曰。靈樞首篇。多有脫誤。既聞命矣。其中雲。懸陽兩衛。亦有義乎否乎。
曰。此節文義。亦不甚瑩。今姑隨文釋義。以俟明哲正焉。懸者。懸遠也。謂皮膚浮淺之氣。為天之陽與地之陰。相懸隔也。故曰懸陽。衛者。氣也。行於陽。為衛之陽。行於陰。為衛之陰。故曰兩衛。總而言之。懸陽兩衛。同一氣也。分而言之。皮膚者為懸陽。肌肉者為衛之陽。
筋骨者為衛之陰。經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是也。神屬勿去者。正氣猶相附屬也。經曰。身居靜處。
占神往來。又曰。入臟者死。以神去也。存亡者。死生也。血脈在腧橫居者。言邪入血脈。注於穴腧。則橫逆也。經曰。血氣揚溢是也。澄者。靜而明也。經曰。沉而留止。又曰。病深專者。刺大臟是也。堅者。強而急也。經曰。察其脈之緩急。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是也。
蓋謂工之用針。當知氣之邪正。病之生死也。初則淺之。以候皮膚之氣。次則深之。以候肌肉之氣。又次則深之。以候筋骨之氣。若邪雖內舍。而神猶附屬者。則病尚可以生也。或邪入血脈。注於經腧而橫逆者。則神將去矣。邪之橫逆。審而視之。則淵澄而可見。切而按之。
則勁急而可辨。用針之際。豈可不謹候乎。
白話文:
[卷之上]
補瀉之法,需配合氣機的開合。氣機通暢的時刻稱為「開」,氣機閉塞的時刻稱為「闔」。運用針灸治療,九種針各有不同的形狀,長短、鋒利程度皆不相同,或補或瀉,需根據病情而使用。這節說明,施針要靈活運用,不可死守經書,必須分辨邪正、虛實,審慎決定補瀉,這些都是針灸的重要事項,學習者務必熟讀。
瀉法需將針緩慢地刺入,然後再慢慢地抽出,這樣才能排出陽氣,驅除邪氣。按壓並牽引針,稱為「內溫」,可避免血液散失,氣血外洩。補法則應隨氣而行,手法要輕柔,似蚊蟲停歇,似留似回,拔出時如弦斷般迅速,使左側之氣歸於右側,氣血得以停息,外氣閉合,內氣充盈,則不會有出血的狀況,需迅速施針。持針的方法,穩固為要,針刺要正直,不可左右搖晃。
施針時需細心觀察,審慎判斷病情,準確刺入穴位,方能避免危險。施針的時間,必須在懸陽和兩衛的時辰,神氣相應,不可離開。要能判斷病情的存亡,血脈在穴位橫行,觀察時應清晰,觸診時應堅實。此節文字可能有所遺漏或錯誤,與針灸解剖篇內容也有出入,應當是簡本錯誤或文字增減造成的。
有人問,《靈樞》首篇有很多遺漏或錯誤,其中提到「懸陽」、「兩衛」,是否有其義理?
答曰:此節文字也不甚清晰,暫且根據文字進行解釋,等待聰明睿智的人來修正。懸,是指懸遠之意,指皮膚淺表之氣,為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相隔而懸於其間,故稱「懸陽」。衛,指氣,運行於陽為衛陽,運行於陰為衛陰,故稱「兩衛」。總而言之,「懸陽」、「兩衛」指的是同一种氣,分而言之,皮膚為懸陽,肌肉為衛陽,筋骨為衛陰。《內經》說,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所以,病在陰中之陰,刺陰經的滎穴俞穴;病在陽中之陽,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刺絡脈。神氣相應不可離去,是指正氣猶與邪氣相附屬。經書說:「身體處於靜止狀態,則神氣往來。」又說:「入臟則死,是因神氣離去。」存亡,指的是死生。血脈在穴位橫行,指的是邪氣入侵血脈,滯留於穴位,則橫逆不通。《內經》說:「血氣上溢」就是這個意思。澄,指靜而明;經書說:「沉而留止。」又說:「病深而專者,刺大臟是也。」堅,指強而急;經書說:「察其脈之緩急,肉之堅脆,而病形可定。」
總而言之,施針者應了解氣之邪正,病之生死。先淺刺,以探察皮膚之氣;再深刺,以探察肌肉之氣;再深刺,以探察筋骨之氣。如果邪氣雖已內侵,但正氣仍相附屬,則病情尚可痊癒。如果邪氣入侵血脈,滯留於經絡穴位而橫逆,則正氣將要離去。邪氣橫逆,仔細觀察,則清澈可見;仔細觸診,則堅急可辨。施針時,豈可不謹慎觀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