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
卷之中 (1)
1. 卷之中
問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然古今所論迎隨之義,及所用迎隨之法,各各不同,願發明之。
曰:素難所論,刺法之正也;今醫所傳,無稽之言也。不求諸古而師諸今,所謂下喬木,入幽谷,豈能升堂而入室哉?茲以古法釋之於前,以今法辨之於後,則古是今非,判然如黑白矣。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仲景曰:「太陽病,頭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刺瘧論》曰:「瘧方欲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隨井俞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夫如是者,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於此,可免矣。
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故曰:「視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謂但通經脈,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郁也。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
(按摩其病處,手不釋散;著針於病處,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氣內朝於針,移其人神氣令自充足,則微病自去,神氣復常。)
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未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濟之以舟,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鬱於此,而可免矣。迎奪隨濟,其義如此。
(他章又曰:「追而濟之。」注云:「追,補也。」或云:「追隨同一意。」《靈樞》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緩之意。後人訓隨有隨即之意,謂邪去經虛,隨即用補以助之。○愚謂補法兼此數義,故其所釋,各有不同。)
《難經》曰:「迎而奪之者,寫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實則寫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余可類推。補寫雲手心主,所謂少陰無俞,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里為陰,表為陽。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如陰虛陽實,則補陰寫陽;陽虛陰實,則補陽寫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
白話文:
卷之中
文中探討了「迎而奪之」與「隨而濟之」兩種針灸治療方法的差異,並糾正了當時醫家對其理解的錯誤。
古人認為,疾病初起時,應及時施針,阻止邪氣蔓延,這就是「迎而奪之」,如同在敵軍入侵之初切斷其道路,使其勢力減弱。 文中列舉了《傷寒雜病論》、《刺瘧論》等典籍中的案例佐證。
當邪氣已過,經脈虛弱時,則需用針灸補充氣血,使其恢復平衡,這就是「隨而濟之」,如同幫助體弱者行走或乘船,使其恢復力量。文中也用古籍案例說明此法。
文中比較了不同醫家對「迎隨」的解釋,並以心經為例說明「迎而奪之」是瀉其子(土),「隨而濟之」是補其母(木)的道理。 最後強調治療應根據陰陽虛實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補瀉之法。 總而言之,文章旨在闡明「迎而奪之」和「隨而濟之」的真正含義和應用方法,並批評了當時醫家不求甚解,盲目跟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