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3)
卷之中 (3)
1. 卷之中
歌曰。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掐穴著力重些。最好令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孔穴。則針易入不差。病人亦不知痛。)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
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寫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凡出針不可猛出。猛出必見血也。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穴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
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宏綱陳氏謂。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寫法。令患人呼氣一口。
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
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寫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寫。補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卻行補法。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
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
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
機按。以上二法。大同小異。但陳氏以搓為飛。他家以進為飛。無從可考。莫知誰是。其餘有可議者。詳辨於後。茲不復贅。
或曰。捻針之法。有左有右。有內有外。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右寫左補。何謂也。
曰。以食指頭橫紋至指梢為則。捻針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從食指橫紋捻上。進至指梢為左為外。從指梢捻下。退至橫紋為右為內。內針之時。須一左一右。捻入穴俞。經曰。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謂當刺時。先以左手壓按彈怒爪切。使氣來如動脈應指。
白話文:
卷之中
歌訣說的是平針法。針刺前,先將針在口中含溫。然後按揉穴位,使氣血散開。施針時,要深掐穴位,針尖穩穩地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將針刺入,直到“天部”(穴位名稱,具體位置需參考原文),停針片刻再刺入“人部”(穴位名稱,具體位置需參考原文)。然後,將針向病患處推進,針退回“天部”與“人部”。(掐穴時要用力,最好讓病人咳嗽一聲,針左右旋轉進入穴位,這樣針更容易刺入且不痛。)補法需沿經絡刺入,讓病人頻頻吹氣,隨著吹氣的動作,針向左旋轉,直到到達“天部”與“人部”。
待氣血停滯,針留置一段時間後,用三指彈撥針柄,再用溫熱的東西熨敷。拔針時,讓病人吸氣,迅速閉合穴位。寫法是迎著經絡取穴,吸氣時將針向內刺入,吸氣時需向右旋轉,依次刺入“天部”與“人部”。旋轉針柄後繼續吸氣,依法停針。拔針時讓病人呼氣,並輕輕搖動針孔,擴大針孔。(拔針時不可用力猛拔,猛拔會出血。必須緩慢地旋轉兩三次再拔出。若出現暈針現象,可用奪命穴搶救,此穴位於手臂外側筋骨凹陷處,從肩膀到肘部中間位置,也就是蟾蜍的頭部上方。)
宏綱陳氏認為,取穴準確後,用左手大拇指掐住穴位,右手持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將針刺入一分寸深。等多個穴位都刺完後,稍停片刻,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輕輕地前後左右旋轉,像手顫抖一樣,稱為催氣,大約進行五到六次,感覺針下沉緊後,就改用寫法。讓病人呼出一口氣,隨著呼氣,旋轉針柄。如果針在左側,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後拉,輕輕提起針頭向左旋轉。其他穴位也依此法操作。旋轉完畢,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食指連續搓三下,稱為飛,然後輕輕提起針頭向左旋轉,稍微退回半寸,稱為“三飛一退”,如此反覆五到六次,感覺針下沉緊,說明氣至極點了。再輕輕提起針頭,向左旋轉一到兩次。如果針在右側,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按照前面的方法輕輕提起針頭向右旋轉,這是針在右側的寫法。拔針時,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拔出針,這就是寫法。補法則按照前面的方法催氣完畢,感覺針下氣至,就進行補法。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旋轉針柄。如果針在左側,旋轉針頭向右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繼續旋轉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組織。如果針在右側,旋轉針頭向左邊,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後,繼續旋轉針深入一二分。其他穴位也依此法操作。操作完畢後稍停片刻,用手指輕彈針頭三次,如此三次。再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連續搓三下,稱為飛,將針深入一二分,輕輕提起針頭向左旋轉,稱為“一進三飛”,依此法進行五到六次,感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說明氣已充足。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拔出針,迅速用手按住穴位,這就是補法。
機要:以上兩種方法,大同小異,只是陳氏以搓為飛,其他方法以進為飛,無法考證,不知誰對誰錯。其他有爭議的地方,後面再詳細辨析,這裡不再贅述。
有人問:捻針的方法,有左有右,有內有外,男子左寫右補,女子右寫左補,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以食指指腹橫紋到指尖為準,捻針時大拇指和食指合攏,大拇指從食指橫紋向上捻到指尖為左為外,從指尖向下捻到橫紋為右為內。捻針時,需左右交替,捻入穴位。經書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向左捻;不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向右捻。意思是說,在刺針時,先用左手按壓穴位,使氣血運行如同動脈搏動般明顯。