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2)

1. 卷之中

(一說男外女內。表陽里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機按。素難所論。迎隨不同者。素問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病合於素問者。宜依素問各經補寫之法治之。病合於難經者。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

庶合經意。又按。玄珠經曰。五運之中。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寫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寫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寫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寫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寫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詳此迎取之法。

乃治氣運勝實淫郁。故用此法以治之。與素難之法不同也。

賦曰。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陽。從手上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下走至手。捻針逆其經為迎。順其經為隨。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捻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其經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其經而下。故曰隨。三陰亦准此法。

機按。經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寫之以遏其沖。何嘗以逆其經為迎。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所言若是。其誕妄可知矣。豈可示法於人哉。

賦曰。迎者迎於前。隨者隨於後。迎接猶提也。隨送猶按也。針在孔穴之內。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撐下曰順。拽上猶提也。撐下猶按也。故曰。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又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寫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動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內進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隨即提按也。

機按。經言提針為寫。按針為補。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之義。

賦曰。吸而捻針。左轉為寫為迎。呼而捻針。右轉為補為隨。

機按。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寫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

故命曰補。(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脈氣䐜滿爪下。置針準定。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即此觀之。則呼吸亦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且古人用針。但曰轉曰動而已。

並無所謂左轉為寫。右轉為補。可見賦中所說。率多無稽之談。學者師之。寧免謬妄。)

或曰。針灸書有針法歌括。又有宏綱陳氏針法。今詳述之。以求質正。庶使知有所適從也。

白話文:

[卷之中]

古人認為男屬陽在外,女屬陰在內,治療疾病要調節陰陽之氣,例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虛治陰,陰虛治陽等。 《素問》和《難經》在論述迎隨針法時有所不同。《素問》講各經受病,《難經》講一經受病。如果病情符合《素問》,就應依據《素問》中各經的補瀉方法治療;如果病情符合《難經》,就應依據《難經》中子母迎隨的方法治療,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玄珠經》記載,五運中需疏通鬱結之氣,先取其化源,具體方法是:太陽司天時,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時,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司天時,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時,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時,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這就是用針迎而取之的方法,用於治療氣運盛而導致實證、淫邪、鬱結的病症,這與《素問》、《難經》的方法不同。

經絡循行方向:足三陽經從頭向下走向足部;足三陰經從足部向上走向腹部;手三陽經從手部向上走向頭部;手三陰經從腹部向下走向手部。逆著經絡走向捻針為迎,順著經絡走向捻針為隨。例如足三陽經,從頭向下走向足部,捻針時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著經絡向上,故稱之為迎;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著經絡向下,故稱之為隨。三陰經也遵循此法。

但是,古籍記載「迎」是迎其氣之將至而未盛之時,用瀉法以遏制其衝勢;「隨」是隨其氣之將盡而將虛之時,用補法以助其運行。因此,單純以逆經為迎,順經為隨的說法是錯誤的,不可輕信。

有些文獻記載:迎是從前迎上,隨是從後隨下;迎如提,隨如按;針在穴位內如舟在急流中,向上拽為逆,向下撐為順,向上拽如提,向下撐如按;迎需把握力度,隨需把握深淺;動退空三字說明提針而出,推內進三字說明按針而入,迎隨就是提按。

但是,古籍也記載提針為瀉,按針為補,因此提按只能用於解釋補瀉,不能用於解釋迎隨。

有些文獻記載:吸氣時捻針左轉為瀉為迎,呼氣時捻針右轉為補為隨。

然而,古籍記載,吸氣時進針,避免氣逆,靜止停留,避免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以達到得氣為目的;呼氣時引針,呼氣盡了才出針;呼氣時進針,靜止停留,待氣至而瀉,如同等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已至,自能護持;吸氣時留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如同關閉門戶,使神氣保藏,大氣留止,故稱之為補。(呼氣謂氣出,吸氣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脈氣䐜滿爪下,置針準定,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

由此可見,呼吸亦可用於解釋補瀉,而不能解釋迎隨。而且古代行針只說轉動而已,並無所謂左轉為瀉,右轉為補,因此這些說法多為無稽之談。

現今針灸書籍中有針法歌訣以及宏綱陳氏針法,現將其詳述,以求質正,使學習者有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